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西側,一個長寬各6米、高2.5米的灰白色小屋頂部,矗立著兩組紅藍綠相融、頗具冬奧色彩元素的條狀風葉,在冬日裡凌風“舞動”,與晶瑩飄逸的“冰絲帶”外立面遙相呼應。
“這是我們專案團隊研發的‘零碳小屋’,冬奧期間它將作為‘冰絲帶’服務和應急諮詢的站點使用。”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鳴說。
零碳小屋“五臟俱全、食糧充足”,利用屋頂的風機和太陽能光伏板供應清潔能源,滿足室內空調、辦公裝置、外牆大屏等用電需求,並裝有熱回收系統、電能儲存系統,實現能源自給自足與智慧調控,達到零碳排放。“建築本身也使用了環保可回收的鋼材料,小屋可以拆裝移動迴圈利用。”該專案團隊成員、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餘碧瑩介紹。
2021年9月起,北京理工大學聯合國家速滑館、清華大學等單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之一——“低碳冬奧監測與碳中和調控關鍵技術及示範應用”,賦能綠色辦奧。
從哪裡來?有多少?怎麼辦?圍繞冬奧場館內關於碳排放的“靈魂三問”,該團隊又開發了碳排放“測算控謀”技術體系,研製出冬奧碳測平臺,扮演起冬奧碳排放“監測官”的角色。目前,專案研製的裝置已應用於“冰絲帶”和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量化冬奧會對投資產業、能源經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推動效果,對奧運遺產的總結具有重要意義。”魏一鳴說,希望北京冬奧會能讓世界更加真切可感地走近綠色辦奧的中國方案、感知低碳奧運的中國經驗。文並圖/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