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朝 王家將
第一代 王翦(生卒年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軍事指揮才能傑出,曾率軍消滅燕、趙,掃平三晉;大敗項燕,消滅楚國,後官拜太師、封武成侯。
第二代 王賁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將領,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公元前226年,王賁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賁水淹大梁,滅亡魏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奪取遼東,滅亡燕國,繼而消滅趙國殘餘勢力。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自此秦國統一六國,王賁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賁隨秦始皇東巡。其後事蹟不詳。
第三代 王離,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人,秦朝後期著名將領,武成侯王翦之孫、通武侯王賁之子。
王離受封武城侯,承繼父任為上將軍,率兵戍邊備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與章邯一起統率秦兵與起義軍作戰。鉅鹿之戰被項羽擊敗,被俘,正史去向不明,野史多傳被項羽所殺。
蒙家將
第一代 蒙驁(?-前240年),祖籍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秦國將領。
他曾攻打韓國為秦設立三川郡,攻打趙國取三十七城,又攻佔趙重鎮晉陽、合置太原郡,領兵攻韓取十三城,後又屢敗魏兵。秦王政七年,蒙驁去世。
第二代 蒙武 蒙武(?-約公元前219年),名將蒙驁之子,蒙恬與蒙毅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將領。
蒙武出身於武將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齊國人,後隨父親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襄王。他曾先後與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斬殺楚軍將領項燕,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滅亡楚國。
第三代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秦朝著名將領。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秦統一後,其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後率軍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構成防禦鎮守北方,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公元前210年,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西漢 李家將
第一代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西漢時期的名將,人稱“飛將軍”。
他將門出身,善騎射,歷任7個郡的太守。其平吳楚之亂,名聲顯揚;抗擊匈奴,使匈奴數年不敢侵犯。前119年,漠北之戰中,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李蔡(前186-前118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人,西漢名將李廣的堂弟,曾任漢文帝的侍從,後任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則軍功顯赫,從政則政績卓著。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佔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李蔡不願接受詢問,自殺而死。
第二代 李敢,中國西漢時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幼子。李敢以英勇著稱,是霍去病的部屬,因跟隨霍去病力戰匈奴之功,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
第三代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
擅長騎射,愛護士卒。初以祖勳,授予侍中、建章宮監,遷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年),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得知漢武帝夷滅三族,將太史令司馬遷處以腐刑的訊息,心灰意冷,投降匈奴鞮侯單于,迎娶公主為妻,封為右校王,管理堅昆地區。漢昭帝即位後,拒絕大司馬霍光迎接回國計劃。元平元年(前74年),老死於匈奴。
三國 曹/夏侯家將
第一代 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從祖弟),三國曹魏名將。
曹仁好弓馬騎射,從曹操多年,為魏朝立下汗馬功勞。破袁術、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打敗劉備軍、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等。後來,曹仁率兵進口濡須口,但最終慘敗給朱桓。不久卒于軍中,時年五十六歲,諡曰忠侯。
