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帝制下的首都食稅者、漕運、生態破壞與洪災的關係


帝制下的首都:食稅者的“樂園”

古代都城之繁華,我們這些當下的人會時時懷念它,因為它代表了我國高度發達的歷史;也令當時的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留下了無數詩章,因為它確實非常繁榮。不過我們看待歷史要秉承著辯證的精神,應該去掉舊有印象的濾鏡

眾所周知,現代國家建設首都的精神是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因為需要藉此來緩解人口與交通壓力。但在古代則截然相反,一個王朝的首都,兼具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的多種職能。所謂有天下者,必建京畿以為根本,然後建邦國。首都只有對地方形成絕對優勢, 方能鞏固朝廷對全天下的統治。

這就決定了首都必然要養活龐大的食稅群體,例如皇親國戚、後宮的嬪妃、宮女、宦官、大臣及其家屬僕人、軍隊等等。這些人原則上不能從事任何產業,是純粹的消費群體。城內的普通居民,則要從事各種行業,來為食稅者們服務。我們常常以人口來衡量古代首都的繁華程度,但其實,首都的常住人口,有相當一部分是食稅者們撐起來的。

那麼,這個群體有多龐大呢?像唐朝的長安城,日本學者妹尾達彥認為開元、天寶年間的長安,總人口約70萬,但其中軍隊就佔10萬左右,宗室、宮人、宦官、外國人共5萬餘人,僧人和道士約2萬-3萬人,登記在冊的食稅人口就佔了四分之一。北宋的開封城更是如此,依據周寶珠先生的研究,開封的人口規模始終維持在130-150萬左右。其中駐軍約10-20萬人,皇室、貴族、官僚、官用工匠約10萬人,僧尼、道士約2-3萬人,這些人加上他們的眷屬約佔到了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

鄙人再次強調下食稅者,這群人是隻有消費,而不創造任何財富的。而且,皇室、大臣的家屬當然是要過著奢華的生活,他們的消費需求遠非尋常百姓可比,首都高度繁華的背後是巨大的糧食、財政負擔。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後世朝代首都的需求只會成倍增長。因此,這就引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首都周邊地區的資源根本無法供養如此龐大的“食稅者”,必須從富庶之地不斷地汲取財富

漕運:付出收益極度不成正比的“必需品”

漕運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方法。漕運是伴隨中央集權加強而不斷髮展的,朝廷藉著它,可將富庶之地的資源調配到首都,以供朝廷使用,同時還能強化對地方的控制。特別是經濟重心南移後,元明清都將京杭大運河視為朝廷的命脈,南方每年都要為北京提供糧食、稅收與其他大宗物資。但是,漕運自身有不可迴避的缺陷,使得朝廷一面享受著漕運帶來的福利,另一面也要承擔著巨大的成本與風險。

帝制下的首都食稅者、漕運、生態破壞與洪災的關係

本文從朝廷的角度出發,就不考慮修建運河時對財政的耗費了和對南方的剝削了,而是首先考慮朝廷為維護運河而耗費的財政問題

因為與修建運河相比,維護運河更是個無底洞。特別是運河北段,受到黃河泥沙的侵襲,導致運河河道非常容易堵塞。明穆宗隆慶年間的首輔高拱在《論海運漕河》中說:“年年淤塞,年年修築,為功促迫,勞費已多。”就是希望能透過海運這種成本極低的方式來擺脫這個無底洞。同時朝廷會在運河兩岸僱傭龐大的漕卒和漕夫,用來維修河道、運送漕船,宋明清三代,這些人員常年維持在多達十萬人上下,而漕船也維持在一萬艘左右。之所以說維護是無底洞,就在於朝廷要時時刻刻承擔著如此巨大的財政負擔

