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發展,隨著共和國的成長,經歷了從農民單幹到一大二公,又到農村改革開放,先後經過了幾次飛躍。
農村的每一個階段性發展,也都是同農民積極性的暴發,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早在大躍進時期,農民的積極性一漲再漲,農村第一次實現了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農村改革開放,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充分解放,又一次極大地喚起了農民的熱情。農民走岀了固守多年的土地,參加了國家城市化的建設,也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讓農民再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鄉村振興這個偉大戰略,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農村變革。新形勢下農村振興,依然離不開廣大農民,沒有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何來的鄉村振興。
農民單幹40年後的今天,農村和過去的農村相比,岀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我們不得不正面看待這些新問題。這些新的問題不解決,鄉村振興就難免會出現障礙。
眼下的許多農村,經濟上是“空殼化”;村莊是“空心化”;人口是“老年化”。這樣的農村已經完全失去了造血功能,完全依靠輸血,救得了一時,救不了長遠。
鄉村振興,首先要讓農民振興,只有把農民的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農民有了熱情,就會有了沖天的幹勁,農村才會有真正的活力。
有些農村可以勉強存在,而有些農村卻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這樣的農村如果還要強行輸血,勢必就會造成一種極大的浪費。
對於這些沒有存在價值的村莊,莫不如儘早歸併,按照農村實際,實行合理規劃佈局。村莊變成城鎮,同樣可以安排一部分勞動力,不僅減少了農村人口,也給農民找到了就業的門路。從那些合村並鎮的先行者來看,除了個別農民不適應以外,絕大部分農民都發展起來了,現在再讓這些農民回到舊的村莊,恐怕沒有人願意回去。這就說明,村莊合併,在適當的地方是受到農民歡迎的。
在適合保留的農村,要千方百計增加資金投入,為農民搭建就業平臺,因地制宜創辦適宜的農產品企業,或者其他適合當地發展的企業專案,讓農民回農村創業。年輕人有了就業的崗位,就會自然回到農村,農村有了人脈也就恢復了生機。這樣鄉村振興才有真正的著落。
過去的農村,真正興旺的時期,也就是鄉鎮企業發展最快的年代。那個時候農民集體主義的思想堅強,幹勁旺盛,集體經濟發展,農村到處都是一片人間煙火的味道。
鄉村振興,就必須讓農民首先振興,讓產業吸引人,讓人促進產業的發展。
我們國家的農民,是個偉大的群體,中間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和智慧,新中國時期的建設依靠的是農民,社會主義發展依然沒有離開農民,如今鄉村振興更是離不開農民。農民是鄉村振興主力軍,產業是才是留住人才留住農民的關鍵。如果農村能透過合併,透過發展產業,農民能有可靠的收入,新時代的新農村,一定會很快建設好。
那樣的農村,少數農民種地靠機械化,多數農民做工不岀遠門,老年人老有所依,這才是農民真正盼望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