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宇宙中最美麗的奇蹟。
筆者經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宇宙中沒有生命,只有枯寂的恆星在輻射熱量,不計其數的天體緩慢旋轉,直到漫長的時間後,宇宙中熵的總值達到最大,最後一顆恆星熄滅,最後一個粒子停止運動,宇宙進入永恆的絕對零度,時間,空間,都不復存在,那麼一切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或許,生命的出現就是為了見證宇宙的浩瀚,現代科學指出,人類的主觀意識是極度低熵的存在,宇宙中誕生一個人類這樣擁有自我思維生物,機率遠遠高於在熵的漲落中誕生出的主觀意識體,因此在宇宙中可能漂浮著無數具有自我思維的“玻爾茲曼大腦”。
人類的自我意識和高等智慧,在地球的動物中顯得如此特殊,這也讓我們經常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當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或許只有享受當下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今天我們就來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從人類不斷挖掘的化石來看,地球上有無數的生物滅絕,因為年代相差很遠,我們只能透過這些生物的遺骸來想象曾經這些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樣子。“恐龍”“巨齒鯊”又或者是石碳紀的巨大昆蟲,似乎在人類沒有出現的時候,陸地上生活生物都十分巨大,為什麼到了現在各種生物都趨於小型化了呢?
現代地球上,雖然生活著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藍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認為,在海洋中曾經生活過比藍鯨還要巨大的生物,藍鯨只是人類已知的最大生物,既然藍鯨這樣巨大的動物現在還生活在地球上,為什麼人類還會認為現在的動物體型遠遠不如古代呢?
其實,這和人類的文化發展有關,我們的祖先在一些強大的捕食者面前十分脆弱,隨著社會形勢的出現以及工具的一步步改革,我們才擺脫了對肉食動物的恐懼,但是當我們看到動物園中不再威風的老虎時,還是會從內心深處感到害怕,這是生物在進化中出現的本能,躲避危險是弱小生物的天性。
在我們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其實人類的工具在不斷改變,這些野獸對人類的威脅在逐漸降低,人口的增加進一步減少了這些捕食者的活動範圍,因此“現代的猛獸不如以前的猛獸兇猛”這樣的觀點就逐漸出現了,其實這也是一個事實。
現代生活在叢林和山區中的野獸,早就把人類從食譜中剔除出去了,畢竟人類遠比其他的競爭對手危險無數倍,同時大部分敢於攻擊人類的動物,早就被捕殺乾淨,倖存下來的動物,大多數對人類沒有敵意,甚至是極度畏懼人類。
除了海洋之外,如今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非洲象,最大的陸生捕食者是北極熊,對於人類來說,這些體型龐大的動物十分危險。那麼時間再向前推移,地球上生活過的生物要比非洲象大多少呢?
“恐象”是大象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它們的身高能達到4米,體重高達十幾噸,我們十分熟悉的猛獁象也要比現代的非洲象體型更大,但是它們都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才是人類發現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這種現代犀牛的近親體重能達到驚人的15噸,妥妥的陸上巨無霸。
哺乳動物的崛起是建立在非鳥類恐龍的滅絕上,6500萬年前,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長時間大範圍的環境氣候變化,給繁榮的恐龍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我們的祖先在夾縫之中求生,最後成功倖存。
中生代的結束和新生代的開始,彷彿是一次王朝的更迭。從生物到植物,都來一次巨大的洗牌,當然在化石中我們就可以發現,自從進入新生代後,動物的體型確實在逐漸的變小,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新生代,一個璀璨美麗又絕望的時代
對於生物來說,在穩定的生存環境中,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體型,幾乎是必然的事情,著名的科普定律指出,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體型的增加是一種自然的趨勢。在人類的身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同樣的趨勢。
身高更高的男性更容易受到女性的青睞,同時體形健碩遠比肥胖要受歡迎,這是生物的本能,畢竟強壯的身體在面對危險時更容易倖存,也更容易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
既然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有這樣的趨勢,為什麼新生代開始後,生物的體型越來越小了?其實生物的進化並不能一味的擴大體型,雖然體型變大會帶來很多好處,卻也會帶來很多弊端。
例如大象為了維持身體的消耗,每天一半的時間都需要不斷的進食,一些大型食草動物都會“反芻”,再次咀嚼難以消化的植物纖維,讓身體更加充分的吸收營養,由此就可以看出來,生物的體型和周圍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在體型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自取滅亡”。
海洋的浮力幫助藍鯨抵消重力的壓迫,讓它不會因為體重過重把骨骼和身體壓垮,同時,藍鯨的食物主要依靠海洋中的“磷蝦”,對於地球的生態圈來說,磷蝦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這些小小的生物數量龐大,繁殖速度很快,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並且面對捕食者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鯨魚雖然體型龐大,卻不用為了食物發愁,也不用擔心長得太胖無法行動,而在陸地上的巨型生物,當然就要數恐龍時代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巨獸。
蜥腳類恐龍是生物演化史中的奇蹟,也和鯨魚一樣,是時代的弄潮兒。因為當時的生態環境特殊,讓這些龐然大物不用擔心食物的問題,可以放開了的增加體型,前文已經提到過科普定律,也提到了生物體型不斷增大的弊端。
那麼假設一種生物,不需要擔心食物,也不用擔心捕食者,畢竟龐大的體型讓它們可以橫掃一切,這種生物又能長多大呢?或許科學家偶然發現的“易碎雙腔龍”,就是生物進化的極限。
關於這種巨型恐龍,科學家的瞭解並不多,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完整的易碎雙腔龍化石,這種恐龍的骨頭似乎很難儲存,“易碎”的稱號名副其實。根據這種恐龍的部分化石推斷,這種生物的體型似乎超越了藍鯨,易碎雙腔龍的身長在60~80米,體重高達220噸,就像是一棟移動的高樓!
蜥腳類恐龍之所以可以長得這樣龐大,是因為當時地球的氣候炎熱,大陸上都是蕨類植物,這些蕨類植物和現在的被子植物不同,沒有粗糙的植物纖維,十分容易消化,蜥腳類恐龍長長的脖子和巨大的體型,讓它們站在原地就可以不停地進食。
蜥腳類恐龍大部分體長都能超越30米,而除了這種恐龍之外,沒有任何陸生動物的體長可以超越20米,由此可見蜥腳類恐龍進化的成功,同時對於這些恐龍來說,在成年後並不能停止發育,它們的一生都在不斷長大,體型增加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或許這也是恐龍體型普遍要超越現代陸生動物的原因。
但是,蕨類植物並沒有一直昌盛下去,在失去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後,這些龐然大物消失在了地球上,只能在深深的地層中默默沉睡,等待人類的發掘。如果磷蝦因為某種原因大面積死亡,藍鯨或許也會遭遇同樣的厄運。
講了這麼多,或許你已經明白了,並不是現在的動物不如古代的動物強大,只是時代變了,如今地球的陸地的生態圈很難支撐體型龐大的生物出現了。當然在海洋中,仍然生活著藍鯨這樣的龐然大物,生物的進化沒有對錯,可以生存下來就是真理。
人類的出現,已經導致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開端,大量的生物因為人類的發展滅絕,無數的森林消失,生物之間的鬥爭永遠都是殘酷的。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不能停下工業化的腳步,或許人類也會和蜥腳類恐龍一樣,天下無敵昌盛一時,直到環境崩潰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地球數十億年的歷史,無數生物繁榮又滅絕,人類不能因為現在的成績驕傲,在地球之外還有更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