其次就是漕運的腐敗問題。既然維護漕運的隊伍如此龐大,朝廷則必然會派遣官吏進行管理。這些官吏除了增加朝廷的正常支出外,還可在漕運事務中上下其手、牟取暴利。例如剋扣漕卒漕夫們的餉銀、暗中截留朝廷下撥的款項、盤剝過往商旅等等。《舊唐書》記載過:“漕米歲四十萬斛,其能至渭倉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蠹,敗溺百端,官舟之沉,多者歲至七十餘隻。”唐朝時的漕糧能運抵朝廷的還不到三四成,而且每年漕船的沉沒甚至能多達七十餘艘,主因就在於漕吏的貪腐。

而漕卒們為了生存又將手伸向了老百姓。明朝時商人們為了避稅委託漕卒運送貨物,漕卒為了養家餬口也樂於借漕船進行有償護送,甚至是自己也攜帶南方的土特產去販賣,而天津衛自然成為了官軍牟利的不二場所。在皇帝的默許下,漕卒經商屢禁不止。清人任源祥嘆道:“試起而問今之有轄於漕者,自上及下,有不取常例於運軍者乎?運軍之常例,有絲毫不出於斯民之膏血者乎?

第三就是漕運途中的風險問題。漕運官員為了維護這個共同體的利益,還會阻撓成本更為低廉海運的推行,常常以海上風暴與海盜為藉口。但實際上,漕運的風險可不比海運低。當首都還在長安時,風險最大的河段就是三門峽了,從下游航往上游的漕船,船毀人亡者不計其數。

等到北京作為首都時,黃仁宇先生在《明代的漕運》一書中詳細論述了運河漕運的風險:

從長江出發進入運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段及後兩段加粗內容為本書引用):“由於漕河的水位高於長江水位,因而入口處用石頭修建,形狀為斜坡。為了進入漕河,船隻首先要卸下貨物,由苦力將貨物溯著漕河運到岸上。然後,用絞盤把船隻提起來,拖過斜坡。船隻為此等上十天半月,並不奇怪。而且,操縱絞盤並不順利,時人(顧炎武)明顯誇張地說:‘起若凌空,投若入井,財廢船壞,不可勝算’。"為了節省卸貨和重新載貨的時間,朝廷還會在入口處安裝上水閘。

進入運河後,漕船就要面對黃河的威脅了。由於此時的黃河是經淮河入海,淮河河道就不得不容納額外的水量,中段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了限制。水流速度一旦緩下來,過多的河水就堆積在洪澤湖裡,致使洪澤湖膨脹起來。隨後,開鑿了一條巨大的溝渠(高家堰),把漕河地帶同洪澤湖水隔開。隨著時間推移,洪澤湖不斷變大,溝渠就不斷變高。但這對漕船的隱患只能越來越大。

黃河對漕船的具體威脅有三:泥沙淤積,易使船隻擱淺;冬季,河水結冰;在急流處,河水咆哮。《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過沛縣附近30英里長的一段漕河河段完全乾枯。幾百艘官船、私船和930只運載著400000石漕糧的小船擱淺了。在徐州附近,還有百步洪、呂梁洪等急流,與三門峽都是船毀人亡的高發地區。漕糧的損耗與浪費,除了日常儲存的腐爛,多半都來自於轉運途中的事故。

第四就是漕運受到的軍事威脅問題。這一點其實我們不太容易注意到,但它確是實在發揮了重大影響的。首都既是天子所在,朝廷必然會重兵防守,敵人直接強攻往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但只要切斷漕運這條生命線,糧草不濟的都城不攻自破。京杭大運河開通後,歷朝敵對勢力優先爭奪的就是漕運樞紐,即使未能得手也會讓朝廷感到深深的威脅,正所謂“一日不下嚥,立有死亡之禍”。

例如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攻佔南京後,令北京遭到了嚴重的經濟懲罰:“又遣多兵遏絕各省解京糧道,糧道不通,京師震動……只有近京之地,由海道運糧不多,故京城米價八十餘文一斤,油鹽柴炭,貴不待言。”朝中大臣們將家眷送回老家,閒員學士散歸大半,北京城出現了人口流失的浪潮。咸豐四年(公元1854),巡城御史上奏說:“自今春以來,京官之告假出都,富民之挈家外徙,總計不下三萬家矣。各街巷十室九空,戶口日減。”普通市民也因為謀生艱難而淪為窮人,不是背井離鄉,就是凍餓待斃。

