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網購早已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越來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也越來越適應網購的便利,這些時代的產物也在各方面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與此同時,社群團購正在悄然興起。作為較為新興的社群團購專案,網際網路巨頭對其的熱情空前高漲,可謂是近乎瘋狂的競爭。那麼,網際網路賣菜將走向興盛還是衰亡?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
剛剛過去的2021年,拼多多、淘寶、京東、阿里、騰訊等等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場“賣菜”一直是一個熱題。
這些巨頭前赴後繼地加入社群團購的訊息也不時映入人們的眼簾,“賣菜”似乎成為網際網路開拓的一個新領域,大有一副“不會賣菜的網際網路公司不是好公司”的架勢。隨著位元組跳動、滴滴、美團等大腕的加入,毫無硝煙的戰爭幾乎處於白熱化。
殊不知,一場殘酷的競爭已拉開帷幕。
短短几個月時間,幾個月時間,多位網際網路巨頭下場“賣菜”,真有利可圖?而且這明明都是高大上的科技大公司,為什麼都賣菜去了?
網際網路公司來做團購,可以說是輕車熟路。
首先,多年的網購平臺運作經驗,使得他們來做賣菜的生意,無論是技術支援還是管理模式,他們都非常有經驗;其次,多年的網際網路運營,他們早已擁有相當規模的使用者基礎,這一點至關重要;第三,2020年的疫情爆發,無疑對網際網路賣菜起到了助推和加速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受疫情影響,百姓響應官方號召,不外出,不聚集,日用品如何採購?於是,賣方市場很及時很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高利潤空間所帶來的絕好商機。不得不說,做生意的腦子就是轉得快。於是,不論新舊勢力的網際網路紛紛躋身這場沒有硝煙的“賣菜”大戰。
團購主要模式及邏輯
不管他們叫啥名字,高大上也好,接地氣也罷,其實,社群團購模式不外乎以下兩種。
- 其一就是“供應鏈”模式,此種模式下,某平臺透過聯絡線下某商店,甚至是居民區中的便利店,與其合作,或者用自有倉庫來儲存貨物,透過快遞公司來為消費者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 另一種則是“團長”模式,這種模式運營主要是靠各個“團長”的私域流量,透過微信群,或者是小程式,分享菜品,完成售賣。網際網路公司收取平臺佣金達到獲利。
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加入賣菜,其背後邏輯究竟是什麼?僅僅是簡單的搶流量嗎?答案當然是:不。
網際網路公司賣菜以及水果年貨啥的,價格確實很便宜,這一點相當誘人。怪不得小區門口賣菜的小店以及路邊賣菜的攤販提起網上賣菜就恨得牙癢癢,就忍不住罵人,沒有網際網路賣菜,他們就沒有這些煩心事,他們賺錢就會相對容易些。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似乎證明了一點:不會賣菜的網際網路公司不是好公司。賣菜資金的流動性很快,上午送一次貨,下午再送一次,趕好了,晚上再送一次,這意味著什麼?流動性高。一天一流動,甚至可以一天兩流動、三流動。只要中轉快,那就意味著這絕對是一個好生意。
但是傳統的賣菜模式,長期以來都是零散的,並非規模化。而一旦規模化,資金的流轉生金效率超高。這也能從一方面說明為啥網際網路公司都要來賣菜。能賺錢,這錢還好賺,且合理合法,為啥不做,人家又不傻。所以,網際網路大佬紛紛開始賣菜,希望能從賣菜中分得一杯羹。需要說明的是,人家是賣菜,而不是種菜。
老百姓的態度如何?
買菜是百姓煙火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人們對網際網路賣菜持什麼樣的態度呢?總的來說,年輕人喜歡,老年人牴觸。
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他們更講究生活質量,當然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逛菜場上,相比下班先去市場買菜然後再回家,他們更願意路過小區的便利店直接拿上提前買好的菜直接回家。所以,年輕人這個群體更容易接受、也願意採用網際網路買菜,毫無疑問,他們是網際網路賣菜的主要客群。
相比之下,中老年群體,更願意選擇去市場買菜。多年來的生活習慣,去市場買菜,他們買的可不僅僅是菜,更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感覺。他們在市場轉來轉去、挑挑揀揀、外帶搞搞價,情有獨鍾,這種方式、這種感覺早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甚至賣菜的那些攤販早已成為老熟人。且不說,有的大媽對買菜之外攤販贈送的幾根小蔥若干香菜樂在其中。
不過可喜的是,一部分中老年人也慢慢在接受,在加速網上買菜,不管是體驗,還是融入,現實就是現實。
而從普通的老百姓角度來說,人們還是比較偏向透過網路平臺來買菜,因為確實是很方便。工作了一天,身心俱疲,沒有心情和精力再衝到菜市場,然後再提著大包小包回家。不過,網上買菜也有不順心的事,那就是不知道新鮮不新鮮,這有點看運氣的意思。
結束語
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對傳統菜市行業的衝擊力不容小覷,網際網路賣菜對線下的實體店影響很大。再加上疫情的原因,網際網路賣菜似乎越來越成為主流,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
網際網路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改變,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方便。網際網路賣菜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購物不用去實體店,出門不用帶現金,衣食住行甚至相親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一部手機走天下。當然,如果網際網路賣菜能把商品品質、供應鏈以及服務做到極致,給消費者提供品質有保障、價格很親民、體驗感更好的購物感覺,那廣大消費者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