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名將,魏武帝曹操從弟。
曹洪早年隨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曹操於滎陽兵敗失馬時,曹洪捨命獻馬,並救護曹操,使其免於厄難。後多隨軍征伐,平兗州、徵劉表、討祝臂。官渡之戰時,曹洪留守本陣,擊退了張郃、高覽的猛攻。漢中之戰時,與曹休在下辯抵禦劉備,破斬吳蘭、任夔,逼退張飛與馬超。曹丕即位後,拜曹洪為驃騎將軍。曹丕後因私事尋釁,欲處死曹洪,因卞太后求情,將其免死,貶為庶民。魏明帝曹叡即位,拜曹洪為後將軍,更封樂城侯。太和四年(230年),復拜驃騎將軍。太和六年(232年),曹洪逝世,追諡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從祀曹操祖廟。
曹純(170年—210年),字子和,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名將,侍中曹熾之子,大司馬曹仁之弟。
董卓之亂後,跟隨曹操募兵,開始征戰一生的戎馬生涯。建安年間,授議郎,遷司空參軍,督帥虎豹騎參與平定北方戰爭,封為高陵亭侯。建安十三年(208年),隨從曹操南征荊州,追殺豫州牧劉備,佔領江陵。參加赤壁之戰,率軍返回譙郡。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純去世,諡號為威,配享曹操廟庭。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三國名將,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曹魏開國元勳。
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屯田蓄水,使百姓受益,功勳卓著。歷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追諡忠侯。
夏侯淵(白地將軍,?-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其妻子為曹操妻妹。
夏侯淵擅長千里奔襲作戰。他早年隨曹操征伐,官渡之戰時為曹操督運糧草。建安十六年,他留守長安時擊敗了劉雄,又破雲縣,平定關中,因此被封博昌亭侯。其後率軍駐涼州,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張魯降曹操後,夏侯淵留守漢中,與劉備相拒逾年,於定軍山被劉備部將黃忠所襲而戰死,諡曰愍侯。
第二代 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族子,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曹真曾參與漢中之戰,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多次率軍抵禦諸葛亮北伐,使其無功而返。官至大將軍、大司馬。231年因病去世,諡號“元侯”,配享魏太祖廟庭。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子,被視如已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曹操評價其為:此吾家千里駒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休遂被任命為騎都尉,與議郎辛毗一起擔任主帥曹洪的參軍,且和偏將軍曹真、雍州刺史張既等隨曹洪進軍征討劉備。曹休與曹純、曹真一同統領曹魏的特種部隊——“虎豹騎”。魏明黃初三年(222年),曹丕親征,兵分三路討伐孫權,任命曹休為徵東大將軍,大破吳軍,遷大司馬,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都督揚州如故。太和二年(228年)曹休被吳將周魴斷髮所騙,伐吳被陸遜殺得大敗,氣憂成病,回到洛陽,疽發背而死,諡曰壯侯。
曹彰(?-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國譙縣(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陳王曹植之兄。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將領,其鬍鬚黃色,被曹操稱為“黃鬚兒”。
其少有勇力,赤膊搏虎,徒手伏象,頗受曹操喜愛。218年,率軍征討烏桓,親自上陣,大敗烏桓叛軍。 後又降服遼東鮮卑大人軻比能,所向披靡,威震塞北。222年被封為任城王。次年,因病逝於府邸,諡號為“威”。
夏侯尚(?-226年),字伯仁,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徵西將軍夏侯淵之侄。
代郡烏桓叛亂時,夏侯尚與曹彰一同平叛,得勝歸來。曹丕稱帝后,夏侯尚出其不意偷襲劉備部隊,成功收復上庸。222年,夏侯尚與曹真圍攻江陵,擊敗了諸葛瑾。夏侯尚愛妾被殺後,他悲痛到精神恍惚,後病重回到洛陽。226年病逝,諡曰悼侯。
夏侯楙(mào),字子林,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大將軍夏侯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官員、將領,其妻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在魏國曆任侍中、尚書、安西將軍、鎮東將軍,假節,封列侯。曾一度駐守長安,但蜀漢北伐後就被調離。
夏侯霸,生卒年不詳,字仲權,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國和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徵西將軍夏侯淵次子。在魏國官至右將軍、討蜀護軍,封爵博昌亭侯,屯駐隴西;在蜀漢時為主要北伐將領,多次參加御蜀和伐魏戰爭。
