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于都,永遠的長征源頭



細雨如絲、青山如黛,于都河水靜靜流淌。

一陣嗩吶聲突然響起,一聲聲清脆悠揚的歌聲隨之傳來:“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裡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

于都河畔的長征第一渡口,嗩吶嗚咽,歌聲如泣如訴。飄飛的細雨中,當地志願者忘情地表演著,遊人們肅立聆聽觀看。淚水,在許多人的眼眶裡打轉。

這旋律,把我們的思緒拉回那個生離死別的悲壯現場——

1934年10月,8.6萬中央紅軍主力,舉著熊熊燃燒的火把從於都的8個渡口渡過於都河,揮淚向送行的蘇區父老鄉親告別。誰承想,絕大多數人此去便是永別。一起渡河的數萬于都子弟,活到新中國成立的僅277人。

因為長征,于都從此有了新的註腳:在作家魏巍的筆下,它是“地球上的紅飄帶”起點;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的敘事裡,它是“前所未聞的故事”開篇;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眼中,它是“驚心動魄的史詩”卷首……

而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內心,它是永遠的長征源頭。

在於都縣銀坑鎮窯前村,一個令人傷懷的故事讓記者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紅軍烈屬鍾招子生養了10個兒子,其中8人參加紅軍。長征出發時,鍾招子對兒子們說:“一定要打勝仗,娘等你們回來。”兒子們走後,鍾招子每天晚上都會在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

時間一天天、一年年過去,鍾招子青絲變成了白髮,眼睛也哭瞎了,但依然每天晚上點亮馬燈:“這樣,兒子們回家時就能看清路了。”直到去世,鍾招子也沒能等到一個兒子回來。

“與鍾招子的8個兒子一樣,許多紅軍將士在於都出發時,以為一轉身就能回到熟悉的紅土地。”于都革命烈士紀念館的講解員向記者介紹說,“長征途中,紅軍數次陷入敵人重圍,多次改變原定行進計劃,越走離於都越遠,越走犧牲越大。”

這讓記者想起多年前本報組織重走長征路時遇到的老紅軍劉家珠,他說:“紅軍戰士心裡想著建立新中國,鬥志堅,骨頭硬,餓不死,打不垮。”老人樸實而又鏗鏘的話語中,蘊含著紅軍將士們最樸素的革命信念。

記者採訪途中偶遇一個特殊的旅遊團隊,幾位企業家千里迢迢趕到于都,準備從第一渡口出發,重走長征路。有人坦言:商場如戰場,每當生意遇挫想不開時,就會想到紅軍長征。當年,前路茫茫、不知歸期,一路上艱難困苦、槍林彈雨、血灑征途,是什麼支撐紅軍前赴後繼走下去,直至看到勝利的曙光?

今年4月25日,習主席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參觀時的一番感慨,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成功的奧秘”——

“革命理想高於天。正是因為紅軍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軍隊,才能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絕境重生,迸發出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

靠著這種“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念,紅軍將士將一場因反“圍剿”失敗引發的大撤退,變為一個開創革命新局面的起點;將一段險象環生、歷經苦難的艱辛歷程,變成一條偉大民族的奮起之旅、新生之路。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形勢圖展陳前,有小學生朗誦毛澤東同志的詞《清平樂·會昌》,令記者突然想起長征出發前的那個雨夜。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越縮越小的根據地“四面透風”,很難繼續生存。紅軍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反“圍剿”戰後作戰方案,兩種意見爭執不下:一種是待在原地分散打游擊,另一種是果斷實行戰略大轉移。

根據地沒了,大部隊留下打游擊極易被堵死,但有之前打下的群眾基礎,有望東山再起;長征轉移,可以儲存實力,但轉移到哪裡,怎麼轉移,前路未卜。兩種意見各有利弊,如何抉擇?

不少人支援第一種觀點,其中就包括毛澤東。1958年,他在為《清平樂·會昌》這首詞作批註時寫道:“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

當時,毛澤東給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寫了一封信,要求帶一軍團和九軍團的部分官兵留在蘇區打游擊。看完信,博古找周恩來商量,周恩來堅決不同意。第二天一早,周恩來冒著小雨找到毛澤東,兩人一直談到深夜。

在金一南所著《為什麼是中國》一書中,詳細記錄了這個細節。雖然那個夜晚談了什麼,我們已無從知曉,但毛澤東同志服從組織決定,同意隨隊長征。誰也沒想到,這一晚、這一次談話、這一個決定,改變了中央紅軍的命運。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份份詳實的史料,幫助記者從這裡翻開長征這部百科全書。我們赫然發現: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正是紅軍在長征中渡過重重險關的“精神密碼”——

湘江之戰,幾萬名紅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江水,軍團長、政委、參謀長都親自上一線衝鋒,部隊即使拼光了也要保衛黨中央渡江;遵義戰役後,紅三軍團大部分部隊打到缺兵少將,但沒有哪支部隊有出於一己之私而儲存實力的念頭……

記者注意到,一位隨團旅遊的臺灣老人在參觀時連聲對導遊說,共產黨的軍隊“勝則全力以赴,敗則拼死相救”,難怪國民黨的軍隊會一敗塗地!