帝制下的首都食稅者、漕運、生態破壞與洪災的關係

以上問題加起來導致的結果就是:漕運的付出與收益極度不成正比,清人陸世儀算了一筆賬,說朝廷每年要從江南征收漕糧四百萬石,但江南每年實際要交的是一千四百萬石,四百萬石未必都歸朝廷,可其餘的一千萬石卻要常供官旗及諸色蠹惡之口腹。最終,在晚清,空前的危機也讓朝廷中海運的呼聲更高,加上鐵路的開通,至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清廷終於宣佈廢除漕運。

帶來的生態破壞

之前提到,首都周邊地區的資源根本無法供養如此龐大的“食稅者”。關中平原的衰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蘇秦在遊說秦惠王連橫之術時除了指出關中“田肥美”“沃野千里”等農業上的優勢,秦國確實憑著它“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到後來漢、隋、唐等朝代均定都於長安,皇室為了修建宮殿大興土木,致使關中平原周邊的森林被砍伐殆盡,朝廷也不得不另尋寶地。

生態破壞帶來的就是水土流失,耕地逐漸貧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與長安城的發展壯大背道而馳。因此就出現了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朝廷要到洛陽解決吃飯問題。一是關中饑荒,二是向長安運送漕糧相當困難。唐高宗李治一生中就有7次東幸洛陽,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也莫不如是,武則天索性就將首都遷到了洛陽,糧食佔據了重要考量。唐朝滅亡以後,再也沒有朝代以長安為都了。

當北方的生態惡化無法再滿足皇室要求時,皇室自然就會將目光放向南方。明成祖奪取皇位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故宮,民間有著“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傳聞,以形容規模之大,修建如此龐大的宮殿,需要的木材絕非前朝可比,朝廷頻繁派遣大臣到四川與兩湖去主持伐木,伐木數量之大令人乍舌,如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萬曆皇帝重修三大殿,僅這一年就採木“兩萬四千六百一十根塊。清朝初期同樣進行著伐木活動,康熙皇帝為了修建太和殿,也要求江西、浙江、湖廣、四川的督撫負責採集木材。

但問題在於,皇室需要的是最為上好的金絲楠木,要求極為嚴格,人們在深山老林中伐木再如何不易,朝廷一旦認定其不合樣式,還要退回重砍,加上北京與南方相距甚遠,運輸中的損耗也要被計算在內,所以明清在長江流域伐木的真實數量要遠遠多於史書的記載。皇室對木材的砍伐,也是南方生態破壞的重要組成部分。

帝制下的首都食稅者、漕運、生態破壞與洪災的關係

上述與洪災的關係

我將以上內容收束一下,嘗試總結它們與洪災之間的關係:

1.因為過於龐大的食稅者群體,致使帝制下的首都人口遠遠超過了當地承載力,對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致使無法供養它們。

2.為了滿足他們的欲求,朝廷透過漕運這種方式,從富庶之地汲取各種資源,這中間產生了無數的浪費,也加劇了南方的生態破壞。

3.生態破壞是洪災頻繁的一大原因。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重,上游越來越難以蓄水防洪,更難以阻擋泥沙,這對下游地區是個巨大的隱患。黃河與長江,均是如此。

4.洪災與漕運當然也是有關係的。如前文所說,朝廷治理黃河,優先考慮的是漕運,這既不能解決黃河問題,還長期犧牲了魯西南淮北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與生活環境,該地最終逐漸淪為了盜匪遍地的貧困區。

參考文獻:

張廷玉:《明史》

《皇朝經世文編》

黃仁宇:《明代的漕運》

諶旭彬:《秦制兩千年》

徐宏件:《論唐都長安的糧食供應》

陳峰:《論漕運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消極影響》

分類: 國際
時間: 2022-02-17

相關文章

深圳前副市長棄政從商,放棄美國綠卡回國創業,創下229億身家

深圳前副市長棄政從商,放棄美國綠卡回國創業,創下229億身家
清談可以飽,夢想皆無由.--韓愈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對於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非常動亂的年代,尤其是在中國,80年代的時候,中國有著一大批的官員下海潮,這個現象在當時幾乎引起了所有中國人民的呼聲,官員們選擇 ...

