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節氣飲食是民俗活動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將它與養生聯絡到了一起,認為它是中醫養生值得去繼承和發展的東西,《中國臨床營養網》特邀陝西中醫藥大學慢病食療養生團隊辛寶教授將在今後每個節氣推出一篇節氣養生的理論和應用文章,希望與大家共同學研交流。
今天是雨水,距離上個節氣立春已經15天了(立春了,陰陽寒熱交節,防風為主加防寒是養生的關鍵)。春節的假期徹底結束了,今天談養生很有意義,百業復工,萬物復甦,無論從人事、健康管理上來講,都是可以為春季乃至一年的養生做規劃的時候了,所以我們也要多談談具體的春季養生方法。
01
先說雨水物候環境對人的影響
好雨知時節,古人寫的很好,在傳統文化的體系裡,雨是春季應有的標誌,《爾雅·釋天》對雨的形態、形象和發生時節進行了描述,很有意思,它說“雨為霄雪。暴雨謂之涷(dong),小雨謂之霢(mài)霂(mù),久雨謂之淫,淫謂之霖,濟謂之霽”,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古人結合春季物候變化對這時候的“雨”與“水”是有界定的,雨水的雨是與其他季節的雨有區別的。《釋名》說“雨,輔也。言輔時生養”,春季的雨水是伴隨冬春交替,與天時變化相隨,調節、輔助萬物生養的自然的恩賜。《管子·形勢解》“雨者,濡物者也”。
所以春季的雨水對於農事活動、對於養生來說絕對是好事,雨水和下一個節氣驚蟄(古代驚蟄是春季第二個節氣)其實都是陰陽交替,初春乍暖還寒,萬物萌而待生的時節,節氣養生要充分考慮自然界的物候變化,所以從雨水開始做好到下個節氣整個一個月的養生和健康管理很重要。雨水節氣養生,還是要結合春季天氣地理自然界的變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物候,調節自身生活方式。必須要結合寒熱溫燥下雨等氣候變化,隨時調節衣食住行,行立坐臥,“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才是真正對節氣養生裡中醫養生的大原則。而現在好多養生推送裡面簡單片面的解讀雨水,認為這個時候可能因為下雨而導致外感溼氣入裡,養生要祛溼等等的說法基本都是望文生義,曲解節氣和中醫了。
02
雨水節氣對於養生有什麼意義
雨水節氣的養生還是要看上篇的推送,結合春季也就是進行養生特別是運動修養生息的最佳時機這個觀點。從外來講寒熱交替導致氣溫變化反覆,一些慢性疾病要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意識,要注意保暖、避免過勞、注意休息等,雨水與單純的立春講春季養生趨勢不同,雨水開始要人們真正進入春季養生的狀態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個時候開始整個春季能調養到位,陰陽和調,氣血充沛,全年就會很少罹患各類內科疾病,對傳染病比如疫情的抵抗力也會增強。所以雨水與驚蟄節氣絕對是一個養生重要的節點。
這個時候從外要防風寒,不要過早地減少衣物,要以保暖防止風寒侵襲為原則,(不過寒熱氣候會在雨水後逐漸穩定,到真的暖和了也就沒有必要透過“春捂”防止風寒了)。另外,雨水節氣是“當春乃發生”的時節,養生要從內而言,更要培養自身氣血這些物質基礎,讓它們做到生化有源(通俗來就是給身體打好基礎,調養脾胃,缺啥補啥),這樣才會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而且這個時節人們因為節假對生活方式的影響比較大,身體狀態多少會有些小問題,所以更要調整健康生活、培育正確的健康理念、計劃良好保健方式,為一年的健康做準備。
03
雨水養生的古代習俗對現今保健的啟示
一是衣物增減也就是春捂的問題。民諺說“春捂秋凍”,“二月八月亂穿衣”。現在不像古代,人們保暖調節體溫的方式多樣,其實春捂的重點就是可以看天氣預報,不必拘泥,冷空氣到來前一兩天未雨綢繆是完全可以的,但老人幼兒體弱者務必注意寒熱交替下的保暖,防治感冒、消化不良、心肌梗塞、中風、呼吸系統疾病等,“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也就是說衣服仍應適當多穿一些。由於春風比冬風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寬鬆的款式,既擋風,又透氣。但絕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風一吹反易著涼,汗出當風反而不好。一般來說,以身體的耐熱限度,到15℃以上氣溫定了,再春捂就沒什麼意義了。至於捂的部位問題,個人覺得也不要拘泥,可以重點照顧好頭頸與下肢,也就是捂兩頭,衣著宜“下厚上薄”, 《老老恆言》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可參考。如果天氣逐漸轉暖,在減衣的時候應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則,即先減上半身的衣服,再減下半身的衣服。但在減衣的同時同樣要注意,在減上半身衣服的同時,還要做好背部保暖,如可先將棉襖換為棉背心。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云“春末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塞咳嗽。”所以,老年人別忘做好背部保暖。
二是調理脾胃,前面也說了雨水節氣養生就是從內而言全面照顧脾胃功能。首先,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就好像健康生命發育成長的土壤一樣,所以中醫五行學說中脾胃屬“土”,代指的是整個消化系統功能,要把這塊“土”地培育好了,人才能健康長壽,反過來如古代醫家李東垣說“內傷脾胃,百病叢生”,春季調養脾胃一定要從脾胃功能,其他臟腑對脾胃的影響,飲食對消化吸收的意義等著眼點入手,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本草衍義總論》說:“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可以作為脾胃調養的原則參考,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生活方式,食物要多樣,營養要均衡。戒菸限酒,少吃辛辣、生冷粘雜食物,只要可能傷及脾胃的東西包括生活方式(比如外賣外食、暴飲暴食、熬夜夜食等)都要儘量消除,回覆到正常生活方式。
立春天氣轉暖,養生保健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應該注意保護剛剛開始生髮的陽氣,一方面仍然要注意保暖,另外一方面可以吃些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幫助陽氣生髮,就像保護幼苗一樣,既不使它收到寒氣的侵襲,又能幫助它開始適應性的成長,這個時候民間的咬春習俗,建議多吃一些有生髮特徵(比如形態、氣味)的食物,其實也是為了幫助陽氣的生長,如豆芽、韭菜、各種芽菜等。這個時候中醫強調不要吃一些酸收還有過寒的食物,也都是從保護陽氣,主氣生髮的角度考慮。
內容來源:臨床營養網微信公眾號
整理編輯: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
通訊員:孫磊 秦沙沙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