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在我的科普文章後面,常有這樣的評論:老用人類的眼光看外星,井底之蛙怎麼能夠知道天外有天呢?還有的乾脆明說:人類發現的科學理論只能在地球和人類內部使用,不適應外星球,更不適應外星人。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這是個大是大非的認識問題,不弄清這個問題,就不可能對世界有一個正確認識。

其實這種說法自古有之

關於此類問題在遙遠的古代就有名人說過,這個名人就是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這位人類哲學和科學的鼻祖在他的天文學理論中,就區分出“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他把天球以月球距離為界,認為月球距離以內的部分適用一套物理法則,也就是地球法則;而以外部分則適應另一套物理學法則。

其實,亞里士多德忘記了,自己這段話就是一個悖論。他既然“知道”存在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說明他的理論能夠包容月上和月下兩個世界,那麼他憑什麼又說月上世界是另一個規律呢?

古代一個科學祖師爺都有這種認識,民間的吃瓜群眾們就更不用說了,因此有這種說法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到了現代,科學已經帶給了人類無數的好處,現代的幸福生活主要來自於科學的貢獻,衣食住行發微信,包括在我的文章後面點贊或槓精,沒有一件離得了現代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理論的支撐,還這樣不屑地貶損科學,就有豎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之嫌了。

中國科協組織的科學素養調查表明,10年前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只有約3%,這些年上升很快,到現在也就約10%。世界各國也大致在這個上下左右,因此還有90%的民眾沒有基本科學素養,因此在我的科普文後面一片罵聲也就見怪不怪了。

科學為何物

最近看了一個影片,是中科院天體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張雙南的一個報告,很有共鳴感。他說,在英國讀博士時,常有人問他,你問題裡面的科學是什麼?他發現自己讀了這麼多書,卻一直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經過長期思考,他突然領悟並發現,原來自己從小到大讀過的書,所有的科學定律和公式,發現和創立者幾乎都是外國人,中國只有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這就是中國思維與西方的最大不同,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發現並創立了邏輯學、數學和幾何,而中國更多的是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文化辯術。

文化很博大精深,只是一種方法論或價值觀,但不是科學。有哪一項現代先進技術或發明是依靠這些理論做出來的?沒有。因此中國雖有四大發明,但這些只是技術而非科學,後面一直沒有發展出理論,這些技術後來都被人家趕超,現代的炸藥、電磁學、造紙術、印刷術與我們古代四大發明毫無瓜葛。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張雙南終於明白了科學是什麼。他認為,科學由三個方面組成,即科學的目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科學目的就是發現規律,自然科學發現的就是自然規律;科學精神就是質疑、獨立和唯一;科學方法就是世界公認的邏輯推理、演繹計算、實驗和試驗、觀測發現。

這裡面科學精神尤為重要,這個精神就是要相信科學,用科學的觀點看問題,其核心就是質疑、獨立和唯一。質疑就是對任何事物都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獨立就是科學是獨立存在的,與任何地域和人都無關,只要經過驗證正確的結論,任何人研究出來的都一樣;唯一就是科學結論是唯一的,排他性的。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在這裡特別提示,科學區別於技術,技術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發明創造,這個是有國界和保密性的,如導彈、火箭等,核心技術都弄得神秘兮兮;科學是自然規律,是事物深層次的本質,這個是無國界不保密的,任何科學發現都要經得起全世界科學家或者任何一個下里巴人的檢驗,如我們從小到大學的數理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楊振寧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等等。

科學的性質決定科學不但管地球,還統管整個宇宙

現在就說到了問題的核心了,就是科學的範圍問題,也就是所謂“以人類眼光看外星”的問題。根據前面說的科學三個方面的組成,我們就知道了科學沒有地域性,也沒有是誰發現發明的問題,因為科學發現的是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就不是隻管一個區域的問題。比如某省人宣稱發現了某個自然規律,出了省就沒用了,或者出了國就沒用了,這就不叫自然規律,也不叫科學了。那麼出了地球會不會有用呢?只要是真正的自然規律,當然也一樣。

自然規律不是現象,科學的精髓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把地球現象放到宇宙中當然就不適用了,比如地球有海水,你就認為所有星球都有海水;地球有生命,你就認為所有星球有生命,這才是用人類眼光看宇宙的傻貓思維。

但我們知道,水在一個大氣壓條件下,0℃時會相變成固態,高於0℃會相變成液態,100℃時會蒸發為氣態。這就是自然規律,也就是科學。水在什麼壓力和溫度下會變成什麼樣子,在地球實驗室裡可以得到驗證,地球上無法制造出的環境,就需要宇宙觀測發現或者透過理論來科學論證。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人類現在發現宇宙中的物質有八態,即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電子簡併態、中子簡併態,前面的六態都是在地球上存在,或者在地球實驗室已經制造出來了,電子簡併態和中子簡併態只有在宇宙特殊極端高壓條件下才能形成,這就是白矮星物質和中子星物質。

白矮星物質和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無法制造出來,但它們遵循的是泡利不相容原理,正是根據愛因斯坦場論等一系列這樣的物理理論,人們才在宇宙中找到這些特殊天體,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等,這些天體都驗證並符合這些理論預期。

