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日本彌生文化與稻作文化傳播

彌生文化是日本列島內形成早期國家即倭國國家群階段的考古學文化,東亞考古學界一般認為其始於公元前5世紀,終結於公元3世紀。隨著科技考古的發展,一方面,以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藤尾慎一郎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利用稻作遺存的碳14測年,將彌生文化的起始時間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另一方面,目前有關彌生文化來源的研究往往依據稻作遺存的分佈,試圖構建起一條稻作文化的傳播路線。筆者以為,稻作遺存的出現並不能代表作為一種全新考古學文化的彌生文化的登場;稻作文化的傳播也並非沿著固定的線性路線,而是具有多元化特徵。

日本彌生文化與稻作文化傳播

  彌生文化的形成

  隨著更新世冰河期結束,日本列島步入繩紋時代(約公元前12000年—前400年),並形成了採集、狩獵、耕種並重的複合型生產方式,粟、黍、麥等旱地農作物的種植逐漸普及。自繩紋時代末期,以水田稻作農業為代表的彌生文化開始登陸日本九州北部,並迅速在日本列島傳播,最終代替繩紋文化成為列島內的主體考古學文化。基於稻作農業與彌生文化間的密切關係,稻作遺存成為探討彌生文化起源的重要依據。近20年來,以藤尾慎一郎為代表的考古學者利用碳14技術,對九州北部出土陶器中附著的碳化物(包括灰燼、碳化米等)進行測年,獲得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稻作遺存。以此為基礎,相關研究者將彌生文化的起始時間向前推進了500年。這一研究成果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並形成了修訂彌生文化編年的趨勢。

  然而,判斷一種考古學文化的成立,並不能簡單地依據某一類遺存。實際上,在屬於繩紋文化的熊本縣上ノ原遺址與青森縣風張遺址中,就曾檢測出作為旱地穀物種植的碳化米遺存。因此,探討彌生文化的起源,必須全面考察其文化因素的構成。首先,與碳化米相比,水田稻作農業的起源具有更為標誌性的意義。現已發現日本最早的水田遺蹟位於九州北部唐津市玄界灘沿岸的菜畑遺址(約公元前5世紀)。菜畑遺址由眾多4×5米的小水田構成,水田間透過畦分隔,並由水渠連通,水渠與水田間還設定控水的閘門,呈現出較為完備的水田農業系統。

  與稻作農業相伴出現的還有全新的聚落形態以及喪葬制度。繩紋文化的聚落多為自然形成的聚居區,缺少明確的規劃與邊界。而彌生文化聚落的外圍往往建有人工的環壕、土壘、木柵等防禦設施,甚至如福岡縣平冢川添聚落遺址引天然河流形成多重環壕,最多處達到四重。此外,彌生文化特別是其中前期的墓葬形制也極富特色,流行墓上設定支石的支石墓(即石棚),並且隨葬品的等級差異愈發顯著,高等級墓葬常隨葬有青銅兵器、銅鏡、勾玉等珍貴遺物,用以表現墓主人的特殊身份。相比權力私有化薄弱的繩紋時代,彌生社會無疑代表著更為先進的文明形態。

  綜上所述,單純的碳化米遺存並不能作為彌生時代確立的標誌,考察彌生文化的起源應綜合考慮水田農業、環壕聚落、墓葬形制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在現有的考古資料範圍內,尚難以推翻彌生文化形成於公元前5世紀的基本結論。

  彌生文化與東亞大陸

  除彌生文化的形成時間外,有關其來源也是東亞考古學界長期關注的課題。稻作農業、環壕聚落等文化現象在繩紋時代末期的驟然登場展現出彌生文化並非日本的原生文化,其具有顯著的外來特徵。朝鮮半島在進入無紋土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850年至前550年)後,分佈於大邱至松菊裡一線以南的松菊裡型別逐漸形成以稻作為中心的農耕社會。如密陽琴川裡、蔚山無去洞玉峴等遺址中均發現面積可觀的水田遺蹟。並且,松菊裡型別同樣流行環壕聚落。由此可見,彌生文化與朝鮮半島南部的稻作文明間存在著密切關係。

  當然,朝鮮半島稻作農業的產生也是東亞範圍內稻作文明傳播中的一環。現階段有關稻作農業的起源存在南亞說、東南亞—雲南說、長江中下游說等眾多觀點。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就新石器時代而言稻作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位於長江中下游流域。在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等文化中,均已形成規模化的稻作農業。21世紀以來,浙江上山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該地區稻作農業的起源時間延伸至距今一萬年前後。隨著長江中下游流域稻作文明的發展,稻作技術也隨之廣泛傳播。江蘇龍虯莊、山東兗州王因(大汶口文化),以及棲霞楊家圈(龍山文化)等遺址中稻作遺存的發現,揭示出長江下游的稻作技術透過江淮之間傳播至黃河下游地區。而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上稻作文明的起源無疑受到了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影響。

