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大學者張栻在《立春偶成》裡說: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和煦的春風吹遍了原野,吹得冰雪消融了,吹得枝條柔軟了,吹得湖水變綠了,吹得心兒盪漾了。那些樹芽芽、草芽芽、蘆芽芽、蒲芽芽,一簇簇一叢叢,在春風裡在春雨中,探頭探腦冒出來,睜開了惺忪的睡眼,這世界呼啦啦綠了亮了,鮮豔起來、生動起來了……
春的訊息剛剛被東風捎來,銀杏樹上的芽苞便鼓脹起來,彷彿一隻只靈動的音符,在柔軟的枝條上,在舒緩的春之曲裡,歡快地躍動著。最美的要數柳芽兒,垂掛下來的柳絲細細軟軟,上面爆滿了一串串圓潤晶亮的芽苞。柳芽兒初萌時,帶著一層鵝黃,淺淺的嫩嫩的。
盛唐詩人楊巨源看見了,在《城東早春》中吟道:“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元明間詩人貢性之望見鄰家少女身著淡妝,在柳林裡徜徉,口占一絕:
十八姑兒淺淡妝,春衣初試柳芽黃。
三三五五東風裡,去上吳山答願香。
去吳山上香的女孩兒,她的春衫兒和嫩黃的柳芽一樣鮮豔。明代開國元勳劉伯溫推開春天的門扉,遠遠望見了黃中染綠的一簇簇柳芽,不由欣喜地詠唱:
昨夜東風來,吹我門前柳。
柳芽黃未全,草根青已有。
古人用喻極為生動有味,初春的柳芽柔柔的細細的,還帶著纖長的絨毛,毛煙煙的,像是小女孩兒惺忪的睡眼,故而稱之為“柳眼”,與“梅腮”相映襯,簡直是美呆了!
唐代詩人元稹說:“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柳眼開渾盡,梅心動已闌。”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說:“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這簇簇柳芽是美女含情的眼,是春天多情的眼,望上一眼,怎不令你心生歡喜,心兒如春水,一圈一圈盪漾開來。
而那“離離原上草”,嚴霜打過,冰雪壓過,野火燒過,只要春風吹起,它們擠擠挨挨,密密匝匝,又冒出了晶瑩剔透的新芽。
這一望無垠的野草趕春趕得最早,唐代詩人韓愈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中唐詩人李端說:“舊雪逐泥沙,新雷發草芽。”
北宋名臣范仲淹也說:“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野草頂著一層殘雪,拱破厚厚的凍土,在新春的雷聲中破土發芽了。
初生的草芽是什麼樣子呢?北宋詩人張耒在《感春》裡說:“春芽忽可擷,弱弱不自持。”哦,它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嬌弱得讓你不忍心觸碰、採擷。
金代的王澗在《雜詩》中說:“晴日南溪物色饒,草芽新綠凍全消。”咦,它看似柔弱嬌小,實則力大無窮,草芽努力地一點一點地拱破冬的羅網,用它那一抹新綠消融了嚴酷的冰層。
草芽的嫩綠初時朦朦朧朧,不成氣候,所以唐人韓愈雲“草色遙看近卻無”。踏春尋綠時,你需要仔細地探尋。
南宋楊萬里在正月裡漫步,他感受到了草芽的黃綠,吟道:“嫩水春來別樣光,草芽綠甚卻成黃。”
元初畫家、詩人趙孟頫筆下的早春,“草芽隨意綠,柳眼向人青”,草芽柳芽隨意地綠著,向人招展初春的美麗。
明代詩人薛蕙在《春日漫興》感嘆:
草芽半吐參差碧,花蕊初開淺淡紅。
安得黃金高北斗,盡輸青帝買東風。
一灘深深淺淺、參差不齊的草芽碧綠的時候,不知名兒的野花點綴其間,春色越來越濃了。這初春勝景你是買不來的,哪怕黃金堆成了高出北斗星的金山,都不及浩蕩的東風金貴啊!
春氣萌動,江水綠了暖了。最先感知的,是北宋名相王安石吧,年過半百的他再次被起用為相,舟至京口時作《泊船瓜洲》,其名句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春意盡顯,綠了眼眸,也綠了鄉愁。
還有誰最早感知春水的暖呢?應是蘇東坡筆下的那一群嘎嘎叫的花鴨吧,“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後面還有一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感知春水暖意、春水生氣的,還有水畔淺灘上悄悄冒出來的蔞蒿和蘆芽。
水湄江岸初生的蘆芽,把春水映亮了,把詩人的心兒染綠了。南宋初詩人王千秋說:“春江波面渾,春岸蘆芽嫩。”這長長短短的蘆芽鮮嫩欲滴,醉了詩人的妙筆。
現代作家、詩人顧隨極愛寫蘆芽,他吟道:“隔窗暖雨瀟瀟下,出水蘆芽短短生。”、“正春三二月,蘆芽出水,燕子迎風。”這一灘青碧的蘆芽,從暖泥裡春水中冒出來,短短的尖尖兒的,是初春青澀的樣子嗎,是春天最初的味道嗎?
春風是大度的,是無私的,“春風不問茅齋小,自向階前長筍芽。”(宋末元初.戴表元《茅齋》)春風一夜到天涯,連尋常人家低矮的茅舍也吹到了,石階前的青竹抽發出鮮嫩的筍芽。
春雨是多情的,更是金貴的,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風春雨催發了萬千草木之心,故而唐代詩人孟郊在《春日有感》中感言:
雨滴草芽出,一日長一日。
風吹柳線垂,一枝連一枝。
草芽兒、柳芽兒在春風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滋潤中,一天一個樣,茁壯成長,蔓延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草木漸知春,萌芽處處新。
——北宋·蘇軾《春帖子詞》
春天來了,沒有一種草木不渴望萌發,沒有一顆種子不希望發芽。而我們呢?我們要像余光中先生所說的那樣,“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軟,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