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說認為,兒童是透過對成人語言的模仿來獲得語言的;
我覺得,模仿說應該是在幼兒有了一定的言語能力之後的事情
喬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說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這種裝置通過後天聽到的語言進行能動的分析加工,抽象概括出語言規律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這應當是給予充分肯定的。
由於喬姆斯基不瞭解存在著一個資訊處理模型,也不瞭解在系統內部存在著三級無聲符號系統。但這一觀點非常富有遠見。
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會藉助聽覺系統,首先將聽到的三級有聲符號系統經過轉化生成三級無聲符號系統,然後進一步轉化生成無聲符號系統,最後再一次將二級無聲符號系統轉化生成一級無聲符號系統,在此基礎上,才能被識別和解碼,這也只是完成了資訊處理的一個子過程。
語言的習得對於剛剛開始生長的嬰幼兒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旦錯過該時期,對其日後的成長影響非常巨大。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美國有一個名叫吉妮的女孩,從小被父親關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屋子裡,不許人們同她談話,到了十三歲,被人發現時,吉妮也未掌握語言。這說明。只有先天,而缺少後天的語言環境也不能習得語言能力。同樣,若只有後天而缺少先天們同樣也不能習得語言,這時就顯示出老子的那句“一陰一陽謂之道”的高明。
由於系統在其自受精卵開始發育起就已開始建構先天底層邏輯,與一級無聲符號系統相對應,這也就是喬姆斯基所說的先天語言獲得裝置。其實從受精卵開始到胎兒娩出的整個過程是一個整體以建構為主,解構為輔的過程,而自其出生到其死亡是一個整體以解構為主,建構為輔的過程,兩者對立統一。
記得在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是關於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神經元快速生長變化的方面的。人類在成長的同時,突觸的數目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並且也在三四歲時達到頂峰,其後不斷減少直至15歲(P14頁 (日)兒玉光雄 著《啟用右腦》)。
覺得對於語言的習得的過程中可以作為具有先天邏輯的證據。我猜想,對於每一個嬰幼兒來說可能都存在一個全能神經系統,之所以如此還得拜大自然所賜就是為了能夠迅速地適應特定的環境,快速掌握某種語言。一旦與某種語言相遇,全能神系統由於對單一語言的適應性,導致其中一部分不適於該語言的神經系統就此消失。而另外一部分則得到固化。
皮亞傑的認知說認為,兒童習得語言的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這種建構也是以兒童聽到的後天語言為基礎 。
我是這樣看的,兒童習得語言的是建立在以兒童聽到的後天語言為基礎,一個以建構為主而以結構為輔的過程,是先天邏輯和後天邏輯的對立統一。
看到這句話,很自然就想到前幾日為解釋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而提出的“水桶溢位”原理,從這個模型,我分析出了以下幾個特徵:
1,由於“水桶”是空的,就有了可以容納來自任何外部之“水”的能力,是萬能型的;
2,提供的是什麼,水桶所能給予的也是什麼的;
3,從水進入水桶到水最終能夠從水桶中溢位,是有一個成“漲”的過程;
4,水進入水桶,有一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即水從頂部進入,先到底部,然後再由底部返回到頂部的過程,這恰好符合資訊處理模型;
5,反映的是先天和後天的對立統一。 2021年6月2日星期三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