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疾病指因機體接觸致敏物質(如食物、刺激性氣味、花粉、藥物等)而引起的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的疾病,其中以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特應性皮炎、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最為常見。該病包含了傳統中醫學中“鼻鼽”、“漆瘡”、“癮疹”等病證,中醫認為其發病多與以下因素有關。
1.稟賦不足
所謂“稟賦”即人在體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素質,多受先天因素影響,故常聞有“天賦異稟”之人,是說有人對於做某件事有著過人的天賦。而中醫說的稟賦不足,特指先天原因導致的體質虛弱,正氣虛損。過敏體質是在稟賦遺傳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特異體質。以“漆瘡”病為例,《諸病源候論·漆瘡候》:“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終日澆煮,竟不為害者”。“人無問男女大小,有稟不耐漆者,見漆及新漆器,便著漆毒”。《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此證由人之腠理不密,感漆辛熱之毒而生”。故產生“漆瘡”的根本原因在於患者的身體“腠理不密”,也就對應地解釋了“腠理密實者”緣何“終日澆煮,竟不為害”。
2. 外邪引病
如花粉過敏者不接觸花粉便不會發病,雖其稟賦不足,但若無外邪引動,此病亦不發。中醫認為風邪具有輕揚開洩,善行數變的特點,而過敏性疾病的臨床表現和中醫的風邪致病在臨床表現頗為相似,故歷代醫家多認為過敏性疾病主要由風邪引病而來。如過敏性皮炎和中醫學中的“風瘙癢”、“癢風”表現相似,系風邪客於腠理,往來於肌膚,導致經氣不宣、瘙癢不已。又如蕁麻疹患者面板上突然出現散在的風團塊,於數分鐘或數小時後即可消退,瘙癢異常,位置不定,正好體現了風邪“善行數變”、“風無定體”的特點,因其風團時隱時現,故該病亦名“癮疹”。風邪為“百病之長”,常兼夾有寒、熱、溼邪等,故有醫者將過敏性疾病以風邪為總綱,分為風寒、風熱、風溼、風燥等證型並分型而論治,以適應不同的病症特點。
3. 伏邪致病
“伏邪”是指伏而不即發的邪氣,其不僅由感受外邪所致,還可因內傷雜病所致,如《伏邪新書》:“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後方發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後仍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治癒,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後又復發,亦謂之曰伏邪。”或遺有父母先天之邪毒,伏藏體內,逾時而發。又或由先天稟賦各異,後天五臟功能失調,自氣生毒,漸而伏聚,遇因而發。過敏性哮喘,屬中醫之“哮病”、“喘證”等範疇,其多因風、寒等外邪,引動體內“伏痰”、“伏飲”而發病,而經典名方“小青龍湯”,便是針對該發病機制而生。冬病夏治之“三伏貼”,也是中醫從祛除伏痰、增強體質來預防慢性咳喘的體現方式。
因此,從中醫的角度講,對於過敏性疾病,不管是治療還是預防,扶助正氣是根本,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規避外邪是日常,要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常有人說“伏邪不除終身病”,故祛除伏邪是關鍵。近年來,中醫藥在過敏性疾病的防治中應用愈發廣泛,相較於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其對體質的調理和對“伏邪”的干預是特色所在,且適用人群廣、方法多樣、療效持久、不良反應少,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