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皇家三軍研究員西達爾特·考沙爾發表了一篇名為《決定性發展:中美印度洋-太平洋海軍大戰依靠海軍遠端導彈嗎》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指出:如果在未來中美兩國在太平洋、印度洋開展博弈,那麼決勝的關鍵,並不在於導彈,而在於“海軍資料鏈”。有軍事專家評論稱,這名英國研究員的觀點,給中國提了個醒。
那麼,“海軍資料鏈”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武器,為何在英國研究員的眼中,它比導彈可能更加重要?今天,本期節目就為您講述:決定未來遠洋博弈的大國重器:海軍資料鏈。
什麼是海軍資料鏈,它如何發揮作用
按照《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給出的定義,海軍資料鏈,指的就是海軍部隊利用無線通道,按照統一的資訊格式與鏈路傳輸規程構成的資料傳輸網路。因此,我們可以將海軍資料鏈理解為:一座辦公樓中僅供樓裡面不同房間之間,進行內部溝通的有線電話。其他的辦公樓如果沒有和這座樓的電話線相連,就不能撥通電話,也不能聽到這座樓裡面不同房間之間的人通話的具體內容。
從資訊傳播和加密的路徑來看,海軍資料鏈和既往的陸軍加密無線電情報網似乎並沒有什麼區別。然而,海軍資料鏈在具體的加密技術原理上,卻與無線電加密技術有著本質的差別——海軍資料鏈的資訊傳遞,主要依賴於由網路控制器、調變解調器、資料密碼器組成的海軍資料鏈裝備。這三種裝備各司其職,其中網路控制器的主要作用,就是負責控制網路間的通訊規程、報文格式和資料交換方式,你可以理解為它是手機裡的鍵盤輸入法,決定了你在手機上輸出的內容究竟是中文,還是英文,用拼音輸入法,還是五筆輸入法。
而調變解調器,則是將需要傳輸的資訊從數字訊號除錯成模擬訊號,再將模擬訊號除錯成數字訊號,最終傳遞到資料鏈的另一端。所謂模擬訊號,指的就是在時域上數學形式為連續函式的訊號。模擬訊號的發出,一般需要物體的物理屬性來表達:比如物體碰撞所產生的聲波,電學裡面的頻率、電流和電荷等等,像我們過去聽的錄音帶,拍照的膠捲,所使用的都是模擬訊號。而數字訊號是相對於模擬訊號的概念,主要是用二進位制法,輸入到計算機內進行傳遞的訊號,比如數碼相機拍攝出的PNG,JPG格式相片,使用的就是數字訊號。而數字訊號和模擬訊號的往返轉化,是海軍資料鏈傳遞資訊保密度要高於無線電情報網的重要原因。
構成海軍資料鏈的最後一部分裝備,就是資料密碼器,資料密碼器會給海軍之間傳遞的資訊進行一次加密,從而使我方輸入和輸出的資訊更加難以被敵軍辨識。按照不同的要求,海軍資料鏈中的資料解碼器可以用長波、短波、甚至微波這幾種不同的加密方式,對海軍之間的資訊傳遞進行加密。綜上所述,海軍資料鏈的每一個裝備,實際上都是對海軍之間資料訊號傳遞的一次加密,而構成海軍資料鏈整體的三套裝備,實際上就是給一組海軍資料訊號加密了三次,為己方的海軍資料套上了“三把鎖”。
海軍資料鏈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在瞭解過什麼是海軍資料鏈,以及海軍資料鏈執行的基本原理後,可能有朋友會說:“這套海軍資料鏈這麼複雜,倒頭來還不就是相當於無線電加密的升級版嘛。除了防止自家的情報被偷聽,還能有什麼作用呢?”其實,這樣的想法就大大低估了海軍資料鏈在現代海戰中的統籌規劃作用。
軍迷圈的朋友們可能都熟悉: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是第一場被稱作“現代化”的戰爭。而“現代化”戰爭最鮮明的標誌和特點,就是資訊化和電子化。在海外戰爭中,美軍就是依靠資訊電子化作戰,瓦解伊拉克方面的指揮情報系統,進而獲得了戰爭的先機。最終,此戰以伊拉克25000人死亡,75000人受傷的慘敗而告終,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部隊僅有378人死亡,1000人受傷。而美軍達成這樣的戰果,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說,如果沒有資訊化、電子化的作戰方式,美軍不會在此戰中獲得如此豐碩的戰果,也不會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
雖然截止目前,世界尚未爆發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海戰,但是海灣戰爭的過程和結果,實際上也可以應用到我們對未來海戰的推演中,從而感受到海軍資料鏈在戰場上的戰爭價值。
