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三千多年前的河南安陽,草木暢茂,野生犀牛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這是一種古老而龐大的生靈,地球陸地上僅次於大象的大型食草動物。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自古以來,犀角即被視為珍寶。傳統的‘八寶’就包括犀角。”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施遠介紹,犀角雕刻藝術,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物盡其用的造物思想和因形造境的藝術創造力。由於犀角材料的特殊性,傳世文物存量極其稀少,歷來受到收藏界的重視。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犀角雕雲濤海獸杯,出自明代中晚期。杯身浮雕祥雲海濤。波浪中翻騰各色神獸,杯心雕刻漩渦狀,攝人心魄,氣象萬千。手柄刻為蒼虯,探身杯內,神秘莫測。一如大航海時代到來前,大明王朝領風氣之先,出征海洋的氣魄。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有趣的是,這件犀角雕出現了犀牛本尊,相比真實的犀牛,它更像是一隻傳說中的獨角獸。“那是明代人們想象中的犀牛。唐代以後中國境內的野生犀牛已經絕跡,大家都不知道犀牛長什麼樣。明清時期犀牛角都是進口的,主要是透過南洋的海運渠道。所以它是一個來自於異域的,跨過了萬里波濤之後,來到中國的珍寶。”施遠說。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赤壁懷古圖,曾經出現在歷代文人畫中。蒼松翠柏,江水湍急。蘇軾與黃庭堅、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暢敘幽情。這一次,它被纖毫畢現地雕刻於犀角器之上。整體佈局疏密有致,人物生動傳神,松枝蘆杆的細節表現尤見功力。杯中游龍若隱若現,湧動著一股神秘氣息。

周文樞雕赤壁圖犀角杯,畫意取蘇東坡《前赤壁賦》故事,卻將前後赤壁賦兩者的意境都融合在了這件器物上。杯身一側崖壁上陰刻行楷銘“仿趙松雪筆前赤壁圖 上元周文樞制”。這件晚明犀角器傑作出自十七世紀著名犀工周文樞之手。

這件器物無論風格、刀法與款識,均可視為周文樞山水題材作品的典型。“雕刻工匠,模仿了畫家的落款方式。”施遠說,明末清初犀角雕刻藝術突破了純粹的工匠的範疇,開始和文人藝術相結合,極大提高了審美品位,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風氣。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這批犀角器,是捐贈者仇氏家族歷時半個世紀從世界各地收集起來的藝術珍品,曾長期被新加坡亞洲藝術館借展,在西方學術專著中也多有著錄。2015年,瑞士華裔收藏家仇大雄以他和家屬的名義,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明清時期犀角器珍品。他提出由上博專家從他50餘件即將拍賣的犀角藏品中任意挑選。最終,這批犀角器中的十件珍品入藏上博。

上海博物館原藏犀角器100餘件,在全世界成規模的中國犀角器收藏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次捐贈使上博犀角器的收藏在數量上增加了將近一成。流散海外的文物珍品最終順利回國,來到上博,成就一段佳話。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心有靈犀一點通”。曾棲息於華夏大地的犀牛,如今只能以文物、詩詞等方式留於歷史星河中。古人以巧奪天工的犀角雕刻藝術,讓它以另一種形態輾轉留存於世。這些典藏在博物館的天工絕品,也是對這一生息繁衍在地球上的古老生靈的紀念。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代犀角杯


來源:看看新聞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7-07

相關文章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藝見·上博”尋跡文明|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祥雲瑞氣環繞,游龍蟠曲舞動,它騰於雲霧之中,龍鱗宛然,神韻飄逸.這是一件定窯覆燒,印花工藝的代表作,工藝精絕,同類印花龍紋盤存世量稀少,是定窯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稱得上是陶瓷史上的名品. " ...

“藝見 上博”尋跡文明|清康熙豇豆紅釉印盒

“藝見 上博”尋跡文明|清康熙豇豆紅釉印盒
這是陶瓷圈一對"孿生姊妹"的故事. 康熙年間,景德鎮的工匠重新燒製出了一種明代晚期失傳的銅紅釉.那是一種極美的淺紅色,嬌豔似孩童臉頰.又如三月桃花,稱為"娃娃臉" ...

“藝見 上博”尋跡文明|明紫檀插肩榫大畫案

“藝見 上博”尋跡文明|明紫檀插肩榫大畫案
這是一件明代紫檀插肩榫大畫案.用材重碩,沉穩敦實.線腳優美簡練,足端稍作雕飾,牙腿邊緣,燈草線簡約靈動,一派渾然天成. "明式傢俱技術的核心就是榫卯."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研究館員 ...

影片|“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紫檀插肩榫大畫案

影片|“藝見?上博”尋跡文明|明紫檀插肩榫大畫案
這是一件明代紫檀插肩榫大畫案.用材重碩,沉穩敦實.線腳優美簡練,足端稍作雕飾,牙腿邊緣,燈草線簡約靈動,一派渾然天成. "明式傢俱技術的核心就是榫卯."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研究館員 ...

上博受贈文物記(上):鄭振鐸的漢磚與王一平的古硯

上博受贈文物記(上):鄭振鐸的漢磚與王一平的古硯
小犀 整理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每件展品背後都有著或廣為傳頌.或不為人知的捐贈故事.捐贈者中既有以胡惠春.潘達於.譚敬.沈同樾.顧麗江.樂篤周. ...

