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浙江搶人”的訊息空降熱搜。
1、學生想創業,可貸款10萬到50萬,如果創業失敗,貸款10萬以下的由政府代償,貸款10萬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償80%。
2、大學生從事家政、養老和現代農業創業,政府給予10萬元的創業補貼,大學生到這些領域工作,政府給予每人每年1萬的就業補貼,連續補貼3年。
3、高校畢業生到浙江工作,可以享受2萬到40萬不等的生活補貼或購房租房補貼。
訊息一出,迅速點燃網路,浙江省人社廳的公務員也迎來入職最忙一天。
他們抱怨,電話都被打爆了。
蝴蝶的翅膀,甚至扇動了廣東某偏遠山區縣。
某縣把相關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從每年的1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翻了20倍。
浙江,一個坐擁2300萬省外務工人員的經濟強省,還在內卷搶人。
哭天雲太厚,跪地地太涼。
朋友圈的各位著急了,河南到底跟還是不跟?
01
河南當前最關鍵的不是搶人,是怎麼留住人。
一直以來,人口是河南的基本盤,外界對河南的固有印象是人口第一大省,人口過億。
雖然河南出生率保持得不錯,過去十年人口增量全國前五,但常住人口卻逐年降低,早已跌破1億。
這意味著,河南並沒有拉低全國人口出生率,反而缺少是那些流失的青壯年勞動力。
去年,河南是全國淨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
根據省統計局的數字,2020年我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達1610萬人,淨流出人口達1483萬人。
相當於流出一個深圳。
流出人口主要流向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無一例外都是發達地區。
比如南陽、駐馬店、許昌、漯河的老鄉鐘意去廣東;
周口、信陽的老鄉喜歡去浙江;
商丘、平頂山、洛陽、新鄉、開封人口外出,首選去江蘇。
這背後也沒有什麼邏輯可言,無非就是一個經濟因素。
當豫南要去大灣區,豫東要去長三角,豫北要去京津冀,被抽血的河南就只能原地塌陷了。
鄭州,是整個河南乃至整個北方,為數不多人口還在淨流入的省轄市。
去年,鄭州以1260萬的常住人口規模登頂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但其中最主要的流入資料,還是靠省內兄弟們貢獻。
更直觀的數字對比,2020年鄭州吸納的省內其他城市流出人口達368萬人,排名第二的洛陽只流入38萬人。
倘若沒有沒有鄭州,河南外流人口速度只會更加迅猛。
河南和鄭州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挽回發展頹勢,讓更多外流的人停下離家的腳步。
其實沒人想要背井離鄉。
把人留下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及,讓漂泊者們相信腳下的這座城市還有未來。
02
先捋一下思路。
一個省份的實力強弱,在於有沒有一個帶頭大哥的強勢拉動。
而一個城市未來實力的強弱,在於是否形成強有力的戰略新興產業叢集。
形成產業叢集的核心因素,在於是否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佈局。
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佈局,在我國產業升級的當下就意味著,需要搶佔等一個個幹細胞般的戰略新興產業。
他們代表著更高、更強以及更長遠的競爭力,以及更持續的經濟增長和源源不斷的優質就業機會。
而關係產業佈局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就是科研實力。
因此未來城市發展的硬實力看的就是產業叢集,以及科研實力。
這方面的典型案例就是安徽,以及舉全省之力托起的合肥。
2021年,合肥GDP總量達到11412.8億元,位居全國第十九位,增速達到9.2%。
剛剛擠進二十強的排名,原本沒什麼好炫耀。
但gdp數字的背後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現實,在主要經濟強市中,合肥成為過去10年進步最大的城市。
合肥能有今日成績,離不開科創的發展。
在剛剛公佈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中,合肥成功殺入2021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前十強。
合肥是排名前十五的城市中,排位變化最大的城市,從全國第十三上升至第九。
拋開排名,過去這兩年我們聽過了太多關於這座“風投之城”的羨慕和讚美。
合肥成功甩掉了“船銷之城”帽子,取而代之的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叢集。
一個個名詞背後,是京東方、兆易創新再到蔚來汽車等千億級產業鏈,是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
當合肥喊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口號之後,安徽已經開始將合肥的發展模式全省推廣。
即便在發展相對落後的皖北,在這兩年的工作計劃中也著重開始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力度。
前些天,肥西縣都開始有模有樣學起搞風投,設立了總額100億元的政府投資母基金。
種種舉措加持,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作為常年人口流出大省,去年安徽的常住人口為6113萬人,比2020年人口普查時還增加10萬人。
統計局的公務員們研究發現,人口迴流成為常住人口增長主因。
反觀鄭州,原本風頭強勁的北方黑馬,在這兩年的城市競爭中逐漸有些後勁不足。
雖然鄭州去年的GDP總量依然小幅領先合肥,但經濟增速只有合肥的一半。
倘若把時間線拉到過去十年,鄭州經濟增速已經遠遠落後於合肥。
03
雖然當下的現狀讓很多人都不滿意,但河南已經開始了行動。
看一下時間線。
1月14日,省府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打造10個具有國內競爭力的千億級新興產業叢集。
2月17日,省發改委印發《2022年補短板“982”工程實施方案》,其中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域2970個左右專案,全年完成投資6960億元左右。
2月18日,省府宣佈設立省級總規模1500億元的新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和150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2月18日,省府宣佈省級年初預算安排科技支出112億元,以集中財力保障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科教領域重點支出。
2月21日,省府領導進京懇請多部委,“在轉移支付、災後恢復重建、重大專案建設、生態環保、擴大開放、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更多指導幫助。”
2月25日,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研究籌建第二批省實驗室、省中試基地、省產業研究院。
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將科創和產業提到河南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專注於科研實力的硬核建設。
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思路上,河南和安徽的處境還不一樣。
安徽有河南無法匹敵的研究實力,除了老生常談的中科大,還有合工大、安大。
甚至,合工大被戲稱為新能源汽車的“黃埔軍校”。
儘管河南在十年前就開始投身戰略新興產業,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缺少人才是難以言說的創痛。
以至於就連招商引資大廠也沒有隔壁有底氣。
當我們抱怨河南沒有好的行業機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960萬平方公里的大中國人家憑啥來河南。
所以當下的河南,選擇從產業叢集的發展原點出發。
一邊重資投入雙一流高校建設,一邊大力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一邊結合自身產業稟賦進行產業佈局。
就在去年,河南全省財政科技支出達351.2億元,比前一年增長了38%。
所以,嵩山、黃河、神農種業省實驗室先後掛牌運營;
國家生物育種中心開始建設;
一批省級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開始設立;
這種路子當然沒問題,但唯一的不足就是,需要耐心等待。
浙江這次的搶人大戰,就像是戰國時期,郭隗給燕昭王講的那個故事,千金買馬骨。
“君王愛馬,但千里馬難尋。遂花500金買一千里馬屍骨。不久,有人送來3匹千里馬。”
比起這種招攬人才的營銷式姿態,河南眼下更要做的是腳踏實地,一門心思發展產業。
我們普通人要做的別無他途,唯有提升自己。
不要等到“千金買馬骨”那天,再怨天尤人。
來源:鄭州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