其一,海軍資料鏈除了對已方的海軍情報進行加密以外,更重要的戰爭意義是能夠在廣袤的遠洋海域搭建一套嚴密的戰爭指揮系統。隨著反艦導彈技術的不斷髮展,現代海軍部隊為了規避反艦導彈的襲擊,越來越趨向於將一支艦隊分散成若干支小規模艦隊開展軍事行動,這也就是現代海軍作戰理念中的“分散式作戰”。而分散式作戰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現代海軍部隊免遭反艦導彈的襲擊,但是也為不同分支之間海軍部隊的協調、溝通,構成了挑戰:就以太平洋戰場為例,太平洋的南北最大寬度為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109000千米。在如此寬大的戰場上進行分散式作戰,使得敵軍艦隊擁有極大開展穿插戰術的空間。如果敵軍以島嶼為依託,或者將一支艦隊穿插至我軍兩支分散式作戰的艦隊之間,對我軍指揮系統進行訊號干擾,那麼這將嚴重影響兩支艦隊之間的協調。而如果我軍使用海軍資料鏈將訊號進行三重加密,將大幅增加我軍訊號的抗干擾能力,從而使得敵軍想要瓦解我軍指揮系統,進而對我軍各個擊破,成為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其二,海軍資料鏈的應用能夠提升海軍的偵查能力,從而配合空軍與導彈部隊儘早完成“發現即消滅”的目標。海軍資料鏈不僅可應用在分佈於不同海域之間艦隊的溝通,也可實現海軍艦隊與偵察機、預警機和戰機之間的溝通,從而實現真正的“空地協調”。比如美軍之前所採用的Link 16海軍資料鏈,便能夠實現與E-8A預警機,EC-130電子戰飛機等空軍力量的溝通。在美軍的Link 16資料鏈運作模型中,一旦E-3A,E-8A預警機發現可能對美軍構成威脅的導彈或空軍力量,那麼E-3A或E-8A預警機就會在發現危險情況後,立即將潛在威脅透過Link 16傳遞至海軍艦隊或沿岸陸軍,並啟動“愛國者”導彈系統對來襲的導彈或戰鬥機、轟炸機進行攔截。
其三,海軍資料鏈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提升海軍作戰部隊的智慧化水平,進而提升海軍在現代戰爭中整體的作戰效率,適應現代戰爭的快節奏。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對海軍資料鏈的應用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此戰中,雖然美國海軍並未大規模出動,參與對伊拉克的打擊。但是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卻將波斯灣沿岸附近的美軍艦隊作為了打擊的重要目標。在伊拉克發射“飛毛腿”導彈後,按照伊方預計,從導彈發射,到擊毀美軍戰艦的時間為7分鐘。然而,美軍在藉助海軍資料鏈的情況下,出動“愛國者”導彈僅用4分鐘就將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攔截在外。美軍的海軍資料鏈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效率,就是因為海軍資料鏈的網路控制器、調變解調器、資料密碼器三層加密和資訊反饋的過程,完全不需要人工的參與。這讓海灣戰爭中的美軍即便進行臨近伊拉克導彈基地,進行客場作戰,卻依然能夠屹立於不敗之地。而如果美軍在當時仍然沿用此前舊有的資訊加密和預警方式,那麼波斯灣沿岸的美軍艦隊恐怕將沒有那麼幸運。
因此,從加強指揮系統安全性、提升海軍偵查能力和預警能力、增強海軍整體智慧化水平,這三個角度來看,海軍資料鏈不僅僅是一套用於資訊加密的系統,在未來的戰爭中,海軍資料鏈將大有可為。
發展海軍資料鏈的建議,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在我們瞭解過海軍資料鏈的運作原理,以及在戰場上的戰爭價值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英國皇家三軍研究員西達爾特·考沙爾會認為,決定未來太平洋-印度洋博弈成敗的,不靠導彈,而靠資料鏈了。在他的這篇論文中,他還呼籲西方國家應加強海軍資料鏈的技術發展與建設,進而在未來的印度洋-太平洋博弈中擁有一席之地。因此,也有很多中國軍迷認為,西達爾特·考沙爾的觀點,對於中國也很有借鑑意義,我們也應當大力發展海軍資料鏈。
但實際上,早在西達爾特·考沙爾撰寫這篇論文之前的四十年,我國的海軍資料鏈建設就已經開始。美軍將海軍資料鏈投入應用的時間是1983年,而我國研究海軍資料鏈技術的開始時間是在1982年。因此,我國海軍資料鏈研發的起步時間和世界各國的差別不是很大。1987年11月,負責海軍資料鏈研究的722所,將我國的初代資料鏈應用在了051型驅逐艦上,並取得了成功,這是我國首次成功應用海軍資料鏈。而在2003年前後,我軍則採用新一代的TJN-905綜合型資料鏈,這款資料鏈的整體效能,在當時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後,我國就研發出了新一代的I型艦載型綜合資料鏈,其迭代速度令世界各國驚歎。
而在近年來,我國使用的是JIDS型三軍資料鏈,這套資料鏈不僅能夠在海軍部隊中得以運用,而且還能實現海、陸、空三軍部隊指揮系統的暢通,從而推動現代戰爭中海、陸、空三軍一體化指揮系統和作戰系統的形成。它具備網路通訊、網內識別、導航定位、處理電子戰資訊、武器協同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樣是技術水平位於世界前列的資料鏈。我國海軍資料鏈起步早、發展快的四十年曆程,其實就已經充分證明了我國海軍頂層設計的先見之明。
未來海軍的建設,依然將在漫長的一段時間內,朝資訊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單一的某種武器或某種技術,越來越難以成為決勝一場戰爭的因素。唯有相互配合,共同協作才能把握戰爭的先機。而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保衛它的海軍部隊,也正矗立在這個把握先機的時代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