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就在人們紛紛質疑商朝是否存在時,殷墟甲骨的橫空出世,讓所有人都閉了嘴。
於是,一些心有不甘的人又把矛頭轉向了更早之前的“夏”。
半個多世紀後,河南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為夏文化和夏都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
但這並不能讓質疑者打消疑慮,因為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上限比較尷尬——公元前1735年,這是一個頗為微妙的時間點,你可以說它是夏朝中晚期都城,也可以說它是商朝早期都邑。
而質疑者最大的憑藉,就是迄今為止,除了一些零星的陶文刻劃符以外,人們在這裡並沒有發現成體系的文字,可以直接證明這裡就是夏文化的遺存,並且,目前已釋讀出的殷墟甲骨文中,似乎也並沒有找到“夏”的蹤影。
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夏朝根本不存在,它是周人編造出的謊言。
如果夏,以及夏商之間的恩怨都是虛構的話,在西周初期,大量商朝遺民仍然存在的前提下,周人是如何堵住悠悠眾口的?
沒有夏朝,周人的統治就會受到威脅嗎?
當然不會,相反,一旦周人在這件事上造那麼一丁點假,必將會失信於天下,等於主動把自己的把柄遞給商朝遺民或者其他潛在的敵人。
那時的天下,雖然名義上是周人的,但實際上卻是上千個邦國林立,大家的族群認同感並不強,有沒有“夏”並沒那麼重要。
退一步講,如果真的需要這麼一個族群或國家來書寫歷史,以提高自家政權的合法性,周人完全可以從真實存在過的那些邦國中攀親戚,為何一定要憑空捏造一個呢?完全沒必要嘛!
所以,說夏是周人編造出的謊言的類似質疑,本身在邏輯上就站不住腳。
那麼,既然周人沒有撒謊,為何在二里頭遺址中,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始終沒有發現“夏”這個字呢?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以下兩件事:
一、夏人到底有沒有文字?或者說,有沒有像甲骨文一樣,成體系的文字?
二、“夏”這個稱呼,或者說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它真的是夏人當時的國名或族名嗎?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夏人到底有沒有文字呢?
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在二里頭發現了24個刻劃符,雖然沒有完全破譯出它們的具體含義,但它與6000年前的半坡陶文,在字形和結構上,都存在很多相似之處,說明它們之間存在聯絡性,這些刻劃符並非毫無意義的符號,而是原始文字的一種。
但無論如何,它們基本都是單個出現,並不成文,從字形結構和書法藝術上看,比較稚嫩,無法與之後的甲骨文相媲美,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夏”並不擁有成體系的文字。
既然沒有成熟的文字,我們當然也就無法從二里頭或者年代更早的其他遺址中找到可證明夏族、夏代存在的文獻了。
但你能因為一個民族沒有文字,就否認這個民族的存在嗎?
特洛伊遺址不是也沒發現文字,可以直接證明它就是3600年前的那個由古希臘人建的特洛伊城嗎?怎麼就沒人質疑它的真實性了呢?
夏人沒有文字,他們的族名就只能透過口耳相傳。
如此一來,就可能因為發音或者描述的差異,產生多種不同的叫法。
就好比人們會以“毛割石”、“盲骨子”等各種古怪的叫法稱呼蒙古一樣,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時代,出現多種代稱一點都不奇怪。
據此我們可進一步推測出:甲骨文中之所以找不到“夏”字,那是因為在當時,商朝人壓根兒就不是以“夏”來指代夏人或者夏族後裔。
他們會如何稱呼夏人呢?
個人認為,對於不同性質的夏族後裔,商朝人在叫法上是存在區別的。
比如,對於夏王室的直系後裔,商朝人可能會稱之為“杞”。
《史記·留候世家》裡說過:“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陳杞世家》裡也有:“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
也就是說,商朝代夏後,商湯挑出了一批比較聽話的夏王室族人,把他們封在了杞這個地方,掌管族人的祭祀和延續香火。
周朝代商後,周武王又繼續把他們封在了杞國故地。而在甲骨卜辭中,我們也能找到“杞”國存在的證明:
丁酉卜,貞杞候□,弗其禍凡有疾。
己卯卜,行,貞王其田亡災,在杞。庚辰卜,行,貞王其步自杞,於口亡災。
這幾個分別是武丁、祖甲和帝乙時期的卜辭,從內容可看出,杞國在當時的地位並不差,還被封為了侯爵,並且一直存續到商朝末年,這與史書記載相符。
既然有歸順,當然也會有反抗,對於那些在商朝建立後,仍然與之作對的夏族後裔,商朝人又會怎麼稱呼他們呢?
他們或許就是甲骨卜辭中經常出現的“羌方”或者“土方”。
《史記》、《吳越春秋》等多部史書文獻都記載了,大禹來自西羌。
也就是說,夏的建立者與西北的古羌族有著密切關係,他們很可能是同一族別。
國破家亡後,不甘心做亡國奴的一部分夏族人,會不會沿著當年大禹東遷之路回到西北老家,繼續反抗商王朝呢?
甲骨卜辭中,目前已發現的“羌”字有39個之多,婦好當年親自掛帥攻打的也是羌人,顯然,“羌”是商朝的勁敵,而兩族矛盾的源頭,有沒有可能源自於商湯滅夏的亡國之恨呢?
此外,著名史學家胡厚宣先生曾提出,甲骨卜辭中的“土方”指的應該是夏族的勢力。理由是周代文獻在提及大禹時,曾說“禹敷下土方”。
土方是商朝前期的一個北方勢力,甲骨卜辭中多次提到武丁親率兵馬攻打土方:
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共人五千伐土方。
土方地處山西北部,從地望上與夏人的活動區域接近。此外,“土”和“夏”的上古發音比較相似,可成通假字,因此,懷疑土方是夏朝人建立的勢力,也不無道理。
那麼,人們何時以“夏”來指代夏族人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呢?
從目前已有的文獻與考古資料來看,“夏”字的真正出現應該是在西周。
就如前面所推測的,西周之前,人們對於夏的稱謂不成定式,太雜也太亂,為了統一稱謂,也為了更好地歌頌夏,周人肯定會找一個,甚至造一個寓意好的字來作為夏人的統一族名。
金文中的“夏”字,從字形上看,就像一個頭身手足俱全的人一樣。
對比甲骨文裡,其他表現人的形態的字來說,可謂是“儀表堂堂”。
因此,“夏”字,如果指代人,表示的就是一個莊嚴大方的人,引申成國家,又有“大”的含義(《爾雅·釋詁》:“夏,大也。”)
在周人看來(不排除自帶濾鏡的可能),由大禹開創的“夏”,是偉大而又強盛的,是周邊民族以及後世王朝需要效仿的楷模。
故此,周人選擇用這個字作為夏的統一稱謂。
從這個層面來看,夏的存在雖然不是周人杜撰的,但“夏”這個字,的確有可能是周人創造的,此後,這個字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統一稱謂,直至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