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過,我們的眼睛到底是怎樣看到世間萬物的,如此精密的器官又到底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這一問題,曾讓“進化論之父”達爾文都感到困惑不解,他甚至在自己創作的《物種起源》第六章中直言不諱的說到“試圖用自然選擇來解釋眼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似乎是最荒謬和可笑的”。
那麼,進化論真的無法解釋出我們的眼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嗎?
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的眼睛真的是太精密了,即使是在資訊科技如此達到的今天,也沒有那個精密的相機可以與人眼睛相媲美。
此外,在自然進化中,由於眼睛很難形成化石,這也為人類探索眼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問題上,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進而使得“神創論”者,開始大肆抨擊進化論。其實仔細想想,我們人類的眼睛雖然非常精密,但是卻依舊存在一些“眼見為虛”的情況,最著名的莫過於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各種,關於“盲點、視覺欺騙”的各種圖片。
而這些原因的形成,其實都和我們人類眼睛的“缺陷”有關。不過,似乎也正是由於這種缺陷,才給予了“神創論”者有利的抨擊,畢竟真正的造物主是不會創造出帶有“缺陷”的眼睛的。
人眼球的結構較為複雜,包括多種複雜的器官,如角膜、虹膜、晶狀體、玻璃體以及視網膜等等,不過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類,第一使光線進入眼球的結構、第二接受光線的結構,第三傳輸到大腦的神經。
而這其中最主要的結構則是接受光線的視網膜,視網膜是位於眼球后方的一層黑色膜狀物質,如同普通相機的底片結構,當光線穿過角膜、晶狀體、玻璃體進入我們眼球后,黑色的視網膜會吸收這些光線,並且防止多餘的光線在我們眼球中折射,並開始進行解析。
視網膜中具有3種類型的細胞,感光細胞、雙級細胞以及節細胞,它們的功能分別是,將光訊號轉為電訊號、解析電訊號、傳輸電訊號。
因此從它們的功能上,我們理論上猜測到它們的位置應該是,感光細胞位於最前面接受光線,其次是雙極細胞解析電訊號,最後是節細胞將訊號傳輸到達到。
然而,要是真的存在造物主的話,我們的眼睛變成這種結構,也許就不會有“視覺盲點”的情況發生了。
因為實際上,在我們眼睛中它們的順序剛好是顛倒過來的,負責傳輸電訊號的節細胞卻處於最前端。
這就使得當光線進入人眼後,視網膜在處理完所有資訊後,負責傳輸電訊號的節細胞必然需要一束神經纖維反穿眼球再傳輸到大腦,而這束神經纖維的存在必然會導致視網膜中一部分感光細胞的消失,因此便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盲點,視覺欺騙”。
不過,也正是由於人眼球中的“缺陷”,才使得神創論者啞口無言。
不過,雖說在當時眼睛的“進化”過程無從考究,但是關於確信人眼是“進化”而來的這一鐵定事實。
就像達爾文先生在自己在《物種起源》最後一章寫到過這樣一段堅定的言論一樣:“人類曾堅信太陽是圍繞地球而旋轉的,人們的固有思想宣稱了這一現象的正確性”。
時至今日,距離達爾文先生提出進化論已經過去100多年了。隨著科學進步,我們似乎有了更多的證據來理解眼睛的“進化”歷程。
雖然世界上不同動物都擁有著不同功能的眼睛,但是這些眼睛都為它們的生存帶來了需求。就像人類的眼睛之所以能區分顏色,那是因為顏色可以幫助最初的人類採摘果實,區分有毒的食物。
蜜蜂為了採蜜同樣可以透過顏色區分花朵;即使是最簡單如同扇貝那樣僅具有感光作用的眼睛,也可以幫助它們區分白天黑夜。而如果眼睛對於它們毫無用處,那麼將如同生活在海底的盲鰻一樣失去眼睛。
因此當我們試著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眼睛從最簡單都最複雜進行排列,那麼我們終將得出一張“生物眼睛是如何“進化”的歷史圖鑑”。
因此,雖然眼睛看似精密且神奇,讓人很難相信,在億萬面前它們是怎樣如此巧妙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複雜的功能,但是大自然有時本就充滿了各種奇蹟,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