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最後一天,在鐵道兵某單位的廣場上,一排排的官兵在軍旗下筆挺的站立著。
隨後,某位領導走到前面,向所有的官兵宣佈中央的命令:
根據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併入鐵道部,集體轉業。從1984年1月1日起,原鐵道兵領導機關和所屬部隊分別改為……
在宣讀完命令後,這位軍人的聲音便哽咽了起來,所有人的淚水堵在眼眶裡打轉。
看著眼前的戰士們,領導大聲地喊道:來,讓我們再唱一遍鐵道兵的歌。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到哪裡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離別了天山千里雪,但見那個東海萬頃浪,才聽塞外牛羊叫,又聞那個江南稻花兒香……
沒唱幾句歌詞,所有人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唱著唱,有的人就哭了起來,哭聲也漸漸地取代了歌聲。
對他們來說,這首最熟悉的歌,可能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唱了。過了今天,“鐵道兵”就會變成解放軍的一段歷史了。
作為我軍的鋼鐵勁旅,鐵道兵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和平時期,都立下了無數戰功。就連在朝鮮戰爭中擔任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的範佛里特都曾說過,中國的鐵道兵,是全世界最頑強的鐵路修築者。
那麼,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為何會被鄧小平裁撤掉呢?
大家好,這裡是圍爐話史。帶你品歷史,看世界。溫一壺酒,促膝而坐,聽我慢慢為您講述。
鐵道兵的發展歷史
鐵道兵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戰區內鐵路的搶修和鋪設工作。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的步伐,或者提高國防工程的建設效率。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世界上各個國家對鐵路的依賴性逐步加大,鐵路運輸在戰場的作用也愈發的明顯,鐵道兵也就隨之發展了起來。
而我國的鐵道兵部隊可以追溯到北伐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進行,各地的軍閥和國民政府逐漸意識到了鐵道部隊的重要性。
於是在1926年的時候,我國正式組建了鐵道隊。當然,那時候鐵道兵部隊的工作只是單純地破壞敵人的鐵路,職能比較單一。直到兩年後,國民黨才組建了交通兵團。
抗戰勝利後,為了保護東北地區的鐵路安全,東北人民自治軍拿出一部分兵力組建了護路軍。
1948年,在護路軍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一些二線部隊人員和鐵路技術人員組建了鐵道縱隊。
1949年,鐵道縱隊又擴編成了鐵道兵團。當時,鐵道兵的口號是:“軍隊打到哪裡,我們就把鐵路修到哪裡!”非常的霸氣。
之後,在歷次對外戰爭中,我們都能看見鐵道兵的身影。
在1953年王震接任鐵道兵團司令時,毛主席不僅特意接見了他,還親自題寫了“鐵道兵”三個大字。
鐵道兵的輝煌過往
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時期,我國的所有物資全部都是從國內運輸到前線的。而鐵道兵,就成了這條超長“生命線”的保護神。
當時,美軍為了切斷我軍補給,派出了大量的飛機對我們的運輸線進行轟炸,而我們的鐵道兵則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搶修這些鐵路。
據統計,在抗美援朝期間,美軍在我軍運輸線上投下了近20萬枚炸彈,我國鐵道兵搶修(建)橋樑120多公里,修建隧道122座,修建水站310座,搭建通訊線路2.03萬公里……
在志願軍剛剛進入朝鮮的時候,朝鮮北部的鐵路里程不過100多公里,而在戰爭結束後,朝鮮的鐵路里程已經超過了1380公里。
為此,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說道:
如果沒有鐵道兵,中國志願軍不可能會在朝鮮戰爭當中獲勝,中國鐵道兵是世界上最頑強的鐵路修築者。
鷹廈鐵路
我們都知道,福建境內丘陵連綿,峰嶺聳峙,更是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稱號。明明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方,最後卻輸在了沒有運輸線路上。
清朝末期,愛國華僑陳嘉庚準備了一筆錢,希望清政府能夠幫助自己的家鄉修建一條鐵路,但是他等了幾十年,都沒有等到結果。即便是後來的南京政府,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的百姓希望國家能夠為他們修建一條鐵路。
於是在1951年的時候,福建省委書記向中央提出,修建一條從鷹潭到南平的鐵路。
在當時,想要修建這樣一條鐵路是非常困難的,既要填海又要炸山,普通的施工單位肯定是無法完成的。於是,鐵道兵出手了。
1954年,鐵道兵團司令王震親自帶著人來到了福建。
“移山”:有專家擔心炸藥太少無法完成任務,聽到這話后王震哈哈大笑,然後說到:“炸藥有的是,隨便拿”。
之後,他便把國民黨敗退時留下的一批炸藥從南方的軍工廠里拉了出來。
“填海”:這些從朝鮮戰場上下來的兵帶頭下水,對他們來說,戰場上都走過來了,現在的這些工作都不叫事。
就這樣,在鐵道兵的不懈努力下,鷹廈鐵路僅用了22個月就鋪完了全部的鐵軌,提前一年完成了任務。
成昆鐵路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我國決定修建成昆鐵路以此開啟南部的對外交通線路。
但是,成都、昆明之間的雲貴高原和山脈成了施工的最大問題。這裡也因此被稱為“鐵路禁區”,就連蘇聯專家都表示行不通,就算修建好了,也擋不住大自然的摧殘。
不過,我們偏偏不信這個邪。
在沒有大型機械輔助的情況下,我們的鐵道兵靠著風槍、鐵鍬、推車和勤勞的雙手,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修完了這條1096公里的鐵路。
成昆鐵路開創了18項中國鐵路、13項世界鐵路之最,它也因此被聯合國稱為“20世紀人類征服大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
由於地勢險峻,在修建這條鐵路時,鐵道兵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這條全長1096公里的線路上,有22座烈士陵園,為此犧牲的人數高達2100多人。光是從攀枝花到昆明的這200多公里內,就有500名鐵道兵犧牲。
時至今日,當列車在透過龍骨甸大橋時都會鳴笛30秒,以此向犧牲在這裡的鐵道兵英雄致敬。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在成昆鐵路旁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可以計算出許多的數學難題,卻永遠也計算不出鐵道兵戰士對國家的忠誠!”
