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是三國時期魏國大臣,先後輔佐曹操、曹丕和曹叡,出過不少主意。照理說,像他這樣足智多謀的三朝元老,本該和荀彧、郭嘉、賈詡等人一樣,成為大家熟悉的曹魏謀士代表。但是劉曄的名氣遠不如上述幾位,《三國演義》對其著墨不多。我想,既然維護封建正統的羅貫中能把曹操描繪成大奸臣,自然不會對靈巧詐偽的劉曄多加宣傳。
《傅子》中記載了一則劉曄的故事,很能說明劉曄的為人。魏明帝曹叡想要伐蜀,遭到眾多大臣反對。劉曄在皇帝面前稱“可以伐蜀”,在群臣面前又附和“不該伐蜀”。他的好友楊暨勸諫曹叡蜀不可伐時,給出了“劉曄也如此認為”的論據。曹叡召劉曄對質,後者將“靈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曹叡的說詞是“伐國這麼大的事情不能向外洩露”,對楊暨的說詞是“要順著皇帝的意思慢慢運作”,曹叡和楊暨當場都表示歉意,更是滋長了劉曄的“不正之風”。
久而久之,劉曄“兩邊倒”的做派就藏不住了。靈巧詐偽不如拙笨誠懇,這是千古真理。劉曄的聰明,不是以忠信為本的,註定了他難以在謀士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如果他能夠敦厚、誠實一些,也不會落得個被皇帝棄用,“內失君王信賴,外失朋友情誼”的結局了。因此,做人不能太“劉曄”,出謀劃策首先要堅守道德仁義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