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劉博強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為團隊製冰工作點贊。
2月18日,北京冬奧會冰壺專案賽程已接近尾聲。忙活了十幾天的劉博強終於有機會喘口氣,站在“冰立方”——國家游泳中心旁邊,享受難得的休閒時光。44歲的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從瀕臨失業的軋鋼工,搖身一變成為如今頗為搶手的製冰師。
2010年,北京首鋼園區全面停產。眼看著廠區裡的不少車間,被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冰壺和冰球場館取代,劉博強有過迷茫、有過困惑。
只能自己去適應環境,不能讓環境來適應自己。劉博強深思之後,決定轉型。2017年7月,單位安排他去首都體育館參加製冰技術培訓。“人家都說隔行如隔山,我算是真正感受了一回。”3個月的日子,劉博強過得非常“苦”,每天學習10個小時。“我經常給自己偷偷增加學習量,為了學會製冰技術,我啥苦都能吃。”學成歸來後,劉博強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為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國家隊提供訓練場地保障。
2018年7月,劉博強又開始“進軍”冰壺場地製冰。“冰壺對冰面的要求可比其他3個專案對冰面的要求高多了。冰壺場地並不光滑,冰面有很多凸起的‘小點’,這裡面學問可大了。”劉博強說,這些“小點”關係到比賽的勝負走向。
劉博強告訴記者,在冰壺國家隊訓練前,他要拿著類似花灑的工具在平滑的冰面上均勻噴灑水珠。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結成冰點,以增大冰面與冰壺的摩擦力。擦冰運動員透過冰刷快速摩擦,擦掉冰點,使冰壺執行速度更快,還能影響冰壺行進方向,最終使其抵達指定位置。
“冰點要均勻,不能忽多忽少。一趟下來要給好幾條賽道灑冰點,胳膊都快抽筋了。”跟著國際頂級製冰師學習,劉博強進步很快。為了加快學習進度,他還苦學英語。“多學一點是一點,我要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個技術學到手,更好地為國家隊服務。”劉博強的學習態度和進步速度,得到了國際頂級製冰師的認可。隨後,劉博強又跟隨國際頂級製冰師,加入了北京冬奧會冰壺賽場的冰面保障團隊。
進入“冰立方”後,劉博強又發現了“新天地”。高溫、高溼的“水立方”變成低溫、乾燥的“冰立方”,並不是降溫和結冰這麼簡單。
“冰壺比賽對現場溫度的要求非常精確,如果溼熱空氣進入賽場,造成冰面起霧,就會影響比賽。”劉博強向記者透露,“冰立方”除了搭建冰架以外,還增加了除溼系統、室內外空氣隔離設施等硬體,以實現“水冰轉換”。
北京冬奧會期間,劉博強除了在“冰立方”製冰,還經常拿著溫度計到處“轉悠”,用小本子記下賽道冰面溫度、冰面以上1.5米處溫度、看臺溫度等各種資料,以便將來獨立工作時作為參考。
“能參加這項工作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在為國家作貢獻的同時,我透過國家游泳中心的‘水冰轉換’,領略了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的魅力,見證了冬奧會上的‘中國智慧’。”劉博強說,“今後,我還會在製冰師這條道路上繼續深造。北京冬奧會帶動了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我這份職業的發展前景肯定會更廣闊。”(來源:陝西日報 記者:田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