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恆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可這個 時候北宋面對遼國已經失去了主動進攻的能力,以防禦為主了。宋真宗對於這一切都非常明瞭,所以他在登基後為了抵禦遼兵的入侵,還是採取了多種辦法,尤其是太宗時的辦法,多開溝渠、多種水田。他還積極備戰,重用火器,企圖全方位的抵禦遼兵。
宋真宗趙恆是趙光義的兒子,他對於自己父親當年的北伐是有記憶的,也知道結局如何,要不是他爹跑得快,估計在雍熙北伐的時候就把命都給留在那了。
所以此後,趙光義不敢在北伐了,只能老老實實的搞自己的防禦措施。
由於北宋始終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造成北部邊陲無險可守,遼朝的騎兵隨時可以南下飲馬黃河。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北宋在面對遼國的時候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其實從趙光義時代開始,就採取了很多辦法意圖阻止遼兵南下。
趙恆當了皇帝,這個局面也沒有改變。遼兵時不時就南下入侵,襲擾,屠殺百姓,雖說北宋都是積極抵抗,但遼國的騎兵來得快走得也快,給北宋的邊防帶來的壓力非常大。
但趙恆這個人比較膽小,他可不敢採取什麼積極的手段去進攻遼兵,只能採取防禦手段了。於是他和當年他的父親一樣,多開溝渠、多種水田。這麼做的目的是以“隔限敵騎”。
所以他在任期間以定州為中心,開挖連線唐河、沙河、界河的運河,有效地限制了敵方騎兵。除了開河渠外,還大力推廣一種“方田”,就是在田地內開挖方格式的水渠網。
此外,他還大置屯田,積糧備戰,並啟用老將曹彬威懾武將。在選拔精兵強將的同時,對火兵器也給予了重視,這麼做就是增加北宋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
做了防禦之後,他也是勤於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人打理政事,使得北宋的經濟逐漸有了起色。可以說他的貢獻還是很大的。
但是他做了這麼多,還是得面對逐漸強大起來的遼國。尤其是1004年秋,遼承天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這下把宋真宗嚇得夠嗆,群臣當時也建議要遷都,很多人估計吧行李都給收拾好了。
不過在主戰派寇準的堅持下,遷都沒有成功,宋真宗還無奈之下親自出徵,其實這對膽小如鼠的皇帝而言,是個巨大的折磨。
不過萬幸的是軍隊看到皇帝親自出徵後,士氣大振,竟然打敗了遼兵。眼看沒有什麼收穫,還損失這麼大,遼國開始主動求和了。宋真宗一看是求之不得,於是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算是穩定了兩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