上博受贈文物記(下):過雲樓的元畫與胡惠春的鈞窯
小犀 整理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9月27日-12月26日)這些天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每件展品背後都有著或廣為傳頌.或不為人知的捐贈故事.捐贈者中既有以胡惠春.潘達 ...

看海納百川自元代肇始 上博“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再度延期

看海納百川自元代肇始 上博“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再度延期
展覽海報 上海博物館年度大展"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自6月開幕以來,以其策劃的學術性與對上海千年書畫的深度發掘極受觀眾喜愛,原計劃9月結束的展覽經過第一次延期之後,再次延 ...

宋風雅韻丨北大歷史學系教授鄧小南:宋朝,中國歷史上的一座文明高峰

宋風雅韻丨北大歷史學系教授鄧小南:宋朝,中國歷史上的一座文明高峰
浙江新聞客戶端鄧小南 [編者按]宋韻文化,千年流芳.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在打造以宋韻文化為代表的浙江金名片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們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相關從業者從思想.制度.經濟.社會.百姓生活.文學藝 ...

上博賞玉器:炫巧爭豔的元明清玉器下篇

上博賞玉器:炫巧爭豔的元明清玉器下篇
第六部分 炫巧爭豔的元明清玉器 下篇 (公元1271年-1911年) 在商品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玉器社會化程度和琢制業規模不斷加深和擴大.皇家貴族用玉範圍甚廣,日用.佩飾.陳設.文玩等各種玉器的品種和 ...

藝見紫金|探訪“藝動青春”曲藝專場背後,師徒之間如同經歷一場“戀愛長跑”
2021紫金文化藝術節期間,"藝動青春"江蘇優秀青年曲藝人才專場演出10日晚在江南劇院上演.本次紫金文化藝術節"藝動青春"板塊曲藝專場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 ...

尋跡紅色平山⑪丨我黨我軍第一個畫報刊物《晉察冀畫報》在碾盤溝創刊

尋跡紅色平山⑪丨我黨我軍第一個畫報刊物《晉察冀畫報》在碾盤溝創刊
來源: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袁立朋 劉延麗 通訊員 齊彥文 李君放 1942年7月7日,<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在平山縣的一個小山村--碾盤溝誕生.<晉察冀畫報>(即<解放軍畫 ...

百城百藝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九鬥碗——“主人請我吃餉午,九碗擺的勝姑蘇”

百城百藝 舌尖上的非遺 | 四川九鬥碗——“主人請我吃餉午,九碗擺的勝姑蘇”
九鬥碗,也被人們習慣稱作壩壩宴.流水席.九大碗.九個碗等,是四川地區傳統特色菜餚之一,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分別為: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 ...

藝見紫金|《搖曳的鞦韆》:於平凡人生超越平凡

藝見紫金|《搖曳的鞦韆》:於平凡人生超越平凡
作為首演劇目,<搖曳的鞦韆>於9月15日拉開了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劇目的大幕,在我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成長歲月中,偉人輩出,我們所能想到的偉人都是高大偉岸的舞臺形象,而這部劇卻彰顯了平凡人 ...

百城百藝 舌尖上的非遺|“佛跳牆”用哪些食材製成?

百城百藝 舌尖上的非遺|“佛跳牆”用哪些食材製成?
民以食為天,吃文化源遠流長,這些歷經歲月打磨沉澱下來的美味,帶著家鄉的文化和情感寄託,成就了今日的"非遺"美食. 圖片來自新華網 "佛跳牆"原名"福壽 ...

尋跡紅色平山⑦丨戰火中不倒的旗幟:《晉察冀日報》報社在平山滾龍溝的歲月

尋跡紅色平山⑦丨戰火中不倒的旗幟:《晉察冀日報》報社在平山滾龍溝的歲月
來源: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袁立朋 劉延麗 通訊員 齊彥文 在平山縣南滾龍溝村,當地群眾至今都在傳頌著當年<晉察冀日報>報社人員在滾龍溝一帶創造的"八匹騾子辦報紙"&qu ...

上博講座預約丨高山景行特展、展望五個新城講座
從私人收藏到公眾記憶: 收藏家與博物館 主講人:陳克倫 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北門外西側下沉式廣場進入) 講座簡介: 上海博物館日前開幕的"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 ...

尋跡紅色平山⑩丨抗敵劇社在李家岸村吹響戰鬥的號角

尋跡紅色平山⑩丨抗敵劇社在李家岸村吹響戰鬥的號角
來源: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袁立朋 劉延麗 通訊員 齊彥文 李家岸村位於平山縣蛟潭莊鎮東南部的卸甲河東岸,距縣城86公里.1938年10月9日至1939年3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和歷史上著名的抗敵劇社就駐 ...

真兄弟,事兒上見

真兄弟,事兒上見
作者 趙長濤 社會上,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啥也不說了,事上見. 可以理解為:把吹牛皮.耍嘴皮子.說漂亮話的本事,全部用在實實在在辦事上. 一句事上見,很江湖很仗義很決絕,詮釋了為人處事的能力素質,道出 ...

古代高士圖及其衍變——故宮“林下風雅”展之深度解讀(上)

古代高士圖及其衍變——故宮“林下風雅”展之深度解讀(上)
楊丹霞 "林下風雅--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第二期)"正在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此次展覽主要呈現的是中國古代的高士圖,分"避世高逸""晏居幽興&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