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開始積極致力於研發輕型反坦克炮,旨在用於營連級的戰術使用。要求要比45毫米反坦克炮生產成本更低、機動性更強,開發的火炮的口徑從20到37毫米不等。
1941年初,研發團隊在莫斯科附近的加里寧格勒8號工廠開始了37 毫米反坦克炮的研製工作。1941年7月,研製出兩種試驗版本的火炮,火炮編號分別為ChKSh-1和ChKSh-2。ChKSh-1是在37毫米反坦克炮的基礎上研發而成,而ChKSh-2以37毫米高射炮為基礎研發。火炮的外觀與普通的常規火炮有些不同,火炮身管及制退裝置由一個矩形鋼套包覆,並配有一個厚度4.5毫米厚小型防盾。沒有單獨的炮口制退器,而是在炮口處開了一排腔口,起炮口制退器的作用。火炮還配有兩個類似腳踏車輪子的車輪以及兩個小型駐鋤。車輪用於火炮的短距離移動,為防止損壞火炮,不能用機動車拖曳火炮,只能人工拖曳。長距離移動則需放到機動車輛上運載。火炮擊發裝置類似反坦克槍,有個小握把和扳機。開炮後,炮管後坐90-100毫米,同時與炮管一同後坐的圓柱形駐退器與炮管脫離繼續後坐1050-1070毫米的距離,然後在彈簧的作用力下復進。在提交軍方進行測試後發現,火炮射速偏低,只有8-10發/分鐘,裝甲穿透力不足,射擊精度差,火炮設計複雜等毛病。軍方拒絕將此炮批次生產。
由於蘇德戰爭爆發,火炮的研發工作停頓了下來。到1942年研發方又成立了新的部門(OKBL-46)對火炮進行改進。在以37毫米高射炮為基礎研製的版本上進行改進,設計了新的炮彈,加長炮管長度,以增加初速。採用一個大型的炮口制退器。把原來靠彈簧和摩擦來制退改為液壓駐退器。火炮重量218公斤。重新設計了輪架,火炮射擊前要先放低輪架。炮組成員4人。火炮採用臥姿射擊,平戰轉換時間為80秒。高低射界為±5度,方向射界為30度。火炮由嘎斯AA汽車運載(每車運載2門),也可以由邊三輪運輸,甚至是雪橇爬犁。
火炮還可以透過專用炮架安裝到嘎斯64吉普車上,成為自行反坦克炮。輪架拆下掛在吉普車前面,在複雜地形可以拆下火炮在地面射擊。
新的改進型火炮在測試中仍然存在缺陷,軍方仍不滿意。由於戰爭的原因,後續改進被擱置。時間來到1944年,OKBL-46又搞出一款改進型火炮,命名為ChK-M1,把炮管外面的矩形護套改成圓柱形,改進了炮口制退器,使之制退效率更高。全炮重量減至209公斤。與之前的火炮不同的是ChK-M1反坦克炮可以安裝在三輪摩托上射擊。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行進間射擊,前提是在平坦的道路上以不超過 10 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自行反坦克炮版本的載具是嘎斯67吉普車和美國軍援的威利斯吉普車,普通版本的運載工具是道奇中吉普(運載2門)和普通載重卡車。ChK-M1反坦克炮射速達到每分鐘25-30發,但由於擔心後坐裝置失效,實際該炮無法長時間以如此密集的射速開火。ChK-M1反坦克炮在500米距離的穿透厚度視70-100毫米,能夠擊穿當時德國的多數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角度合適的時候能夠擊穿重型坦克的側裝甲。經過測試後,軍方認為ChK-M1反坦克炮相比之前的火炮設計更簡單、技術更先進、操作方便且重量最輕,決定投產該型火炮。從1944年7 月至1945年 6月,先後在伊熱夫斯克的74 號工廠和科洛姆納的 79 號工廠生產。一共製造了472門。
雖然ChK-M1反坦克炮效能優秀,但是它出現的時間太晚了,在二戰後期37毫米級別的反坦克炮無法在正面與主力坦克抗衡,處於敲邊鼓的地位。而二戰後新一代的坦克出現後ChK-M1反坦克炮更是落伍,最終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