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造房子,每逢上正樑,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這在我們崇明叫作“攙高頭”。
選屋基、擺大方腳、墩石鑊、砌磚牆……造房子的程序有條不紊。沒過幾天,四周的磚牆砌好,山牆砌到最高處,也就是屋脊位置,就要上正樑了。
上樑這一天,親戚們都來送“攙高頭”人情:有酒、有肉、有糕點,還有送對聯、鏡框等等,鄰居們也過來湊熱鬧。上正樑的時辰,以潮水漲滿時為吉,不管颳風下雨,都要按照選定的時間上樑。
正樑的選材,以筆直渾圓的杉木為佳。上好桐油後,看上去油光水滑。前頭屋門柱上張貼“安梁大吉”“福星高照”“紫氣東來”“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等字樣的紅紙,作為鎮宅之物,期盼房子永固,家人平安。
上樑前,祭梁的儀式,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式,鄉間一說這是向祖師爺魯班致敬。大家把貼上紅紙或紅綢的正樑抬進新屋堂前,八仙供桌上,擺滿魚、雞、肉、水果等,還有木工的墨斗、曲尺等,主持的楊師傅是位德高望重的木匠。
上樑的時刻終於到了。兩位工匠已經登上房頂,木匠居東,瓦匠在西,和楊師傅打過招呼,便喊,“上樑上樑,大吉大利!”倆人提著繩子,保持平衡,慢慢向上拉大梁,大梁離地後,點燃事先纏掛好的鞭炮。一片噼噼啪啪爆響聲中,把梁木安放在中柱頂端的銜口內,用斧頭象徵性地將梁拍進去。
正樑放平穩後,只見楊師傅穩穩地站在屋樑上,口中唸唸有詞。
眾人早已候在梁下踮腳張望,特別是一幫飢腸轆轆的孩子,巴巴地等著“天上掉下的餡餅”——這餡餅就是接下來的“拋梁饅頭”和“拋梁糕”,有發財的寓意,誰搶到的饅頭糕點多,誰沾的喜氣就多,這是上樑儀式最為熱鬧的環節。
站在屋樑上的楊師傅把系在腰包內的饅頭、糕點、糖果,朝下面的人群拋去。
饅頭拋到東,人群就湧到東;饅頭拋到西,人群就湧到西。大家在地上爭著搶著、嬉笑著,小孩子把搶到饅頭在衣服上擦一擦,忙不迭地就往嘴裡送。
在選定的潮漲吉時,隨著木匠師傅一聲“滿龍門啦——”,再將最後兩根椽子釘上。
當上梁的木匠師傅敲完最後一隻釘時,房子的主人夫婦則早已候在龍門口下“接斧”(借音“接富”),雙手扯起系在身上的圍腰,仰頭穩穩地接住木匠從樑上拋下的象徵財氣、福氣的鏡子、斧頭。
“上樑”結束,主婦端出熱氣騰騰的“攙高頭團圓”讓眾人吃。主家擺上幾桌像樣的上樑宴,款待前來“送攙高頭人情”的親戚和眾工匠,以示謝意。鞭炮聲、敬酒聲、歡笑聲……一戶人家的喜氣,將一個村子都帶進了節日氛圍裡。
現在,鄉間鱗次櫛比的樓房早已替代了一埭埭磚瓦平房。預製梁、現澆梁逐步取代了木樑,雖然依舊保持著“攙高頭”的風俗,但是拋梁饅頭等鮮活的場景都已經看不到了,但那饅頭的滋味,一直儲存在記憶裡。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來源:鬱異人《江海民宿風情百圖》
來源:作者: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