夏侯威(生卒年不詳,)字季權,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徵西將軍夏侯淵第四子,右將軍夏侯霸之弟。
夏侯威性格任俠,歷荊、兗二州刺史,並與曹丕、曹植等相友善。
孫家將
第一代 孫堅(別稱孫破虜,155年-192年),字文臺,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孫權之父,東漢末年將領、軍閥,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黃巾起義時,他追隨朱儁南征北戰,奪下宛城後被任命別部司馬。董卓廢帝自立陳留王劉協後,孫堅起兵與袁術聯手征討董卓,並被袁術封為破虜將軍。192年,他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孫權稱帝后,追諡其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孫靜,是長沙太守孫堅的弟弟,孫靜也是江東的一員名將。曾從孫策平定江東諸郡。
第二代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漢末群雄之一,三國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孫策性情豁達,喜說笑愛結交名士,孫堅死後,投奔袁術,並繼承了孫堅的部隊。其紀律嚴明,嚴禁擄掠百姓,因此獲得百姓擁戴。他打敗劉繇,奪取吳郡,威震江東。袁術僭越稱帝后,孫策與袁術決裂。同年夏,曹操下詔書,要孫策討伐袁術。200年,孫策平定六都一統江東,後在打獵時為刺客所傷,不久身亡,年僅26歲,追諡為長沙桓王。
孫瑜(177年-215年),字仲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弟孫靜的次子,孫權的堂兄。官至奮威將軍、丹楊太守。孫瑜初以恭義校尉的身份統領士兵,曾跟隨周瑜、孫權等人征戰,擅於安撫部下、招降納順。215年,孫瑜去世,時年三十九歲。
孫皎(?―219年),字叔朗,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昭義中郎將孫靜第三子,武烈帝孫堅之侄,孫權堂弟。
初任護軍校尉,領兵二千多人,號稱精銳部隊。後升任都護徵虜將軍,接替程普都統夏口,曾隨呂蒙平定荊州。219年,孫皎病死。
孫奐(195年―234年),字季明 ,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孫堅弟弟孫靜第四子,孫策和孫權的堂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奐兄長孫皎去世,孫奐接替統領其部眾,以揚武中郎將的身份兼任江夏太守。黃武五年(226年),擔任揚威將軍,封沙羨侯。嘉禾三年(234年),孫奐去世,時年四十歲。
孫賁(?—210年),字伯陽,吳郡富春人。孫堅兄孫羌之子,東漢末東吳勢力將領。
孫輔,字國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兄長孫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孫賁之弟 ,孫策和孫權的堂兄弟,東漢末年將領。孫輔幼年父母雙亡,由兄長孫賁撫養長大。初以揚武校尉之職輔助孫策平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孫策征討丹楊等七縣,派孫輔駐守歷陽抵禦袁術,並招誘留下的百姓,糾合失散的兵卒。又隨孫策討伐陵陽,活捉祖郎等。建安四年(199年),孫輔隨孫策襲擊廬江太守劉勳,因功被任命為廬陵太守。後升任平南將軍,假節兼任交州刺史。孫輔後擔心孫權無力保守江東,便遣使與曹操暗中來往,事情洩露後,孫權將他軟禁起來。數年後去世。
孫河(?-204),字伯海。孫堅族子。少時便為孫堅心腹從討四方。孫策東渡,又跟隨孫策平定吳、會,從討李術,術破,拜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後孫翊遇害,前往宛陵指責媯覽、戴員保護不周,二人心虛,將其殺害。
第三代 孫韶(188年-241年),字公禮,吳郡(今屬浙江)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建安九年(204年),孫河被殺,孫韶統帥孫河的軍隊,被孫權任命為承烈校尉。後任廣陵太守、偏將軍。黃初元年(220年),孫權受封吳王,升任他為揚威將軍,封建德侯。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任命孫韶為鎮北將軍。孫權後加任孫韶兼任幽州牧,假節。赤烏四年(241年),孫韶去世。
孫桓(198年-223年),字叔武,孫河第三子,三國時期吳國的建武將軍。
他英勇善戰,在夷陵之戰後,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後被派去修築橫江塢,期間逝世,年僅二十六歲。
孫鄰(211年-249年),字公達 ,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兄長孫羌之孫,都亭侯孫賁長子,孫策和孫權的堂兄,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建安二十四年(214年),孫賁去世,孫鄰繼承其爵位。孫鄰九歲時,代理豫章太守,進封都鄉侯。後升任夏口、沔中督,威遠將軍。赤烏十二年(249年),孫鄰去世,其子孫苗襲爵。
孫震,三國時期孫吳宗室。徵虜將軍孫賁之孫、威遠將軍孫鄰之子。曾為無難督。震後御晉軍,與張悌一起在版橋戰敗被俘而死。
第四代 孫歆(?—280)三國時期孫吳宗室。徵虜將軍孫賁之孫、威遠將軍孫鄰之子。曾為樂鄉督,晉軍滅吳時,孫歆為周旨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