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大環境,今年美聯儲進入加息和縮表的週期,這個事情早已經公知,市場也有所預期,但公知不代表沒有影響。所以美股長期的牛市,在今年至少是要歇一歇了,寬幅震盪不可避免,不過考慮美股是美國金融的核心命脈,像2008年那樣崩潰應該不大可能。
加息年,市場最關注的是兩點,一是估值的安全邊際,二是業績的確定性;但是對遠期的願景,在“貨幣的熊週期”不太會受市場的待見,因此今年的題材股和概念股,大機率會走熊。低估值和業績穩定的股票,相對好一些。
行業性的機會,參考“股價=eps*pe”的原則,最理想的當然是業績和估值雙擊。這種機會一般會出現在困境反轉之際,股價表現的路徑一般也分三步走:(1)惡性邊際開始改善,估值見底回升,(2)業績陸續跟上,兌現預期,(3)行業轉為景氣,熱情高漲,估值見頂。
目前看有幾個行業具備這樣的潛質:
(1)是我一直關注的網際網路。當然這個行業受到反壟斷的監管,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完,包括一些重要公司的業務分拆和重組,都還在路上。但我想說的是,股價和估值的下跌,本身就是對這些事情的預期。我不好武斷的下結論說預期是否已經打滿。但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入手,例如市場擔心的分拆,數字稅這些事情,是不是知悉面已經很大,還是隻有少部分人知道?如果已經是市場公開的秘密,那麼後面只要不再加速更壞,邊際是開始逐漸改善的。反應到股價的映證,是當有更多的利空,例如美股暴跌,又收到處罰等,股價是否已經脫敏,不在出現恐慌性下跌。
當然,更重要的是,股價的長期邏輯,是否發生了改變,護城河、差異化競爭的邏輯還在不在?必然消費的場景(電子消費)有沒有被弱化?如果都沒變,企業的利潤就依舊有保障,股價回升,時間的複利效應都還是硬邏輯,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對網際網路的態度,我還是很鮮明的,短期商業邏輯受了重創,但重塑後,會重新揚帆起航。畢竟,這個行業的特徵是不言而喻的(以前分析網際網路的文章太多,不贅述)。我們先看看估值從什麼時候開始企穩回升,也許已經開始了。老股民還有一句話叫橫有多長,豎有多高,我們且看。
(2)消費,尤其是糧食。去年ppi飆升,傳導到cpi,今年農產品的價格會有所表現,目前市場對這一點也開始有一些共識。可以理解為小型的反轉週期。好處是短期預期的爆發力都很強,缺點是不確定性很大,商業邏輯不硬。小倉位配置可以考慮。
(3)金融,雖然我國目前的貨幣週期有自己的節奏,但從2019年開始的寬鬆至今,時間不短了,再大幅加大寬鬆的可能性有限,只會小週期錯位,但大週期遲早會跟國際同步。升息週期的銀行保險等金融股,在長期表現不佳,估值安全邊際不錯的情況下,也屬於可考慮品種。
(4)疫情反轉。疫情到目前這個情況,無論國內還是國際,邊際再大幅惡化的情況不太容易出現了,這裡面受疫情壓制的一些行業,是有機會的。特別是本身就有很高商業壁壘的行業,大家可以從牌照,地理位置優勢等思路去找找。
2021年,是我以及公司十幾年投資生涯中最困難的一年,在百年未見之變局的大格局下,我們遇到了很多之前沒有碰見過的挑戰,轉變也有些慢。但我想,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歷練,我們一直堅持的價值投資的經典:
商業模式有足夠的差異化,估值的安全邊際要和業績掛鉤等邏輯,我還是相信會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當然,考慮時代的格局,考慮政策的影響帶來系統性風險,是我們要接受的課程和改善的因素,我們也會與時俱進。
2021年,我個人和公司都承受了不少壓力,也經歷了很多折磨,我一度想徹底離開網路,我覺得我在網路中分享的所有,都出自於本心,不求任何回報,但好心未必有好報,你不走運的時候,牆倒眾人推,痛打落水狗的情況,確實給我帶來很大痛苦。其實我也很多次跟自己說,管好自己的錢,小富即安即可,何必管那麼多無關的人,給自己招來沒必要的煩惱,但寒冬中,依舊有一些朋友默默支援著我們,在我最難的時候,給了很多安慰和鼓勵,也在我心裡最冷的時候,讓我感受到了溫暖,是你們又喚醒了我那一點僅存的本心。我還會把自己對投資的想法,在網際網路上免費公開的和大家分享,股市給了我太多,名和利都有,我還是願意回到初心,回饋社會。我也知道,好心未必有好報,可能給讀者帶來的反而是虧損,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盡人事,聽天命,是我唯一能做的,無愧於良心即可。
虎年來了,祝自己,也祝福所有的投資者虎虎生威,投資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