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的研發歷史
阿立哌唑最初由日本大冢製藥的科學家發現,代號OPC-14597。1995年首次公開動物研究資料。1999年,大冢與施貴寶開始合作開發,並在全球不同市場分別享有商業權益。2002年11月獲得美國FDA批准;2003年5月獲得澳大利亞TGA批准;2004年6月獲得EMA批准。2006年1月獲得日本PMDA批准。2006年獲得中國SFDA批准。
這裡要提到一個資訊,在2004年,成都康弘和上海中西的仿製阿立哌唑已經獲得臨床批件,先於日本大冢原研開始在中國市場銷售。
藥理作用
阿立哌唑原來被劃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但其作用機制與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還是存在差別,目前認為屬於多巴胺系統穩定劑,它對突觸後膜5-羥色胺(5-HT)2A受體具有阻斷作用,有助於5-HT與多巴胺(DA)系統功能的協調與平衡,可以減少錐體外系反應的產生和提高抗精神病的療效。阿立哌唑是D2受體部分激動劑,也是D1受體激動劑。當服用較高劑量的阿立哌唑後,紋狀體細胞外的多巴胺呈快速下降的趨勢。此外,阿立哌唑與D2、D3、5-HT2A等受體之間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它能夠透過對D2受體的部分激動作用與5-HT2A受體的拮抗作用,來穩定5-HT-DA系統。
適應症
由於該藥物的作用特點,目前該藥在美國FDA已透過多項臨床適應症。
1、精神分裂症;
2、I型雙相情感障礙相關的躁狂或混合性發作;
3、抗抑鬱療法治療不佳的重度抑鬱症的輔助治療;
4、用於兒童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相關的煩躁易怒症狀(irritability)的治療。
在其他精神疾病中應用的證據
1、強迫症:已有循證依據發現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中,阿立哌唑輔助改善強迫症狀證據較充分。這可能與阿立哌唑調節5-HT1A、多巴胺D2系統來維持多巴胺與5-HT系統的平衡有關。
2、阿爾茨海默病:阿立哌唑的作用機制主要是使多巴胺D2功能部分激動,而且能阻斷5-HT,併發揮出有效治療作用。該藥物對膽鹼能受體沒有親和力,可以改善認知功能、焦慮、抑鬱及精神病性症狀,適應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治療。
3、酒精所致精神障礙:阿立哌唑治療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療效較確切,安全性較高。但需要注意阿立哌唑可以降低癲癇發作閾值,臨床應用應慎用於有癲癇發作患者。
4、多動症及抽動穢語綜合徵:阿立哌唑治療多動症及抽動穢語綜合徵患者具有一定療效,安全性較高。

治療優勢
降低泌乳素:阿立哌唑不僅可減輕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後出現的泌乳素水平升高情況,且治療安全性高,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目前精神科臨床中阿立哌唑是降低催乳素水平的首選手段之一。
控制體重、糖脂代謝:阿立哌唑同樣可以減輕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後的體重增加及糖脂代謝紊亂等症狀,治療效果較好。

副作用(主要不良反應)
1、多巴胺 D2受體效應
1.1錐體外系副反應
儘管阿立哌唑部分阻斷D2受體,但其對D2受體的親和力很強,故有錐體外系副反應,以靜坐不能最突出,急性肌張力障礙也能見到。
1.2焦慮、失眠及消化道方面的不良反應
阿立哌唑對D2受體具有激動作用,此類作用的存在可導致患者焦慮和失眠等情況,進而引起患者出現頭痛,還可引起多類消化道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及其他情況等。
上述不良反應一般在治療初期出現,是阿立哌唑治療過程中較常見的不良反應,一般隨著用藥時間延長可逐漸緩解,另外也可以透過減慢加藥速度避免。
2、5-HT 受體效應
2.1焦慮及頭痛
本藥對於5-HT具有抑制作用,主要為透過影響突觸前膜上的5-HT1A受體引起焦慮等情況;同時本藥對於5-HT的抑制作用還可影響腦血管狀態,進而引起頭痛等情況
2.2錐體外系反應等
本藥還可對突觸前膜5-HT2A受體起到阻斷作用,進而導致多巴胺脫抑制釋放,但同時黑質-紋狀體通路部分對於本藥的此種作用則具有一定的阻斷作用,而這也是其錐體外系反應相對較輕的主要原因,加之突觸前膜上的5-HT1A受體受到激動的情況對於抑制5-HT2A受體的間接抑制作用也有效降低了錐體外系反應的發生。
3、抗α1受體效應
阿立哌唑阻斷α1受體的作用較一般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輕,鎮靜程度理論上輕,然而部分患者服用阿立哌唑治療後出現了鎮靜/嗜睡的不良反應。因嗜睡降低注意力,故服藥後應避免開車或高空作業。另外,阿立哌唑阻斷了α1受體,可引起尿失禁,其發生率高於10%。
4、抗H1受體效應
抗精神病藥物引起體重增加最重要的機制就是阻斷H1受體,阿立哌唑最弱,因此採用阿立哌唑治療的患者在體重、血糖及血脂升高的控制方面優勢更為明顯。
總而言之,阿立哌唑除治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外,對強迫障礙、抽動障礙、兒童孤獨症、兒童多動症、老年性痴呆等多種疾病都有一定治療效果。若在就醫過程遇到醫師開具該藥物不必過於糾結該藥在國內的適應症,當然有疑問也可與醫師進行充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