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的是音樂和繪畫”,音樂使人靈感迸發,繪畫使人思想深刻。因此,自古以來很多偉大的藝術作品都生生不息,比如米萊的代表作品《溪谷休息地》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當人們在欣賞這幅畫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諸如生與死之類的“大問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米萊是19世紀的英國最著名畫家之一,全名叫做約翰埃弗裡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資料記載,米萊出生於英國安普頓,父母都是當時的社會名流,因為米萊從小就展現出極高的繪畫天賦,所以在他只有11歲的時候,父母就把他送入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在此期間,米萊成為了學校 年紀小的學生,但其繪畫成績卻是最好的,多次獲得英國皇室頒發的獎章,後來還獲得獎學金得以前往義大利留學,也逐漸在圈子裡變得小有名氣。後來,米萊在英國美術改革中建立了一個藝術團體,即拉斐爾前派,並且對後來的唯美主義,新藝術運動和維也納分離派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毫無疑問,米萊在當時是一名天才畫家,而他的繪畫風格也主要以傳統為主,用色清新,筆畫細膩,尤其擅長對細節的描繪引人深思。米萊流傳至今的作品很多,都被各大博物館和藝術館爭相收藏,比如《基督在父母家中》,《瑪麗安娜》,《奧菲麗亞》和《新鮮的鯡魚》等,不過最能代表米萊風格的還是《盲女》。
《盲女》創作於1856年,如今收藏於英國伯明翰市美術陳列館,畫面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農場,農場上有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女孩,一個女孩是盲女,她雙目緊閉,彷彿在感受春風拂面,而另一個女孩則看著遠處的彩虹,彷彿在把她眼前的美景描述給盲女聽……整幅畫顯得色彩豔麗,內容也十分和諧,用現在的流行話來說就是具有很強的治癒系風格,雖然盲女的遭遇令人傷感,但是她對美景的嚮往又讓人充滿希望。
如果《盲女》直擊心靈,那《溪谷休息地》就更能引人深思了。《溪谷休息地》收藏在英國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據館內專家介紹該畫創作於1858年,當時的米萊在英國已經很有名氣了,因此當《溪谷休息地》繪製完成後也廣受追捧。不過,很多熟悉米萊繪畫風格的人都表示,《溪谷休息地》似乎有點“另類”,這幅畫面的色調很是昏暗,與上文中提到的《盲女》截然不同,或許正是因此才帶給了人們極強的視覺衝擊。
《溪谷休息地》描繪了傍晚時分修女勞作的情景,遠處的天空中還有夕陽的餘暉,但是近處的房屋和樹林都漆黑一片。畫面中的兩個修女頭戴白巾,其中一人手拿鐵鍬在掘土,如果您看到了她們背後的墓碑就會知道,原來她們是在一處墓地中埋葬一位逝者,此時內心中或許還會泛起一種寒意。夕陽代表了一天的結束,墳墓代表了生命的結束,可見作者米萊刻意將兩種場景畫在一起,美術專家推測或許是為了引人深思。
另外,如果您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畫面右邊的修女才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她默默坐在一旁,沒有去看被埋葬的逝者,而是看向了正在看畫的人。因此,當我們欣賞這幅的時候,總有一瞬間會和這位修女四目相對,而我們還能從她的目光中讀出她對生命的思考,從而也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生命,思考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我們都知道,生命的盡頭是死亡,但是死亡又何嘗不是生命的開始呢?這是一個無限的迴圈,我們每個人都走不出去,正如夕陽和日出一般,日復一日的迴圈,週而復始,無窮無盡。
偉大的作品從來不拘泥於形式,它總是能引人思考,啟發人的思想,而《溪谷休息地》就是這樣一幅作品,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欣賞和思考,說不定在某個一時間我們就頓悟了,對人生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懂得了去如何度過我們這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
參考資料:
《西方油畫六百年》作者:甘蘇慶,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