未來還會發現宇宙中有新的物質形態嗎?有可能,但這一切都要以證據說話,或者理論論證說話,不能隨意揣測。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上個世紀的載人登月,科學家們根據掌握的自然規律做出了火箭和飛船,不但能夠在地球上起飛,還能夠在月球上降落,人類穿著航天服能夠在月球上登陸,月球車也能夠在月球上賓士。在這之前,沒有人到過月球,但人類已經知道了那裡是個什麼狀態,才能夠做出在那裡登陸的飛船和保障宇航員們生命的宇航服。

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據,說明真正揭示自然規律的科學理論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未來人類還要在火星登陸,還要飛出太陽系,這些都需要在地球上發現和掌握更多的自然規律,這就是科學。

科學永遠在路上

物理學、化學、數學、天文學等方面的許多發現和規律,都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人類雖然受到各種侷限,很多規律開始發現的並不很準確,但透過不斷觀測研究和修正,就會越來越接近真相。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因此,只有在宇宙中通用的規律才能夠叫做自然規律,才是真正的科學;因此,科學在宇宙中必須具有普適性,才能稱之為科學。從古到今,科學萌芽於古希臘,一路不斷有更先進的理論替代曾經先進後來變得落後的理論,科學是一直在對謬誤的糾正中前行的。

托勒密的地心說就比天圓地方的傳說先進多了,但後來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所推翻;伽利略之後的天文觀測,讓人們看到了越來越廣闊的宇宙,日心說又被取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率先將宇宙天體執行科學化,但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糾正了牛頓經典力學的偏差和謬誤;量子力學的興起,讓人們看到物質深處不一樣的世界,從而又引發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人類就是這樣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對自然規律的不斷髮現中升級自己的文明程度,不斷前行的。

但所有的科學都永遠在路上,沒有止境和終點。科學就是不斷質疑和修正,在不斷修正前人的誤差甚至謬誤的基礎上,不斷前行,並越來越接近宇宙本質的真實。但任何質疑和修正必須採用科學的方法,憑著吃喝拉撒那點邏輯就誇誇其談,隨意否定經過反覆驗證的科學理論,這就是扯淡,是反智反科學。

人類科學理論能管多遠,是隻適用於地球,還是能統管宇宙?

只有科學,才能引領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爬行升級到高速,從地面飛上天空,再飛出地球引力,走向星際。如果沒有一個個自然規律的發現,現代文明社會將不會出現。

發了此文,能終結那種以愚昧為榮的“聰明”槓精嗎?我看未必。你說呢?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分類: 家居
時間: 2021-12-25

相關文章

七年生了六個娃——險些因忙於生活而被埋沒了的藝術大師希克斯

七年生了六個娃——險些因忙於生活而被埋沒了的藝術大師希克斯
喬治·埃爾加·希克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畫家.他最出名的是他的大型風俗畫,風格模仿威廉·鮑威爾·弗里斯,但同時也是一位社會肖像畫家. 希克斯1824年出生於漢普郡的利明頓,是一位富有的地方法官的二兒子 ...

在中國歷史上這兩位玩物喪志的皇帝堪稱是藝術大師
#歷史上有哪些搞笑卻真實存在的事情#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大宋也就開始了盛世之景.自宋太祖之第八代子孫宋徽宗趙佶建國年號為"建中靖國"後,登基之初也頗為勵志,啟用新法,一 ...

地獄之門的背後,藝術大師們會畫些什麼?

地獄之門的背後,藝術大師們會畫些什麼?
透過我,進入悲傷的城市 透過我,進入永恆的痛苦 透過我,進入被拋棄的眾生 正義促動我崇高的造物主 神聖的上帝, 最大的智慧和原初的愛創造了我 在我之前,除了永恆別無他物 我是不朽的 由此進入的人,要放 ...

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劉春

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劉春
大家星座 小檔案 劉春,女,中國色墨畫創始人,研究生學歷,中國實力派書畫家.大型電視政論片<拯救黃河>總策劃.總導演和總製片人.2000年<拯救黃河>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後,在 ...

如何看懂藝術,像風一樣思考
李守白 現代油畫·<摩登午後>2019 好的藝術家模仿皮毛,偉大的藝術家竊取靈魂. -- 畢加索 記得上一篇談藝術的文章有說,所謂藝術,就是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可對於藝術本身,卻並未 ...

藝術視野中的毛澤東

藝術視野中的毛澤東
1956年,毛澤東和藝術家在一起. 對藝術的特殊理解 毛澤東並非藝術收藏家,卻算得上是一位不錯的藝術鑑賞家.他在藝術方面有一種特殊的理解.1956年4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quo ...

藝術中的以小見大

藝術中的以小見大
藝術與現實生活不同,不能把現實生活照抄照搬到藝術之中.藝術中往往是以小見大的.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一片汪洋大海,一沙石可以見證沙漠大山.這種以小見大的規律往往廣泛運用於各門類的藝術之中. 比如一個美人可 ...

