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正值冬奧會,谷愛凌刷屏全網。因為她創造了冬奧會的歷史——在冬奧會首次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比賽中贏得冠軍!
另一面,她還是學霸,是時尚界寵兒:國際SAT考試滿分1600,她考了1580分,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奧運會之前,就已經上過十幾家雜誌的封面,其中包括嘉人和VOGUE。
這三項成就,取得其中任何一項都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取得任何一項都超過了99%的人。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到達這樣的高度。
看著谷愛凌的故事,想到自己18歲時拼勁全力才考上大學,我忍不住問自己:拼命努力的終點都趕不上人家的起點,這樣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沒有人能回答我,卻在一本書裡找到了答案:一個人的成長、上行,歸根結底是一個透過提升自己的客觀條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讓生命自由度不斷提升的過程。
是啊,我們的努力,從來不是追上某個人,也不是獲得某項成就,而是為了成為全方位更好的人,獲得更多的自由。
這個答案讓我豁然開朗,它來自蔡壘磊的新作——《上行:可複製的突圍之道》。
一、跑贏同起點的普通人就是在上行
天才少女谷愛凌刷屏全網後,她的母親和家族也很快被推到前臺來。這時,大家才知道,谷愛凌的家族更了不起,早已站在前2%的金字塔頂端。
媽媽是北京人,本碩畢業於北大化學系,上學時就是北大短道速滑隊隊員兼滑雪教練。後赴美留學,先後攻讀奧本,洛克菲勒大學,斯坦福商學院。畢業後工作了一段時間,又轉做華爾街投資人。
外婆曾是上海交大的籃球名將,外公也畢業於北大,爺爺就讀斯坦福大學,父親是麻省理工博士。
我們還在尋找去羅馬的路,而她一出生便在羅馬中心。
因而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因為我們上行的目標從來不是超過誰,而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只要今天比昨天更有進步,只要能贏過同起點的同齡人,就已經走在了通往羅馬的路上。
想要上行,必然要先付出努力,但努力並不是使死勁兒。有時搞懂一個問題的本質,做對一項決策,所得甚至大於普通人忙忙碌碌一生。因此,在大事件上怎麼花成本學習,怎麼花時間思考,都不過分。
其次,上行依然需要有確切的目標,比如每週健身3個小時,比如績效超過80%的同事,比如兼職副業賺到多少多少錢。這些都是很小的目標,但小目標一個個地積累起來,在時間的維度上就能跑贏同一起點的普通人了。然後獲得更多的機會,繼續上升。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只要走在上行的路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會逐漸模糊起來。上班之內的時間,需要用心做好本質工作。下班之外的時間,則需要保持學習的狀態,甚至還要保持工作待機的狀態。
這並不是讓人沒有休息娛樂的時間,而是將上行的目標融為自己日常的一部分,反而更加輕鬆,更加得心應手。
2.“蝸牛策略”是最聰明的策略
不甘平庸的人都想努力走上高處,但最終能夠到達理想高度的人依舊是少數。
有的人開始時走得很快,可能兩三年的努力就能得到別人四五年的成果,但慢慢地就沉湎於已經獲得的成就的裡,失去了上行的動力。再幾年,就有後來人趕超過去了。
有的人剛開始時積累得很慢,資源少,機會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哪怕只走了一小步,只要不後退,走得穩,終會走得越來越快,甚至超過上一種人的成就。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最好的策略反而是“蝸牛策略”——只要一直前行,哪怕只是像蝸牛一樣慢慢往前爬,最後依然能跑贏大多數的人。
比如初入職場時,上級只會派一些小活兒或者協助別人的工作。先把這些事情做好,上級就有了一個初步印象:這個新人是認真做事的,還是不靠譜的?認真把事情做好的會慢慢得到做重要工作的機會,不靠譜的人只能處理小事甚至被勸退。
職場上的差距就這樣慢慢被拉開了,這個過程極其緩慢,甚至連自己都察覺不到。但等到五年,十年過去,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已經隔了這麼遠的距離。
若是志不在升職加薪,工作之外的時間投入興趣愛好或者發展一份副業,不間斷地學習和精進,在時間作用的積累下,也會拉出差距。做到極致的人,甚至能將其發展成自己的事業。
因此,看似進度極其緩慢的蝸牛策略其實是最適合普通人的聰明策略:有什麼做什麼,做什麼都做好;有什麼用什麼,用什麼都用好。長期積累量變,終會產生質變。
3.結交貴人讓上行事半功倍
向下跌落的大門永遠開啟著,但上行的階梯則陡峭難行。倘若在上行中有人拉一把,無疑會走得更快更穩當。
能拉自己一把的人,就是我們的貴人。有時貴人靠我們自己吸引,有時則需要我們自己主動去結交。
我們不得不承認,世上有人擅長社交,有人不擅長社交。
對於不擅長社交的人而言,主動社交總顯得功利心太強,可能還會熱臉貼冷屁股。對自尊心強的人而言,很難去邁出那一步。但即使如此,也有合適的方法。
我們可以主動吸引對方,在想要社交的場合,主動展現自己的價值,來吸引有需求的人來主動和自己社交。這種方式,也是最輕鬆的吸引貴人的方式。
但是,如果自己想結交的人無法被吸引呢?那可以先找到共同的朋友,請朋友組局,先認識對方。但凡能組成局的,哪怕雙方差距多遠,有朋友在場,關係都會比較融洽。
認識對方,有了微信後該怎麼維護呢?最好的維護方式就是主動提供自己的價值。比如對方有個問題無法解決,但是你有門路,這就可以用上了。
再退一步,哪怕對方現在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只要你持續關注,有機會的時候自然能幫上忙。一旦幫過一次或者多次,兩人就有了信任,就有了合作的基礎。
這樣的經驗,作者在書中總結了五十多條,全部來自於他的親身經歷。他剛畢業時在外貿公司做銷售,2年後考上公務員,成為一名特警。但作者不滿足於此,業餘的時間全部用來學習投資,開始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以此為起點,他辭去公職,全身心創業,目前擁有多家公司,實現了“人生自由”。
世上只有一個谷愛凌,但可以有很多的“蔡壘磊”。即使我們依然無法達到作者的高度,但拓寬自己的生命自由度,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