  不過,有關稻作文明在東亞範圍內傳播的具體途徑,東亞學術界仍存在較大分歧,其主要觀點包括:其一,中國東部沿海地帶的稻作文明傳播到朝鮮半島南部,進而傳播至日本列島,形成彌生文化。這一觀點源於對各類考古遺存展開的綜合研究,因而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支援。如我國的嚴文明、日本的安藤廣太郎等諸學者均支援此觀點。隨著中日間有關人骨遺存對比研究成果的公佈,相關學說獲得了進一步的完善。其二,基於中國江南文化與彌生文化稻作文明間存在著與其他地域相比更為密切的內在聯絡,安志敏、樋口隆康、松本豪等學者均主張中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的稻作文明跨越東海直接傳播至日本列島內。此外,還有學者專門從稻種遺傳學研究入手,指出彌生稻作文明很可能是經日本的西南列島傳入後形成的。

  稻作文化傳播的多元性

  上述研究多依據稻作遺存的分佈,試圖建構一條固定的傳播路線。然而,不同地區的稻作文明特別是彌生文化表現出複雜的文化多樣性。這在以下考古學現象中表現得非常明顯。首先,彌生文化與朝鮮半島南部在水田農業、環壕聚落、支石墓等方面存在共同特徵,甚至朝鮮半島被視為彌生文化最直接的來源地。然而,彌生遺址出土稻作遺存中普遍存在的RM1-b基因卻並不見於朝鮮半島的稻作品種。而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廣泛發現了具有RM1-b的稻作遺存。可見,彌生文化的稻作品種很可能直接源於中國大陸。

  透過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彌生前期日本列島的彌生人可分為“北部九州—山口”“西北九州”“南九州”三種類型。其中“北部九州—山口”“西北九州”彌生人骨中的線粒體DNA與同時期中國山東半島至長江中下游流域的人骨中的線粒體DNA較為接近。可以推定早期登陸日本列島的彌生人中相當一部分與中國東部沿海地帶族群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一點在支石墓的傳播上也可獲得印證。彌生文化主要流行支石較矮的“棋盤式”支石墓。根據近年的發掘成果,我國東南沿海地帶以浙江瑞安為中心分佈著數量可觀且型別豐富的支石墓,其中亦包含“棋盤式”支石墓。由此古越族被認為是彌生人的來源之一。

  儘管彌生文化與中國沿海地帶文明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然而同樣不能忽視二者展現出的顯著差異。例如,雖然各地的支石墓在形態上較為接近,但浙南支石墓中常伴隨出土的印紋硬陶及原始瓷卻始終未見於彌生文化。此外,彌生文化前期在生產中依然普遍使用石刀、石鐮等磨製石器,出土的少量青銅器主要為朝鮮半島製造的細形銅劍、細形銅矛、多鈕細紋鏡等用於彰顯墓主身份的器物。戰國時代已廣泛出現的鐵質工具尚未出現於彌生前期的遺址。

  中國東部沿海地帶、朝鮮半島南部、日本列島西部的稻作文明間既存在明確的聯絡,也具有一定的差異。由此可見,當時稻作文明的傳播絕非以某一文化或族群集體遷徙的形式展開,而應是不同文化間交流與融合的結果。早期作為外來文明進入日本列島的彌生人很可能既包括受中國稻作文明影響而形成於朝鮮半島的稻作族群,同時也包括源於中國濱海地帶、以小集團分散遷徙的形式直接或經朝鮮半島短暫中轉後進入日本列島的族群。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有必要從多元文明融合的視角,考察東亞稻作技術的傳播與彌生文化的形成。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可維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7-27

相關文章

草間彌生:與安迪·沃霍爾齊名的前衛藝術家

草間彌生:與安迪·沃霍爾齊名的前衛藝術家
中國小康網訊 "波點"藝術元素,在時尚界一直是"王炸"一般的存在.很多奢侈品大牌聯名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它的創造者,是一位90歲的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人稱& ...

迪迦奧特曼下架會導致“文化荒漠”?文化監管任重道遠

迪迦奧特曼下架會導致“文化荒漠”?文化監管任重道遠
迪迦奧特曼從影片平臺下架了.在此前的新聞頻道中曾被指出有暴力犯罪情節,侵害未成年人. 網友們擔心此次下架暫時沒發出具體通知.下次不知道哪類作品被下架.甚至是一度傳出"文化荒漠"的言 ...

回憶日本“甦生隊”:戰俘身上的蝨子掃成堆,睡著睡著就凍死了
1944年秋,河北定南縣武工隊的溫南文,因叛徒告密被日本憲兵抓住了. 日軍抓捕戰俘充當勞工 在石家莊被關押一段時間後,日軍又把溫南文以及其他被俘人員押上了火車.等到下車的時候,溫南文才發現,他們已經到 ...

《周先祖 周王朝 周文化及中華文化系列(122)》
2021.10.14./文:楊永輝 122:周文化--周文化中的謙讓與舉賢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泰伯奔吳的典故.<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有泰伯三讓天下的故事. 第一讓:按當時部落社會慣例 ...

