大氣汙染和碳排放向我國西北遷移的趨勢日漸明顯。中國科學院物理與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家機構建議,提高西北地區規模以上行業大氣汙染物末端處理設施的裝機量,增加治理設施執行過程中的資金投入。
在最新一期《中國科學院院刊》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國家地球系統科學資料中心等多位專家表示,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有極強的同源性,且與化石燃料燃燒密切相關。近年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末端治理技術的完善,驅動著我國大氣汙染關鍵物種的演替和溫室氣體時空分佈格局的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74個重點城市觀測結果,分析了2013-2020年6種主要汙染物——粗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的年際空間分佈變化趨勢。
研究發現,西北地區二氧化氮和細顆粒物濃度的年均下降幅度分別為0.5微克/立方米和3.9微克/立方米,顯著低於東部地區的1.7微克/立方米和5.3微克/立方米、西南地區的1.4微克/立方米和4.1微克/立方米。
另外,西北地區另一重要二次汙染物臭氧濃度呈現顯著的升高趨勢,年均升高幅度達6.1微克/立方米,顯著高於東部的2.9微克/立方米和西南地區的0.9微克/立方米。這一結果表明,西北地區二次汙染程度正在惡化。西北地區的碳排放也顯著高於我國其他地區,表明這一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碳排放的重要源區。
專家們分析說,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西北地區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升高表明化石燃料在該區域使用量增加,而二氧化氮濃度下降幅度較低,表明該區域可能存在末端治理設施投入和執行不足的情況。
資料顯示,與2013年相比,2019年我國東部和西南地區煤炭使用量分別從27.1億噸和4.3億噸降低到26.1億噸和3.4億噸。但同時,西北地區煤炭使用量卻從11.8億噸增加到16.6億噸,增幅高達40.7%。其中,新疆、寧夏、內蒙古、山西和陝西煤炭使用量增加最為顯著,分別增加66.9%、60.8%、40.4%、40.1%和24.9%。西北地區煤炭使用量的增加決定了該區域溫室氣體的增長趨勢。
除此之外,西北地區生鐵、粗鋼、鋼材、焦炭、硫酸、燒鹼、純鹼和化肥產量亦大幅增加,增幅分別為22.4%、31.7%、23.1%、12.5%、24.2%、42.3%、43.4%和25.2%。
研究發現,西北地區工業廢氣治理設施裝機量嚴重滯後,以及後續投入的治理費用不足,是導致大氣汙染現象向西北遷移的另一重要原因。與2013年相比,2019年我國東部地區廢氣末端處理設施套數增加109.5%,西南和西北地區僅增加75.0%和64.3%。
專家們建議,鼓勵西北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清潔能源,最佳化能源供需結構,加快風電、光伏發電就地消納。同時提高西北地區規模以上行業(尤其是電力和非電工業)大氣汙染物末端處理設施的裝機量,增加治理設施執行過程中的資金投入,加強末端治理設施的監管。
有環保專家2月15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西部地區應淡化特殊政策招商思路。透過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等吸引產業轉移,並根據產業關聯性和資源稟賦,彌補產業鏈薄弱環節。對於承接的專案,應對單位產品能耗、水耗、“三廢”(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等進行要素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