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饒議科學今天訊息,饒毅教授學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傳2月10日不幸去世,年僅38歲,讓人痛心!
周傳研究員自2015年回國後工作,在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曾入選中科院新百人計劃,2016年獲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然而,正在他的事業揚帆起航的時候,周傳被診斷患病。因為疾病的預後不佳、副作用大,周傳決定不治療,以便能夠擁有更多“健康”的時間。
在患病期間,他堅持進行科學研究。雙目失明後,不得不經歷17個小時的手術治療。但他繼續指導實驗室的研究,與學生交流,直至完全不可能。有時需要妻子和母親記錄。在他病重後,他領導實驗室居然發表了一篇原始研究論文(Wu et al., 2020)、該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周傳實驗室還有兩篇在投稿中(Wang et al.; Ma et al.)。
饒毅教授表示:周傳是北大、清華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有理想、有情操的學生。他們預示著我們國家未來後繼有人的希望。
向周傳研究員致敬,一路走好!
周傳研究員個人簡介
周傳,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昆蟲行為與神經調節研究組組長。
2005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系獲得學士學位。2005-2010年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進行博士研究。2011-2015年在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詹寧斯研究校園進行博士後研究。
自2005年始一直研究以果蠅為模型研究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主要集中在果蠅爭鬥和失戀行為的分子和神經機制,果蠅求偶行為中資訊素和求偶歌感受的神經環路機制等。申請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著名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受到眾多科學期刊如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的專題評論和眾多媒體如Science News、The Scientist、The Verge、redOrbit等廣泛報道。曾獲得首屆吳瑞獎和NIBS優秀研究生獎。
研究領域:
(1)以果蠅為模型研究爭鬥和求偶行為相關的神經環路和感覺資訊流傳遞機制。
(2)以埃及伊蚊為物件研究其求偶行為和吸血行為的神經機制。
(3)研究螞蟻的真社會性行為,特別是社會分工和合作的神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