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下》是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的一本代表作,控訴了德國舊的教育制度,被認為有黑塞濃厚的自傳色彩。
書中講述的是主人公漢斯,自幼聰明過人,被大家譽為神童。他被送入神學院學習,後因用功過度,身體衰弱導致成績下降,卻被老師認為是他的夥伴赫爾曼所影響。學校干涉兩人的友誼,赫爾曼被學校開除,本就孤單的漢斯更加孤獨,再加上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恥笑,漢斯無法完成學業,選擇了回家當鉗工。在某個晚上跌落(或投身)於河中,結束了這短暫的一生。社會的歧視和生活的失意使漢斯覺得彷彿跌落在無情而龐大的車輪下。
書中的主角漢斯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卻跌落神壇,這其中的老師、家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漢斯的學習生活中沒有休息,沒有娛樂,甚至連朋友都被禁止,他被期待稱為學習的機器,卻忽視了他作為一個人的需求。
神童的本質還是“童”,作為一個孩子,就應該有孩子該擁有的一切——遊戲、娛樂、朋友等,其次才是“神”。沒了“神”,“神童”不過是變成了普通的兒童;可沒了“童”,“神童”便只剩“神”了,而“神”是不存在的。
想起前幾天和一位媽媽的聊天,那個媽媽問我:“你會希望你的孩子上什麼樣的學校,或是做什麼工作?”
我說:“我從來沒想過,我的孩子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我讓她學習不過時開闊視野,提升眼界,如果真的對學習沒有興趣,也就算了。至於工作,私心的一點點要求就是離我近一點,但她要是想去外面看看,我也可以跟她去。”
最近特別火的“神童”谷愛凌,18歲的年紀參加冬奧會,首次登場自己不擅長的專案便斬獲金牌,且不說其學霸的家庭背景,但就谷愛凌自己,就讀於斯坦度大學,美國sat滿分1600分,她考了1580分,為備戰冬奧會,選擇提前一年完成高中學業,為彌補中國自由式滑雪空白,一年前開始學習,奧運會首次登場便斬獲金牌。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媽媽谷燕,她沒有強迫她的孩子去學某項東西,而是帶著她去嘗試,讓孩子自己找到興趣所在。在谷愛凌是保一枚銀牌還是拼金牌之間,谷燕選擇尊重孩子的決定。
這都是中國很多父母所沒有的。
中國的很多父母更看重的是父母的權威,他們要的是孩子的服從,他們覺得自己對孩子擁有絕對的所有權,他們沒有將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主思想的個體,而是自己的所有物。
我們對孩子更多的要注重人格的培養,擁有自己的思想,有準確判斷事物的能力,有抗打擊挫折的能力。
如果沒有獨立的人格,那麼即使是神童,又能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