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市委組織部 市委宣傳部
市委黨史研究室 贛南日報社
聯合主辦
【總第2390期】
“喝湯不放鹽,青菜放辣椒”,這是我們寧都飲食習慣的兩大奇特之處。前者被人們稱之為“無鹽湯”,說起來,這與蘇區革命密切相關。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從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國民黨蔣介石不僅對中央蘇區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還對中央蘇區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妄言“不讓一粒米一顆鹽一勺水流進中央蘇區”,企圖困死蘇區軍民。嚴密的封鎖,造成蘇區物資嚴重匱乏,人體必不可少的食鹽更是奇缺。
當時,中央蘇區不產鹽,外面的鹽又進不來,如今看似普普通通的食鹽卻成了稀有的珍寶,一塊大洋竟然買不到自身重量7錢3分的食鹽,被稱為“鹽頂七錢三”,黨員幹部每人每月配給四兩,紅軍主力部隊作戰時每人每天只能配給八分。然而,即使這樣少的配額也經常無法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寧都老百姓為了讓紅軍戰士能吃上食鹽,有體力與敵人作戰,便想方設法,從舌尖上節省下食鹽,支援前線,送給傷病員。而自己,少吃甚至不吃鹽,提倡“炒菜少放鹽,做湯不放鹽”。更有甚者,吃自己造的“土鹽”。他們從老屋牆、地窖裡刮硝土,用土法熬製硝鹽,代替食鹽。但是土硝鹽畢竟不等同於食鹽,鹹度低,而且又苦又澀,難以下嚥。許多人因食用土硝鹽中毒,卻毫無怨言。
革命勝利了,食鹽已不再是緊缺物資,但寧都人喝無鹽湯的習俗卻被保留了下來,成了寧都的一道特色佳餚。人們喝的是清淡的湯,感受的是當年蘇區軍民的情,傳承的是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來源:贛南日報
編輯:謝忠英 校對:彭芳
值班主任:明心武
編審:李忠生 陳昱鑫
【崇義】書記讀 | 縣委書記李國泉:鄧小平柯樹嶺殲敵
【上猶】書記讀 | 縣委書記餘業偉:晨曦迎來紅旗飄
【龍南】書記讀 | 市委書記鍾旭輝:八月十三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