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說BNR32這臺經典名車。由於初代戰神GT-R(PGC-10和KPGC-10)的成功增加了日產生產後續車型的信心,於是日產在1972年推出了第二代GT-R(KPGC-110),直接推出雙門跑車,動力及驅動沿用了上一代車型的配置。但生不逢時的二代GT-R恰巧趕上了石油危機,對於強調效能並大型化的二代GT-R來說可謂是致命的打擊,於是在僅僅生產了4個月便黯然宣佈了停產,總產量只有197輛。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Skyline車系都一直沒有推出新款的頂級效能版的GT-R車型。直到80年代末,日產決定要替換掉征戰A組賽事的Skyline GTS-R(KHR31)的時候,讓車迷們苦苦等待了16年的GT-R終於再次復活了。這一次日產沒有讓等待了許久的車迷失望,新一代的GT-R(BNR32)不再像以前一樣是民用車的高效能版本,而是針對A組賽事開發的賽車的民用版本。這一代的GT-R整體實力有了飛一般的提升,首先是四驅系統的引入,同時加入前/後多連桿懸架,以及ATTESA E-TS的四輪驅動系統,並且搭配了HICAS 4WS的四輪轉向系統。這一代的引擎搭載的是直到現在都被奉為神機的RB26DETT,這臺2.6升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雖然受制於當年日本各個廠商不成文的“君子協定”,最大功率只有“區區”的280馬力。但由於採用了鑄鐵缸體,雖然在散熱及重量上並沒有什麼優勢,但是在強度方面有著極佳的表現,使得玩家們可以盡情壓榨動力,改裝潛力非常之大。直到現在很多玩家們動輒就可以做到千匹以上的動力。因為BNR32就是為賽道而生,因此在1989-1993年間,第三代GT-R(BNR32)在日本JTCC(日本房車錦標賽)A組賽事中以壓倒性的優勢連續獲得29場比賽的勝利。從此,GT-R“戰神”的稱號就此便流傳開來。(真車圖和文字來自網路)
Mark43是日本的一個品牌,主要推出一些1/43的樹脂JDM模型,這次試玩的是一款較早時期推出的BNR32模型,保守估計也有7、8個年頭,由於模型的材質是樹脂,不可避免存在各種樹脂長時間存放後出現的各種問題。
模型採用開口紙盒+亞克力透明罩+塑膠底座+金屬銘牌的包裝風格,雖然有些年頭,車輪胎沒有出現溶膠現象,這點是比較難得的,畢竟樹脂模型固定在底座上,一般螺絲都上得比較緊,很容易出現溶膠。
模型的外形還是比較準確的,和真車差異較大的地方是輪轂,模型的輪轂明顯偏大了,感覺有19寸了,輪胎自然就薄了,輪轂大了直接導致輪子也大了,車身底盤就高了,不過鍍鉻灰的輪轂質感還是非常好的,剎車系統還原也比較到位;車身側面的GTR標誌兩邊都歪了,這麼統一的歪向一邊,估計和時間久遠,膠水失效有關係,樹脂模型的這些蝕刻片,時間長了很容易掉;模型的車窗邊框是金屬片,這樣相對不容易出現爆窗現象,但是邊框和車身的距離明顯變大,這個應該和樹脂材質的變形有關係。
樹脂模型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漆面不會起疹子,模型的深灰色顏色也算是BNR-32最經典的顏色了,漆面看起來還行,縫隙刻線也比較均勻;大燈是獨立零件,內構也比較清晰,這款模型的大燈沒有出現樹脂模型大燈比較容易出現的膠水發黃現象,也算幸運;前槓中間的通風網是金屬網格,雖然後面沒有鏤空,但質感還是挺不錯的,前槓兩邊的通風口就只是做了挖空和塗黑處理;雨刮器是金屬蝕刻片的,倒後鏡有點稍微上揚。
車尾最醒目的特徵就是四圓尾燈,這部分模型用的也是獨立構件,Nissan和GTR標誌都是蝕刻片的,不過有點歪,後面的Skyline標誌是和車身一起開模成型的;尾槓上還有兩個蝕刻片的拖鉤,而模型的尾翼做得有點肥厚了,排氣管質感也不算太好。
模型的較大問題出現在前擋風上,雖然擋風玻璃的邊框也是金屬的,但是車頂位置的擋風玻璃明顯塌了下來;倒後鏡和車窗邊框有多處黃色膠水溢膠現象。
模型的漆面整體上看還是挺好的,模型的內飾目測也較為簡單,不過這款Mark43的樹脂模型,價格在5、600以上,也算是中端樹脂模型了,相對來說還是有一點細節方面的要求的。
模型的底盤就是簡單的浮雕,輪子也是共軸的,轉動性一般,排氣管末端是個獨立構件。
樹脂模型相對合金模型在儲存方面最大的優勢就是漆面不會起疹,但容易變形,膠水也容易變黃,甚至影響到整個模型,應該說各有利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