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房地產+城市化共同拉大的。
大概2000年前後的時候,韓寒有一次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曾經說他掙了稿費之後,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當時的總價是39萬。雖然當時他沒有說房子的位置,但按照北京這20多年的漲幅來看,今天這房子500萬以上應當是沒有問題的。
同樣是在2000年前後,我家某個在縣城國企工作的親戚,單位有福利房,內部價格是5萬一套,當時我那個親戚還幫我們家留了一個名額。在市面上,同樣一套房子差不多要8~10萬。
但是如今,那套房子也就能賣30萬左右,跟北京的房價上漲根本不是一個概念。(雖然縣城房價有七八千,但大多數人更願意買新房,而不是這種二三十年房齡、格局也不好的二手房)
在縣城,即便你有這麼三五套房,身價也就是一兩百萬。雖說也算是縣城裡資產比較高的群體,卻也並沒有比別人高太多。
另外,在2010年,我曾陪在西安我的一位同學去銀行辦過房貸。我還記得當時她買的房子價格是72萬,但西安的房價經過了這麼多年的上漲,到現在現在那個區域的房價差不多也就是不到兩萬。而相比於2010年,北京的房價已經漲了三倍以上了。
縣城的房價漲幅之所以遠遠比不過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全國人都想去北上廣,而沒有幾個人願意去我們縣城。在這個背景之下,不僅是無房、一套房與多套房之間的人的差距被拉開,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和縣城之間的差距也被拉開。而反過來說,只要人還願意向大城市跑,那就必然會是讓大城市的房價越來越猛。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房地產拉大中國人貧富差距的背後,實際上是金融槓桿的作用。以北京來說,現在北京人買房的壓力與20多年前比其實並沒有多大區別。不相信的人,可以去查詢一下1999年北京的平均房價和社平工資,以及2020年北京的平均房價和社平工資,這些資料網上都很清楚。不管是在1999年還是在2020年,北京的平均工資基本上都是一年買兩平方房子的水平。(千萬別用什麼“我二大爺當年工資8000,一月能買一平方,現在工資也才兩萬,買不了半平方”之類的話槓,任何行業都有周期,您二大爺工資8000的時候,北京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也才剛過萬)。但是,只要買了房,就相當於上了三倍槓桿,這個收益的放大效應,的確會讓賬面上的差距不斷拉大。特別是如果當年的買房者正好在上升週期的行業工作,而現在行業普遍不景氣,這個差距就會更大。
貼個新聞吧,但注意時間,這是2011年:
放到十年前,北京的社平工資才四五千,15萬的年薪絕對算是高薪了吧?現在北京的大多數工作,年薪也到不了15萬。但那個時候北京東五環的房子是2萬一平,但這就已經讓很多人覺得難以安家。
不過,如果這個新聞裡的主人公真的去了廣州或者家鄉買房的話,估計現在後悔的也肯定是當初為什麼沒借錢把北京的房子買了。
最後,在說財富差距的同時,我個人覺得比起賬面財富來,更關鍵的還是實際的收入。不可能人人都去大城市,並且對於大多數家裡就一套房的人來說,房價漲多少對日常的生活沒多少影響,反而是日常的現金流才更影響生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