鐵道兵被裁撤
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軍隊人數一直居高不下。當然,這也和我國的國情以及國際形勢有關。
為了維持軍隊的正常運轉,當時的軍費一度達到了國家財政支出的六分之一。如果再算上國防、民防建設,這個比例變成了四分之一。
當時,國家剛剛成立,國內百廢待興,龐大的軍費導致我們無法進行經濟建設工作。於是,從5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計劃進行裁軍。
到1980年為止,我國共進行了6次裁軍。在此期間,我國兵力發生了“過山車式”的變化。先是裁軍,兵力變少,然後又因為國際局勢大幅增加。一直到七十年代兵力達到610萬。
此外,我國的官兵比例也非常不合理。美國的官兵比是1:6.5,而我國則達到了1:2.45。也就是每三個人裡就有一個軍官。
再加上,70年代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去。龐大的軍隊不僅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而且對軍隊本身也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在80年代的時候,鄧小平決定對軍隊進行改革。
這時候,逐漸失去用武之地的鐵道兵部隊就成為了改革的重點物件之一。
首先,中央透過一系列措施讓鐵道兵部隊實現了經費的自給自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的壓力。
但是,要維持幾十萬人的部隊還要有兵源,這些兵源最後還是要落到百姓的頭上,所以這依然是一個不小的擔子。
於是在1980年的時候,鐵道兵部隊又按照中央的命令進行了精簡,縮減了17萬人,留下了20萬人。而與之對應的鐵道師、院校等單位也被裁撤了。
這時的鐵道兵官兵們認為,雖然部隊的規模縮減了,一些機構也被壓縮了,但至少鐵道兵這一兵種還能保留下來,大家也都不用脫下軍裝。
但是在這時候,有一些訊息傳了出來,有人說鐵道兵將要被裁撤,併入鐵道部,所有人都要脫下軍裝。聽到這個訊息後,所有人都震驚了。
與此同時,這個訊息也在軍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很多老將軍覺得鐵道兵立過不少的功勞,不論是在朝鮮戰場上還是在國家的建設上,他們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此,當時的北京軍區司令秦基偉將軍還親自去找了鄧小平,希望至少能夠保留下這個兵種,哪怕把他們拆了分到其他的軍區裡面都行。
但是鄧小平非常堅決的說到:“鐵道兵部隊的使命已經完成,裁軍是為了國家發展,鐵道兵部隊不留一兵一卒,必須全部轉業”。
1982年1月底,此時的人們還處於春節的歡樂氛圍中。但是對於鐵道兵來說,他們已經沒有那個心情去感受春節的快樂了。
這一天,鐵道兵司令陳再道召開會議商討鐵道兵目前的情況,在會議上,大家把自己聽到的各種訊息都說了出來。
有人聽說鐵道兵要脫下軍裝了,有人聽說要合併,還有人說鐵道兵保不住了,總之各種各樣的訊息都有。
聽到這些話後,陳再道氣的當場就拍了桌子,然後和大家說到:“如果真有這麼大的事,上頭一定會和我們這些一二把手說的。我們也一定會按照上頭的要求去辦的,大家不要瞎起鬨”。
聽完這話後,雖然大家嘴上不再說什麼了,但是心裡還是拿不準。而陳再道雖然暫時制止了眾人,但他的心理其實也沒有底,畢竟這些人說的像模像樣的。
第二天一早,陳再道去了總參謀長楊得志的辦公室,他對楊得志說道:“現在大家都在傳鐵道兵要和軍隊脫鉤,所有人都要脫下軍裝,有這回事嗎?”
