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半澤直樹》中,半澤的父親說:“直樹,你以後做什麼工作都行,但必須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絕不能像個機器人一樣對待工作。”
正是因為半澤直樹一直牢牢遵守著這句話,他在面臨絕境時獲得了身邊人的幫助,一次次化險為夷。
可電視劇畢竟不是現實世界,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常常為人際關係困擾:與父母鬧彆扭了、跟朋友吵架了等等,我們總覺得被束縛,被牽絆,不自由。
那麼,我們該如何獲得人際關係中的自由呢?
以我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第三夜”裡學到的來概括就是:不去幹涉別人的事情,也不讓別人干涉你的事情。
比如,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家長替或者“建議”高中畢業的孩子選擇某所大學或某個專業,並打出了“我們的經驗比你足”“我們瞭解過了,這個專業好”或是“都是為你好”的旗號,這個時候,孩子大多會不滿、壓抑或直接奮起反抗,親子關係變得緊張了。
對於人們因為某件事情起了衝突,我們應該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事情”。
選擇一所大學或選擇一個專業應該是孩子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事情。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妄加干涉,必然會引起孩子的不滿。
而如何判斷這件事到底是“誰的事情”,我們只需要看誰為這件事承擔了最終的結果。
父母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為孩子選擇了一條路,可誰都無法預測這條路的盡頭是山巔還是坑。不管好壞,走上這條路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承擔了最終結果的也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所以,即便是父母,也不應該干涉孩子的事情。父母能做到的,不過是引導,建議,而不是替他選擇。就像我們能把馬牽到池子邊,而不能摁著它的腦袋強迫它喝水一樣。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由自己來選擇。
同樣的,我們不需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裡。
我們做出了一個選擇,做出這個選擇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別人如何評價,喜歡或是不喜歡,好或是差,都是別人的事情,是別人需要做出的選擇,這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
太過在意他人的眼光,反而會成為牽絆。
如果身邊有二個人,我們或許可以同時讓兩個人給我們正面的評價,如果有五個人,我們可能需要犧牲一點什麼來維持全部的好評,可如果有十個人呢?一百個人呢?
我們該如何滿足所有人?
所以,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喜歡我們,也總會有人不喜歡我們。這是別人的選擇,我們無法干涉,我們只能決定自己的選擇。
同時,我們也不應該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很多人都說,自己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父母的期待,老師的期待,朋友的期待,把自己變成父母想要的乖孩子,老師想要的好學生,朋友想要的情緒垃圾桶,最終我們成為了別人想要的樣子,而失去了自己。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尋求他人給我們好評,以為這樣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快樂、自信。其實,我們就是害怕被別人討厭。
可就像上文說的,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是別人的選擇,我們不能干涉,也不能滿足每一個人,那便只要做出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就行了。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哲人說: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自由。
可見,獲得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就看我們是否願意付出這個代價了。
或許有人會像書中的青年一樣質疑:不去幹涉別人的事情,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事情,即便這樣讓父母傷心,讓朋友受傷也要堅持嗎?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孝順?
對此,哲人的回答是:這不是人際關係的結束,而是入口。
對此,我將在之後的閱讀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