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前年開始讀毛選,一直想有個方法記錄下自己的學習成果並且實戰一下自己讀毛選的收穫,畢竟學習知識是為了指導實踐嘛。今天分享的是第一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這篇文章成文於1925年,文章的結論也好懂:明確出朋友和敵人分別是誰,團結我們真正的朋友,攻擊我們真正的敵人。
在當時的中國,長期以來存在地主壓榨無產階級的情況,因此無產階級具有天然的革命動力,構成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盤。劉備多次被推倒重來,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只能投靠別人積攢力量,最後還是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以後才算站住腳跟。而黨內更加重視與國民黨的合作,忽視了發展農民運動的重要性,眼看基本盤不穩,這篇文章也就應運而生了。
上圖是我理的文章大致的結構,其中最關鍵的毫無疑問就是第二部分社會各階級的情況,這部分的方法是需要著重學習的。毛主席以經濟地位為劃分依據,給各個階層來了一次“使用者畫像”,判斷各階層對於革命的態度以及政治站位。那麼為什麼是經濟地位而不是其他的劃分依據呢?這是由於馬克思理論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才是主要矛盾。
而分析階級並不是為了告訴黨內中國有哪些階級,而是要判斷其革命態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打得少少的。下面,我用自己的話重新解讀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類人飯都吃不飽。突然站出一股力量,高喊槍在手,跟我走。對於這群人來說革命成本是極低的。不革命隨時可能餓死,革命了最差也就是被打死,但是勝利的話能翻身做主人啊。所以這部分人必然就成為了忠實使用者,這部分忠實使用者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的。
第二類人一直在剝削第一類人並以此獲利,還有人為這群人找理由說這是第一類人的福報。第二類人聽到有人帶頭鬧事要剝奪自己的生產資料,第一反應必然是不能讓這些人成事,還會動用所有的權力和資源鎮壓。這部分人就必然是敵人,要堅決打垮。
第三類人大概可以自給自足,按收入不同可以內部再劃分。第一種是自己做點小買賣,生意好點也能掙到錢,但生意不好就沒什麼錢,他們就很容易被爭取過來;第二種是在城市裡的打工人,一般的工薪族。這種人基本與公司榮辱與共,公司好了拿錢多,公司不行了拿錢少,雖然公司不景氣會失業,但是怎麼說也有點積蓄,對革命就更加中立;第三種就是公司裡的超級打工人,一般是幹部或者高收入人群。這種人實力和地位都高於第二種人,革命只要不影響到公司的運營,就影響不到他們,哪怕手底下走幾個幹活的,也不愁沒有人補位。這種人態度會比第二種人更加中立,但是如果他們在的公司是第二類人開的公司,那麼他們會選擇和第二類人站在一起,對於這部分人,同樣是敵人。但除此以外,這種人還是可以團結,但這種人的態度往往不夠堅決,所以需要提防。
讀完這篇文章,我的感悟是開公司、設計產品等工作和革命運動的方法論本質都是一樣的。公司投放業務或者產品以後,要觀察市場反應,擴大市場空間,那麼為了找到合適的發力點,我們就需要看一下現在產品的主力客戶是誰,這類客戶還有沒有繼續發展的可能?還有哪些客戶可以挖轉?哪些客戶也在用競爭對手的產品?競爭對手的忠實客戶大概是什麼樣,和我們的產品有沒有交集?如果是小公司,可以探索下有沒有實力強的客戶可以發展成合夥人。這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使用者畫像。使用者畫像的意義從來不在於單純的畫像,而是應用畫像的結果去精準營銷,對於不同的客戶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在穩固住自己基本盤鞏固競爭力的基礎上,去打擊競爭對手的產品,把能挖的對方客戶挖過來。這就構成了最基本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