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每逢佳節“胖三斤”,節日真的是控制體重的大敵嗎?
偷偷地告訴你:“它真的是!”
每逢春節胖三斤,是真的!
20年前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讓學術界和普通人都開始意識到“節日增重”是真實存在的!
這項研究追蹤並測定了200名參與者,在招募的200名受試者中,前4次就診的完整體重資料可供195人使用(98%)。透過一年不同時間點的體重,發現在節日期間(由於研究所在美國,節日指的是11月底感恩節假期開始到1月初新年結束)體重增長明顯,達0.4-0.9 kg,雖然在1月到3月,大家的體重普遍會有輕度的下降,但是沒有把節日期間增加的體重完全減下去,所以體重還是會逐步上漲。
2016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再次聚焦節日增重的話題,一項彙集了來自三個國家近3千名電子稱使用者的體重資料的研究發現:美國人在感恩節、聖誕節,德國人在聖誕節和復活節,日本人在聖誕節和五月的黃金週體重都有明顯的上漲。
從上面的圖可以明顯看出,一到過年過節,大家的體重普遍在上漲。非但如此,節越隆重,體重上漲得還越多!
餐桌上的“熱量炸彈”是誰?
那你們知道過節期間的美食中,導致我們長胖的罪魁禍首是誰嗎?
2018年,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上的研究給出了答案。該研究測定了六個國家包括中國北京、美國、巴西、印度、芬蘭和迦納,共111家餐廳,最受歡迎的223份餐食的具體熱量。
我們主要來看一下中國的飲食,研究人員測定了24道翻牌率最高的家常菜熱量,其中不乏過年必吃的氣氛組擔當,毛血旺、炸肉丸、辣子雞、糖醋排骨等,也有餃子、各種麵條、蓋飯等廣受歡迎的工作日快餐。川菜當之無愧地衝在了熱量的最前面。排名第一的“熱量炸彈”,就是辣子雞!而第二名毛血旺也緊隨其後,均超過了2500kcal!
研究人員給測定出的菜品熱量值畫了三條參考線:600kcal、2000 kcal和 2500 kcal(2600大卡是啥概念呢?≥12碗白米飯的熱量),它們分別代表:
其他家常菜中,每份菜的熱量超過或接近1000大卡的,從高到低排序為:宮保雞丁>小炒肉>油炸肉丸>糖醋排骨>蛋黃焗南瓜(類似金沙玉米)。一頓大餐吃下來,熱量已經爆表!
最健康的飲食在哪呢?
根據2017年中國疾病控制中心釋出的《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資料》報告顯示,北方地區肥胖率明顯高於南方,中國肥胖率最高的地區是北京,高達 25.9 %,超重率是 33.4 %。由北往南,肥胖率和超重率逐漸遞減,像廣東、廣西、海南這些地區,超重率分別只有 8.9 %、5.7 %、5.7 %。當然,這也跟不同地區的不同飲食習慣有關,北方的居民熱愛穀物、肉類,攝入的澱粉和脂肪較多。
而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南方飲食。2021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摘要》中點名表揚了我國以浙江、上海、江蘇等為代表的[江南地區膳食]:以米類為主食,新鮮蔬果攝入充足,動物性食物以豬肉和魚蝦為主,魚蝦類攝入相對較高,豬肉低。烹飪清淡少油少鹽,比較接近理想膳食模式。
《報告》還指出,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中國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長,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全因死亡關係的U型曲線
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重要的危險因素。《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5%,糖尿病患病率為11.9%,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為8.2%。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我國15歲及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為10.2%,60歲及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為27.8%,18歲及以上居民血脂異常率顯著升高。2013年40歲以上人群腦卒中患病率為2.1%,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病率均呈上升的態勢。這些慢性病與長期膳食不平衡和油鹽攝入過多密切相關。
快 點贊,分享 到「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和家人一起健康飲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