世界禁區:這20個地方不歡迎你進入

世界禁區:這20個地方不歡迎你進入
梅日戈爾耶鎮 梅日戈爾耶是俄羅斯巴什科爾託斯坦共和國的一個封閉村鎮,直到1979年這個小鎮才為世人所發現.傳聞,鎮裡住的都是從事高度機密任務的工作人員.不僅如此,這裡還是俄羅斯領導人的避難所. 松樹谷 ...

日本文化入侵,對中國來說有多危險?3大滲透方向,值得我們警惕

日本文化入侵,對中國來說有多危險?3大滲透方向,值得我們警惕
對於每一位中國人而言,除了美國是最值得提防與重視的國家外,已經軍事衰落卻文化繁榮的日本,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雖然在二戰時期,日本妄圖獨吞中國,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在政治意 ...

“生三個兒子哭一場”: 農民態度劇變的特殊根源 | 文化縱橫

“生三個兒子哭一場”: 農民態度劇變的特殊根源 | 文化縱橫
✪ 楊華 |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 [導讀]隨著三胎時代到來,相應的鼓勵生育政策也在各地紛紛出臺,這對於農村地區本是一大利好.然而,新生代農民卻也面臨著想生而不敢生的難題. 本文指出,年輕農民的三孩意願與 ...

手工達人張禾:自制古建微模型 傳播傳統文化

手工達人張禾:自制古建微模型 傳播傳統文化
張禾展示手工製作的古建築模型. 張俊 攝 中新網合肥10月13日電 (儲瑋瑋張俊)雍容華麗的宮殿.莊重嚴肅的廟宇.溫婉秀麗的園林--近日,記者來到安徽合肥古建築"達人"張禾的工作室 ...

朱虹:十論江西文化(二)

朱虹:十論江西文化(二)
1.文化江西的歷史脈絡 2.傳播江西聲音的方式與技巧 3.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4.茶文化與"一帶一路" 5.江西文化"五個十" 6.讓書香飄滿贛鄱大地 7. ...

跨文化語境下的涵化現象——從“鳳首壺”的造型演變說起

跨文化語境下的涵化現象——從“鳳首壺”的造型演變說起
文 / 範 勃 內容摘要:本文以我國隋唐時期出現的陶瓷新器型"鳳首壺"為例,探討跨文化語境下的涵化現象.一般認為,鳳首壺的出現與西亞.中亞地區流行的金銀器"胡瓶" ...

“和食”何德何能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食”何德何能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食"在2013年就已經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可能有人問了,"和食"何德何能呢?你知道日本曾經有長達1200年的"肉食禁止令"嗎?從 ...

華夏文明歷史傳承的新視覺文化會議
作者:吳美福 <中華姬吳譜綱>暨"后稷至不窋斷代考" 座淡會在暖如春天的海口如期舉行,如一股暖暖的陽光溫暖人心.<中華姬吳譜綱>初稿的完梓,先拋開她的價值不 ...

漢字在日本的傳播及影響

漢字在日本的傳播及影響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有國內傳承和域外傳播兩條發展路線.漢字東傳是其域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歷史人文淵源深厚,1500多年前,中文書籍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東傳,漢字開始被日 ...

「東亞文化之都」長沙:千年湘楚源,英傑輩出地

「東亞文化之都」長沙:千年湘楚源,英傑輩出地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會議聯合發起並得到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認可的文化城市品牌評選活動和國際文化城市品牌建立工程.自2013年啟動以來,"東亞文化之都&qu ...

文化自信與高校音樂通識課改革途徑研究
柳 娜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離不開對民族文化自信的堅持.高等學校近些年開始注重對大學生以及教 學人員文化自信的培養,其中主要以文化教育.藝術教育.思想教育的方式來展示傳統文化精神以及 ...

桑蠶文化活化石-柘桑蠶

桑蠶文化活化石-柘桑蠶
一.柘桑蠶之源 桑蠶文化演化發展有兩個時期:1.野生狀態下的自然發展.2.人類馴養後的並存發展,和野生漸稀,家蠶獨大. 桑蠶文化和稻田文化是中國文明的起點,距今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桑蠶文化主要 ...

盤點貴州各地文化名人,驚詫之餘感嘆貴州過去並非文化荒漠之地

盤點貴州各地文化名人,驚詫之餘感嘆貴州過去並非文化荒漠之地
曾幾何時,小編在西北求學,被同學戲稱來自貴州那片文化荒漠之地.頓時就和他急了,結果人家笑著說只是開玩笑,何必認真.今而突然想起,貴州在過去真的是文化荒漠之地嗎?不妨在貴州各地各選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在 ...

“二爨碑”與“爨文化”|戴興華

“二爨碑”與“爨文化”|戴興華
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摘要:文化,塑造了城市的品質,彰顯了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靈魂.爨文化是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經西晉.南北朝至唐朝天寶七年(公元748年)523年間,爨氏家族統轄雲南(當 ...

《北京歷史文化三千年》第二節 文化面貌與時代特徵
隨著帝制的崩塌,北京文化受到的衝擊非常直接.原有政治勢力逐漸分崩離析,固有的文化體系也隨之而產生裂變.精英文化被稀釋,昔日以皇權文化為主體的完備的.系統的.成熟的北京文化,逐漸被民間化.市井化.貴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