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路雕塑公園南側,有個書畫、花鳥魚蟲市場。那裡有位篆刻家張鐵柱先生,是京城老書畫家段大愚先生弟子。段老先生與我恩師許老林邨同為北京書法研究會成員,我與鐵柱也算有些淵源。無事時,我常去他那裡品茗聊天。一天他篆刻好友說:您寫詩詞,應去馬致遠故居體驗一下。我忙問,馬致遠故居在何處,他說在門頭溝韭園。元代大劇作家馬致遠的影響深遠的大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首小令,我家中懸掛的周曦賢弟 《秋天的小詩》大作,就體現了這種意境。知道了馬致遠故居,就在西郊門頭溝,激起了我到先賢故居一遊,實地體驗這首千古絕唱的意境的興趣。第二天,我一早乘三三六路公交車到了蘋果園,換乘九二九路公交車,經過二十三站到了去韭園的石古巖車站下車。按指引路牌,步行一點五公里,到了韭園。路旁小賣部買了兩瓶紅牛飲料,詢問店主馬致遠故居。店主說您一路向前,故居在西落難坡。按店家指引,我一路向南尋去。路傍稀稀疏疏的山裡人家,由於經濟的發展,都換成了青磚青瓦的新居,已沒有了古村落的痕跡。路上行人不多,不時有汽車賓士而過,揚起陣陣灰塵,我只好捂住嘴,快步躲閃而過。經過幾十分鐘的跋涉,我到了西落難坡村,馬致遠故居村莊。北京地名有個特點,有西必有東,有南必有北。落難坡也無例外,東邊村莊就叫東落難坡。此村名源於北宋微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虜後,囚禁於此村的大寨,為記憶漢人的奇恥大辱,村名改為落難坡村。囚禁微欽二帝的大寨遺址還在,在馬致遠故居的東邊北側。我穿過幾戶人家,大寨遺址呈現在眼前。囚牢已不見蹤跡,但圍牆仍在。有二米多高,頂部有八九十釐米寬。圍牆內種有玉米和菜蔬,我本想登上圍牆,因年事已高,手腳不如年輕時靈便,登在樹杈上試了試,沒敢上去。原路返回西行幾十米,一座坐西朝東的四合院呈現眼前。院門外右側有一石碾子,門前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橋下向北緩緩流動。嘩嘩的溪流聲猶如一首二胡獨奏的舒緩樂曲讓人心曠神怡。放眼南邊山坡上的老樹,追憶村東路南的古道,馬致遠《天靜沙.秋思》的意境與眼前景緻完全契合。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