她是國軍將領之女,前途無量為何要革命?又因何成為新中國副總理

她是國軍將領之女,前途無量為何要革命?又因何成為新中國副總理
她是國民黨高階將領之女,家世顯赫前途無量卻毅然加入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她又是八路軍首位女參謀,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給軍旅生活帶去了一抹別樣的風采.建國後先後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她,更 ...

“女副總理”陳慕華:終年90歲,新中國成立後找到二女兒

“女副總理”陳慕華:終年90歲,新中國成立後找到二女兒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婦女能頂半邊天"."巾幗不讓鬚眉"...... 這些描繪英雄女性的句子,很多都是源自於新中國建立後的英 ...

19歲成為任弼時的警衛隊長,擔任新中國副總理,秘書後來是副主席

19歲成為任弼時的警衛隊長,擔任新中國副總理,秘書後來是副主席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堅強不屈,在逆境中也能憑藉自身毅力與果敢開出倔強之花.經歷過戰爭歲月的洗刷,東方雄獅更加堅韌不拔的毅力於世界東方.這其中是因為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志士為保家衛國.人民正義的戰鬥 ...

拿雞毛當令箭!中國遞交加入申請,日本副首相:中國達到標準了?

拿雞毛當令箭!中國遞交加入申請,日本副首相:中國達到標準了?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這是日本主導的貿易協定,前身作為美國的反華工具,是美國用來圍堵中國發展的一枚閒棋,充滿了對中國的惡意.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很重視該組織,認為這是遏制中國的 ...

使用核武威懾?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建議:中國的核武政策需要改變

使用核武威懾?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建議:中國的核武政策需要改變
上個世紀70年代尼克松訪華後,中美關係向好,本世紀特朗普上臺以後,中美關係交惡.而拜登繼任以後,中美關係改善的幅度依然很小.如今,美國對中國實行了全方面的打壓.企圖在政治上孤立中國,科技上與中國進行切 ...

美國前50大學在中國的招生,相當於三所“985大學”

美國前50大學在中國的招生,相當於三所“985大學”
日前,上海紐約大學舉行迎新活動,中國駐美大使秦剛透過影片,向上海紐約大學師生髮表致辭. 秦剛大使在致辭中表示:"人文交流日益成為打通國家邊界.跨越文化差異.促進民心的橋樑,也是國與國關係深化 ...

美媒:美國務卿跑巴黎與法國談潛艇搶單風波善後 不忘提遏制中國拉幫結派

美媒:美國務卿跑巴黎與法國談潛艇搶單風波善後 不忘提遏制中國拉幫結派
中國小康網10月9日訊 老馬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星期三(10月6日)說,他本星期與法國高層官員的會談"非常富有成效",可能會導致美國和法國展開新的合作,共同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冒 ...

中國男排無緣直通!與中國臺北隊爭季軍,世界前20才能參加世錦賽

中國男排無緣直通!與中國臺北隊爭季軍,世界前20才能參加世錦賽
中國男排與伊朗男排會師2021年男排亞錦賽半決賽賽場,最終中國男排1-3不敵伊朗男排無緣決賽,將直通世錦賽的資格拱手相讓.明年的男排世錦賽確定在俄羅斯舉行,根據賽前的規則,獲得5大洲男排錦標賽前兩名的 ...

新中國成立前中共僑務工作起源與發展
作者: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 20世紀初,華僑.留學生中的部分先進分子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不少中共黨員在海外僑胞中進行革命宣傳,組織發動 ...