對傳統繪畫藝術的擁抱和挑戰——美籍華人藝術家文森特·修斯

對傳統繪畫藝術的擁抱和挑戰——美籍華人藝術家文森特·修斯
文森特·修斯是國際藝術舞臺上的一股激流,滲透並定義了我們的當代文化,他對重新評價和創造新的審美視野的不懈追求是他創作中最重要和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他的作品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搖擺,既擁抱了傳統繪畫,又透過對 ...

《盛世典藏·百年風采》——藝術傳承人物朱海廷

《盛世典藏·百年風采》——藝術傳承人物朱海廷
朱海廷,1935年生,現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亞洲美術家協會榮譽理事.世界藝術學會.荷蘭皇家藝術學院終身高階學術顧問等職.世界文藝家企業家交流中心名譽主席.瑞典皇家畫院外籍終身 ...

腦洞大開的美育繪本,讓孩子學會感受藝術感受美

腦洞大開的美育繪本,讓孩子學會感受藝術感受美
美學大師宗白華在文章<怎樣使我們生活豐富?>裡講到了一個他個人生活的例子. 有天黃昏,他走在街頭,路過一家鐵匠門前,他竟站著看,不忍走了.他看到了什麼呢? 一個可能普通人眼裡再普通不過的場 ...

外桐塢的藝
作者:俞天立 去外桐塢村時,天氣清和,鳥鳴啁啾.吸引我的並非只是美景,是因為這是一個有著深遠歷史文化的家族村落. 元末明初,一個仇姓家族為躲避戰亂,北上流寓.這裡的山巒清風.茂林秀水深深吸引著仇姓族人 ...

再有半個月,北京將迎來最美的季節,12個銀杏寶藏地,附機位攻略

再有半個月,北京將迎來最美的季節,12個銀杏寶藏地,附機位攻略
一入秋,北風吹紅了五角楓,吹黃了黃金葉,一夜之間,北京變成了北平.紅的.綠的.黃的,顏色濃郁得化不開似的.老舍先生說:"北平的秋天沒有一樣不令你滿意的." 北京市民也格外享受這難得 ...

為什麼我們都愛大唐?

為什麼我們都愛大唐?
物道君語: 唐朝人的秋天,是另一個花季. 如果,花不開,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提到唐朝就會默默歡喜,嘴角上揚. 或許是年初時一出<唐宮夜宴>,幾個女孩子穿著紅綠衣服, ...

不管關係有多好,都不要洩露你的三個秘密
<周易>有句話說:"幸運的人話不多,狂躁的人話多." 古訓告訴我們儘量少說話. 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個人隱私,更應該保持沉默,少說話. 做人,不是什麼都可以告訴別人.如果 ...

從秋拍《春雲曉靄》圖到這組資料 搞不懂張大千作品為何屢創新高

從秋拍《春雲曉靄》圖到這組資料 搞不懂張大千作品為何屢創新高
"十一"將至,一年一度的國慶小長假來臨,同時也拉開了藝術黃金週的帷幕.香港地區作為頭部陣地,各大拍賣行早已競相佈局.不少拍賣公司已經提前劇透了秋拍"硬菜".其中 ...

收藏殿堂 | 古陶瓷欣賞(48)宋代瓷器篇

收藏殿堂 | 古陶瓷欣賞(48)宋代瓷器篇
陶瓷是中國古玩領域裡最大的門類,陶瓷的製作需要集團性的分工合作,還需要諸多的材料和加工條件的組合,就像佛教般若智慧告訴我們的需要"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製作者在不同 ...

安徽省安慶市名人

安徽省安慶市名人
曹松(828年-903年)76歲 唐代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慶市潛山市梅城鎮)人.有作品<曹夢徵詩集>. 周本(862年-938年)77歲 舒州宿松縣人.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名將,周瑜 ...

京劇名家關正明葬禮:不設靈堂、不要墓地,周立波下跪痛哭

京劇名家關正明葬禮:不設靈堂、不要墓地,周立波下跪痛哭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的終點,而後事,則是家人送他的最後一程.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家中親人離世,他的身後事不僅包括妥善安葬,還須得親朋好友來為其送最後一程,這才算得上是有始有終. 然而,就有這樣一位老爺 ...

他發明了中秋,發明了愛情,發明了一種叫月亮的思念

他發明了中秋,發明了愛情,發明了一種叫月亮的思念
#月圓話中秋# 小時候,某個中秋節,奶奶看著銀盤狀的月亮,問我要不要聽嫦娥奔月.有故事,當然要聽,更可況是仙女的故事. 我不知道你們的嫦娥為何奔月,反正我聽到的嫦娥奔月理由出奇離譜又萬分真實,故事大概 ...

吳為山:博物館如何“美”起來?“美”如何永流傳?

吳為山:博物館如何“美”起來?“美”如何永流傳?
與天下眾多"大美"相類,博物館之美的最終呈現亦需要無數的日常與精心,觀眾面前每一件藏品恰到好處的完美狀態,背後是修復.儲存.展示等眾多環節的全力保障. 想要了解眾多藝術珍品的&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