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母傳說
四、拜師學醫
自從慶都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後,更增加了對父母的敬佩之意。隨著歲月的流逝,父母年齡越來越大,身體狀況也逐漸變差,於是慶都萌發了學醫的想法,如能掌握醫術,自己就能為父母治病。
慶都找到部落首領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非常支援,並說在咱們部落中,沒有懂得醫術的人,只要有人得病,就得到很遠的地方去求醫。首領說:“這樣吧,乾脆讓你乳母家的芷蘭跟你一塊兒去,到我朋友的部落,那裡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郎中,你們去後就說是我讓你們去的,他肯定會做好安排的。”
慶都回到家後,把見到首領的情況向父母說了一遍,父母說:“這樣也行,趁我們現在身體狀況還算可以,你們就去學些本領吧,這樣也不只是為了我們,也是為了全部落的人著想!”
慶都取得了父母的支援,帶著全部落的希望,跟芷蘭一塊兒去了一個叫魯巴的部落。那裡的首領很熱情,見到朋友介紹來學醫的兩位姑娘,非常高興,很快找來叫爾傑的醫生,向他介紹了二位姑娘的來意,爾傑也表示願意收她倆為徒。
爾傑說:“學醫首先要有好的醫德,患者至上,貼心服務,不怕苦,不怕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宗旨。醫生要有精益求精的醫術,才能解除患者的病痛。要想掌握好的醫術,就必須刻苦學習,在實踐中找到經驗,在失敗中汲取教訓。”
她們學習積極性很高,爾傑講的時候,她們就用不同符號記下來。有前來看病的患者,爾傑手把手地教她們。醫生透過望、聞、問、切來診斷病人的病情,然後確定治療方案。其中最難的是診脈(亦稱把脈、號脈),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肚按住患者手腕的寸、關、尺位置,透過感覺脈像來判斷病人的病情。爾傑先為患者把脈,然後讓她們感受,也有的時候讓她們先把脈,說出自己的判斷,然後爾傑再根據自己的判斷來糾正。慶都悟性很高,不到一年時間基本掌握了把脈的技巧。
病情確定後,開藥方也很重要,所以要求醫生對各種藥材的宜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必須明瞭。如何對不同藥材進行加工炮製,對各種藥材的功效主治和性味歸經以及用量,都必須熟練掌握。
為了很好地用草藥治病,其中採藥也是重要環節。爾傑經常帶她倆上山採藥,好多藥材都是用它的根莖,醫生得憑經驗判斷是否可以採挖,有的藥用果實,也要會看果實是否已經成熟。爾傑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毫無保留的全都教給她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再加上慶都聰明過人,過目不忘,不到兩年時間,基本能掌握常見病的治療方法。爾傑覺得她們學得差不多了,就讓她們回家實習,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再來找他。
二人滿載而歸,先向首領彙報了這次的學習情況。首領很高興,打算籌建一個診所,部落裡的人只要有病,就不用跑冤枉路了。
二老見慶都學成歸來,心裡不勝歡喜。只是慶都打心眼裡覺得對不起二老,本來應該由自己完成的任務,卻讓年邁的父母承擔。她感到高興的是,以後父母有病時,可以親手為二老治病了。
慶都一有空就叫上芷蘭去山裡採藥,回來後再加工炮製。有的藥材在山上比較多,她們就多挖一些幼苗種在自己地裡,這樣透過人工栽培再藥用,可以解決一些藥材越來越難以採挖的問題。
慶都就這樣成了一名醫生,為二老和當地百姓解決了求醫問藥的難題。
慶都學醫把家還,尋醫問藥不再難,
藝高膽大救蒼生,當地百姓皆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