楊得志點了點頭,然後和陳再道說了一些情況。聽完這些話後,陳再道擔憂了起來,部隊真的要被裁撤了。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陳再道心裡十分難受,他不知道該怎麼和大家去說這件事。只是,這件事總歸要有個結果。
於是在2月4日的會議上,陳再道宣佈了這一訊息。一時間,所有人沉默不語,因為他們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只是那時候他們聽說的是一些小道訊息,現如今這個訊息是從司令的嘴裡說出的。
他們知道,大家的幻想破滅了,這一切都已塵埃落定了。
作為軍人,最重要的就是執行命令。
在會議上,陳再道和大家達成一致,無論結果如何,都會堅決服從黨和中央的安排。
會議過後,雖然大家已經做了決定,但是他們還是希望司令能夠和鄧小平在彙報一次,看看還有沒有商量的餘地。
說實話,真要讓所有人都脫下軍裝,離開部隊,他也是於心不忍的。
2月2日,陳再道和呂正操來到了張震的辦公室。
陳再道已經當了5年的鐵道兵司令了。從上任開始,他每天都在為鐵路建設和運輸問題奔波,時間久了,對鐵道兵部隊也有了感情。
呂正操是鐵道兵部隊的第一政委,他把自己的半輩子都奉獻給了鐵道兵部隊。自從東北鐵路管理局成立以來,他在這裡待了30多年。在聽到部隊被裁撤的訊息後,他的心裡五味雜陳。
為了說服中央保留鐵道兵部隊,陳再道向鄧小平遞交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他寫道:鐵道兵部隊可以不要軍費,自負盈虧,自己解決國家的後顧之憂,希望能夠把鐵道兵保留下來。
此外,陳再道還特別強調了鐵道兵是國家的基礎保障部隊,以後打仗還需要鐵道兵部隊。
在陳再道等人把報告給了張震之後,他們就回去開始靜靜地等待。
一個多月後,張震期待已久的電話響了起來,拿起電話後,軍委秘書長向陳再道表示,要他來一趟軍委,有事情要和他說。
放下電話後,陳再道知道,事情有結果了,只是不知道是好是壞。
第二天一早,陳再道來到了軍委秘書長的辦公室,此時的他心裡非常的忐忑,鐵道兵部隊幾十萬人的命運就在今天了。
在他坐下後,軍委秘書長對他說道:“陳司令,你的意見我已經彙報給小平同志了。不過在說到希望保留鐵道兵部隊時,小平同志的態度很堅決,他說鐵道兵部隊必須裁撤,不容商量。”
至此,這件事徹底塵埃落定了。
對於鄧小平來說,這個決定並不是他隨意下的。作為一名革命老兵,他知道鐵道兵的重要性,也知道官兵們對部隊的感情。
可是如今,鐵道兵的使命已經完成了。相比部隊,人民群眾更需要他們。所以與其讓他們繼續待在這裡,還不如讓他們回到社會上繼續為人民做貢獻。
在最後,鄧小平回覆了一句話,這句話讓所有的戰士滿懷希望,也讓這支部隊充滿了激情——打起仗來,鐵道部都是鐵道兵!
1982年12月6日,有關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正式下達,之後的工作也將陸續展開。
1983年的最後一天,所有的鐵道兵官兵、機關、院校、部隊都舉行了軍旗告別儀式。
在兵改會上,陳再道對所有鐵道兵說:
雖然鐵道兵被裁撤了,但我們的隊伍還在!我們的事業還在!鐵道兵的歷史功績也將永垂史冊!鐵道兵的精神也將永放光芒!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部隊從解放軍的序列裡消失了。從此,這個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部隊也正式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結語
自1948年成立以來的30多年以來,鐵道兵圓滿的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他們的各項任務。
解放戰爭期間,他們跟著部隊,部隊打到哪,鐵路就修到哪;抗美援朝期間,他們一次次地搶修被敵人炸壞的鐵路,為志願軍提供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生命運輸線;在國家建設期間,他們修建的鐵路佔到了全國新建鐵路的三分之一,達到了12300多公里。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鐵道兵部隊成立後這30多年的時間裡,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百姓,有8000多人壯烈犧牲,近6萬人負傷、致殘。
正如範佛里特說的那句話一樣,我國鐵道兵是世界上最頑強的修築者。雖然他們已經脫下了軍裝,但他們就像火種,在國家需要的地方,繼續發光發熱。也正是有了許多像他們一樣的部隊,我們的國家才會這樣強大,我們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謹以此文,紀念那些從未消失的鐵道兵,以及那些為國家富強、民族獨立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