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開的時候,多去寺廟走走,聽聽梵音,聞聞香火氣,釋然就在一瞬間,意難平終將和解。
—— 題記
壬寅年正月十三,驅車三十公里,在老哥和老侄等的陪伴下,懷著虔誠的心來到了景泰縣佛教聖地梧桐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梧桐山上有“菩薩大殿”一院,門庭上方的匾額上赫然書著“佛光普照”四個金黃的大字,釋迦牟尼穩坐蓮花寶座位居正中,身後金環光芒四射,耀眼奪目,金童玉女分別左右;觀音菩薩坐騎大雄獅,慈悲善良;一副對聯垂掛兩邊,“常施甘露濟三途,永駕祥雲救八難”。旨在教化人們行善為念,多做好事,助人為樂,倘遇大災小難,神靈定會保佑,消災避難,化險為夷。山上還有王靈宮殿、財神殿、祖師殿、龍王廟等。
看著莊嚴的大雄寶殿和百年老樹,走在父親曾經走過的路上,來到父親和眾鄉親修築的菩薩殿,心中之情溢於言表。父親一生向善,中年皈依佛門,繼承了爺爺的衣缽。九十年代一邊放羊一邊和他的同門師友肩扛手抱,在梧桐山修建佛祖大殿,懷著虔誠的心打造起了他們心中的聖殿。記憶裡每逢四月八佛祖誕辰日,八月十五中秋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父親都會放下手裡的農活,和他的師友們在這裡誦經唸佛,祈求一方平安,始終風雨無阻,堅守著他們的信仰。
走著父親走過的路,吹著父親吹過的風,就像與父親相擁。每走一步內心都無聲地向父親訴說著離開他三年多來的心酸和苦樂。父親的音容笑貌就像電影的鏡頭在腦海裡浮現。一路走來生活的艱辛始終沒有壓垮沉默寡言的父親,唯有在唸誦經文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他獨有的精神愉悅。
從小受父親生活環境的薰陶,每次見到寺廟和佛像,我都心生歡喜。佛教在中國流傳千年,教化人們棄惡揚善,引導著凡塵俗世中的人迷途知返。每一個香火旺盛的寺廟,都曾經演繹過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每一尊莊嚴的佛像,都護佑著一方黎民百姓的平安康泰。佛號聲繚繞在耳畔,我彷彿看見天堂的父親正在虔誠地膜拜。七十三載歲月,父親用他一生的信仰,為子孫後代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耕織著福田。尤其是他一邊牧羊,一邊為修建菩薩殿、祖師殿出力,力所能及地做著一個普通農民應做的奉獻。
父親住過的土屋歷經三十年風雨歲月,還巍然屹立在梧桐樹的懷抱裡。只是物是人非,善良的馬居士,蘇居士等父親的佛門師友都先後離開人世,和父親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父輩們為了信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讓我們敬佩。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他們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刻激勵著後人們在生活的道路上拼搏奮鬥。
舉目四望,梧桐山上的春雪在暖陽的照射下漸漸融化,積壓心中許久的困惑也隨之消散。我想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求索中完善自我的過程。同樣,生命也是一種歷程,四十不惑之年,我越發理解父輩過往的教誨。今天,有幸能在二十多歲的侄女,五十多歲的三哥,六十多歲的老侄,還有七十多歲老哥陪伴,重走了父親走過的羊腸小道,收穫滿滿,感慨萬千。惟願時光不老,親情不散,人口吉慶,六時吉祥。
從梧桐山返回,又去看望了八十多歲的大伯,還巧遇了九十六歲高齡的李伯。壬寅虎年的正月,我總是被親情感動,遠在千里之外的侄子攜妻帶子,翻越千山萬水來看望,找回了久違的幸福。感謝生命讓我來到了這個充滿活力的時代,感謝遇見,讓我與善良的親人們相聚。這個世界很神奇,給你的,未必屬於你,不是你的,未必一輩子不屬於你。花開花落,人生無常,給自己一個臺階,給時間一個交代,別錯過了好人,別冷落了有心的人,別孤苦了自己的心。
這輩子,是無法重來的一生,這輩子,是僅此一次的人生。從生到死,不過幾十年,這輩子一旦結束,下輩子不會再來,無論是誰,都不會出現了!愛也好,恨也罷,想也好,怨也罷,沒有下輩子,不會再遇見。
珍惜眼前人,讓無法重來的生命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