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佑民
在外工作一輩子,可在我的腦海中對座落在京山羅店鎮小河村許家畈那棟老屋,我是時時牽掛、天天惦念、年年想往……
老屋的背後被白廟山、雞公山、冬青樹山、六姑廟山環抱,山上青草、樹木、花兒與屋後青竹、樹林在陽光的沐浴下分外嬌豔,還有那嘰嘰喳喳的知了在微風中歡唱……
老屋的前方是一條穿村而過的大富水。這條河發源於大洪山國家級旅遊風景區小溪之中,在崇山竣嶺中劈山斷石,九曲迴腸蜿蜒衝出,至此向南,在村的東南角與嫻靜曲雅的小富水赤誠相見相吻。人們曾說:這大富水是哥、小富水是妹,兄妹倆分別從北、西兩個方向默默相戀在此擁抱,她們風裡浪裡、青梅竹馬、潔白純真鑄就了清澈的河水。昔日那卵石遍地、魚遊蝦戲、揚帆點點、流水嘩嘩奏樂章的美景,叫人們怎麼能忘記?大富水的頂上是一條由北向東延伸的應隨公路,下達省城武漢。
老屋四周是養育世世代代人的肥沃良田,人們春季忙耕耘,夏天稻花香,秋獲豐收果,還有那白愷愷的棉花、直挺挺的芝麻、黃豆、綠豆、糯米雜糧。農婦們每到十冬臘月準會醃陰米、糊豆餅、熬麥芽糖,過年前家家宰年豬,戶戶切麻糖、打磁粑……
尤其灣裡小孩們更是天天盼過年,玩燈籠、吃臘雞、穿新衣,還可收壓歲錢,特別是初一跟隨大人們通灣拜跑年,什麼花生、荸薺、餅子,把荷包裝得鼓鼓的;其實過年時忙的是主婦們,她們年前要燒團年飯,得籌備十大碗——蒸格,年後從初一到十五要招待前來拜年的貴客,先上八個碟的臘菜,再上東坡肉、紅燒肉、煎全魚之類的十大碗熱菜,最後上一蒸格。
燒完十五“月半飯”還要請老人們的春客,客人入席是論輩份和親疏順序的,姑舅姨必須坐上席、鬧不好會得罪客人。
這上菜順序也是很講究的,尤其是第一、二、三碗菜,第四碗必須上魚,主東家就燃放炮竹並給客人們敬酒,否則客人會說不懂情禮。
每逢進入桂花飄香的八月,那些到了談婚論嫁的男女定會請媒婆幫忙,去女方家提親,男方應給女方家送中秋、送臘節,到了次年婚期擇定後更得送端午節,婚前男方還需給女方送去十幾套衣服和女方家所有親朋好友的節禮,女方家一般得嫁被子行李,床、桌椅板凳八幅八套。
結婚的前一天男方家要請10位小夥陪新郎官喝酒稱作“坐十弟兄”,女方家也要請10位姐妹陪新娘吃酒席稱為“陪十姊妹”。從娶親那天起三天無大小,尤其洞房花燭夜、灣裡男女老幼皆可與新郎新娘盡情逗笑、猜謎語、說風流段子,取樂到三更半夜……
這老屋呀,是在爺爺們上上那代時,一個名叫“白鬍子”大爹的人派員到漢口鸚鵡洲購買了“三捆”杉木紮成木排,入漢水、過新溝、進富水逆水而上到許壩,建造了300多棟房屋之後,將剩餘的杉木搬到河西建造了我們許姓二棟連五四井口大瓦房,還建造有南北院門、前後堰塘當水域,故稱“小臺灣”。這老屋除北面是用“灰磚”建設的牆外,其它三面內壁全用杉木豎登,上下廳屋都是雕龍畫鳳,屋面也是杉木橡片……
許姓老祖宗是從蘇杭乞討來的一對男女在老屋這裡紮下根,生養了七個兒子。不然,小河村中怎會有大房頭、四房頭,七房頭的灣子呢?這其中有一個房頭又生養了七個兒子,鄰居家的純治爺爺又生養了步高等七子,我們家爺爺純貴也生養了我父親們三弟兄,我父親又生養了我們四姊妹,我們膝下有兩兒一女,至今我們已有茁壯成長的3個孫子。
這老屋呀雖在父輩手裡已移他人,但這塊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不可忘,更懷念那濃濃的“鄉愁”、 四周的重陽溝森林,九里潭迷洞,半頭山,紅軍嶺, “貞女寺”等多處景點,值得大家來此一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