副總理吳儀:政壇上的“鐵娘子”,作風凌厲一生未嫁,官至副國級

副總理吳儀:政壇上的“鐵娘子”,作風凌厲一生未嫁,官至副國級
吳儀女士 曾有詩云:"木蘭從旅創先尤,紅玉鼓擊金寇溜,掛帥桂英敵膽震,招親樊氏略韜周". 古往今來,中國文壇史上不乏描繪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巾幗女英雄. 例如花木蘭.穆桂英等女中豪傑的 ...

陳慕華:八路軍首位女參謀,59歲當副總理,64歲當銀行行長

陳慕華:八路軍首位女參謀,59歲當副總理,64歲當銀行行長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這是1960年毛主席為上線殺敵的女民兵題的一首詩. 後來,它收錄在毛主席的相關書籍中,生動地描寫出了當年女兵在戰 ...

女子攜重病老人來到中南海,指名找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是我父親

女子攜重病老人來到中南海,指名找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是我父親
"鄧子恢是我的父親,請幫我找一下他!"位於中南海的中組部招待所裡面來了二位不速之客,一位女子攙扶著一位病重老人. 女子對工作人員說了上面那句話.工作人員不敢怠慢,迅速向上級彙報. ...

不擺架子的錢其琛,離休後,不允許李肇星以&quot;副總理&quot;來稱呼自己

不擺架子的錢其琛,離休後,不允許李肇星以&quot;副總理&quot;來稱呼自己
在美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的中美外交會談上,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前任外長楊潔篪.國務委員兼現任外長王毅,面對美國人在會議程式刷的挑釁把戲,公開予以駁斥回擊,引來世界一 ...

他曾拒絕跟隨國民黨,為我軍繪製地圖,後來兒子成國務院副總理

他曾拒絕跟隨國民黨,為我軍繪製地圖,後來兒子成國務院副總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的一位老人給上海市委書記寫信, "你要把自己當黃牛,幹大事,以周總理為榜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以權謀私.如有親戚朋友來找,不符合原則的,一律六親不認,包括我.&q ...

他曾給兩位大元帥當過政委,後擔任了21年副總理,官至正國級領導

他曾給兩位大元帥當過政委,後擔任了21年副總理,官至正國級領導
提到我國總理一職,首先映入大家腦海中的肯定是周恩來周總理,從小課本上就有十里長街送總理等課文,周總理的一顰一笑都深深地刻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裡,為這個國家無私付出,甚至都沒有娶妻生子,一生都走在國家貢獻 ...

他曾任上海市委秘書長,連高檔賓館都不捨得住,女兒後來成副總理

他曾任上海市委秘書長,連高檔賓館都不捨得住,女兒後來成副總理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是充分體現出了戰爭時期後勤的重要性,一支軍隊即使戰鬥力再強,如果沒有後勤保障,戰鬥力就得不到充分體現,就拿淮海戰役來說,那時幾十萬軍隊投入作戰,每天的物資消耗可是一個 ...

他62歲任國務院副總理,18歲入黨,曾主持編制了“六五”計劃

他62歲任國務院副總理,18歲入黨,曾主持編制了“六五”計劃
姚依林,一個早在1935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同志,並且他還是一二·九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時期裡,姚依林同志更是出任了許多的要職,比如像貿易部副部長.商業部部長.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美國軍界:他可以抵十個集團軍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美國軍界:他可以抵十個集團軍
一位耄耋老人,坐在那裡,聽收音機中播放的京劇<滿江紅>唱段:"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透過老人慈祥的眼神,彷彿能穿過時光,看到那 ...

“外媒宣傳下的中國,和現在真正的中國,至少相差了20年。”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18年,哥倫比亞青年喬納森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遊歷了61個國家後,他懷著成為哥倫比亞總統的夢想,決定前往中國時,還不知道中國會成為他的最後一站.3年後,喬納森走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