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0年代後半期以來,蘇聯發生了100多起民用核爆炸事件。因此,這一國家方案被終止,因為這種工業爆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因為大氣輻射汙染的風險太大。
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根據俄羅斯原子能部的解密資料,大多數工業核爆炸(124次中的75次)是在考慮到以E.I. Zababakhin命名的全俄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發展情況下進行的。在蘇聯第7號國家計劃框架內的和平核爆炸裝置被用於一些任務——地質勘探(透過這種方式對地殼進行地震探測),為天然氣生產建造地下容器,並加強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這些是將簡易爆炸裝置用於農業目的的主要領域。
亞地天體主要埋在深井中(長達2.5公里)。1968年,烏茲別克製造了一次47千噸的爆炸,以加強天然氣生產。
核能河流的逆轉
根據VNIIF的檔案,泰加專案計劃將北部河流轉移到伏爾加河,佩喬拉將與科爾瓦連線起來,為此計劃進行250次核爆炸。根據俄羅斯米納託姆的官方報告,在100多米的深度鑽了三口井,每口井都裝了15千噸(總共鑽了7口井),以便為爆炸裝置鋪設溝渠。1971年3月23日,所有簡易爆炸裝置同時投入使用。因此,形成了一條700米長的溝渠,深度可達15米,寬340米。1986年,這個地方測量了輻射水平,在一些地方每小時高達600微倫琴。
爆炸發生在距離瓦修科沃村附近的丘索沃鎮20公里的泰加。據當地居民蒂莫菲·阿法納西耶夫說,在爆炸中,塵埃雲上升了2公里,附近營地的居民非常明顯(試驗地點附近主要是勞改營的定居點)。 爆炸中使用的電荷雖然被認為是"乾淨的",但並沒有涉及對該地區的放射性汙染,但最終還是留下了25公里的放射性痕跡。瑞典和美國的專家記錄了輻射,因此,為了不引發國際衝突,該地點的進一步工作被推翻。
使用核武器用於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有沒有危害
爆炸後形成的火山口被稱為核(原子)湖。在20世紀初的《生態與法律》雜誌上,有一份關於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專家在該領域的研究材料。科學家們採集了地面、水和藻類的樣本,從樹上做了切割,捕獲了 "原子 "魚。關於放射性水平的結果從未公開,儘管人們注意到,這些年來當地人一直在爆炸地點附近的泰加林區採集蘑菇和漿果,在核湖中捕魚,並打獵。
NTV記者在報道中指出,湖區的人們也在收集被放射性核素汙染的電纜碎片,其中許多是20世紀70年代後留下的,並把它們送到廢舊金屬回收中心。
2009年,聖彼得堡拉姆薩耶夫研究所的專家測量了進行試驗的地區的輻射背景,並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了一份報告《泰加核爆炸現場的輻射研究》。科學家們在該地區的不同地方記錄了伽馬輻射水平升高的區域。
核裝置的試爆在蘇聯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VNIITF是世界上唯一參與此類活動的機構。NIU引爆裝置主要用於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關於此類實驗的環境危害的總結尚未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