“30萬于都人民保守一個‘天大的秘密’”,這個故事記者並不是第一次聽說。置身這方紅色故土,在《十送紅軍》的歌聲中,聽於都人用鄉音俚語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故事卻是第一次,感觸格外不同。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在江西于都集結,8萬多人的大軍白天休息、晚上渡河,可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敵人卻毫無察覺。于都30萬老百姓假如有誰走漏了訊息,後果將不堪設想!

人民是誰?在於都,親身觸控一段段鮮活的歷史,這個平時經常出現在記者的筆下、卻很難將其具象的問題突然豁然開朗——

人民就是把8個兒子送去當紅軍,最後全部犧牲的老人鍾招子;人民就是把家裡的門板、床板,甚至棺材板拆下來,給紅軍過河當橋板的蘇區群眾;人民就是為紅軍長征日夜趕製20萬雙草鞋的萬千普通大眾……

習主席到于都考察時,曾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幅“草鞋地圖”前長久駐足,深情凝望。

那是用80雙草鞋拼成的中國地圖。中國共產黨是窮人的黨,人民軍隊曾是一支打赤腳的部隊。8萬多紅軍戰士在於都河畔集結出發,走上了萬里長征。為了不讓紅軍赤足征戰,蘇區百姓家家戶戶打草鞋送給戰士們。

習主席鄭重地叮囑大家:“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領袖一席話,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寫照。

于都縣澄江村,火箭軍機關精準扶貧物件村。得知我們一行都是軍人,一位老人顫顫巍巍地拉著我們的手說:“共產黨好!解放軍好啊!”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產業單一,澄江村部分村民長期生活貧困,在火箭軍機關的幫助下,公路進村,產業落地,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實現了共同富裕。

“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從於都河畔極目遠眺,曾經烈士鮮血染紅的紅土地上一派生機盎然,看著正奔忙在經濟建設“新戰場”上的于都人,記者不由自主地吟誦起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版式設計:方漢、梁晨

來源:解放軍報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07-29

相關文章

披露:隨中央紅軍長征的30名女紅軍最終結局

披露:隨中央紅軍長征的30名女紅軍最終結局
在於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裡,陳列著一份72年前參加長征的女戰士名單. 至此人們才知道參加長征的紅軍隊伍裡,不僅有無數英勇堅強的男戰士,還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紅軍. 從瑞金到延安兩萬五千公里,相當於從 ...

中國最值得去的縣,有處歷史紀念館旅遊必打卡,你知道是哪裡嗎?

中國最值得去的縣,有處歷史紀念館旅遊必打卡,你知道是哪裡嗎?
旅行途中用相機燒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歡迎來自各地的朋友在評論區留下你身邊有特色的美麗風景,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段旅行, 在 ...

毛澤東的英明令人震驚: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的4件事情就是鐵證

毛澤東的英明令人震驚: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的4件事情就是鐵證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10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其中,直接用於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是33個師又3個旅,達50萬人.由於博古臨時中央對毛澤東進行持續的嚴厲打壓 ...

1955年授勳時,傅連暲一生從未打過仗,為何毛主席篤定授開國中將

1955年授勳時,傅連暲一生從未打過仗,為何毛主席篤定授開國中將
前言 1934年,秋. 中央紅色醫院院長傅連暲(zhāng),突然接到一個緊急電話,是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打來的.他說,毛主席在於都病了,非常嚴重,需要他趕過去看一看. 傅連暲一聽主席病重,心裡咯 ...

他為上海多所高校題寫校名,關於他的書畫展今在華東師大開幕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鄒佳雯 記者 高文 解放初,有人看到很多舒同題字,問郭沫若舒同寫的是什麼體?郭老說:他寫的是舒體. 時間來到1989年,上海字模廠的一位廠長在觀看舒同書法後,特別邀請舒同寫字做成字模 ...

銘記歷史,永遠革命

銘記歷史,永遠革命
10月1日吃過早飯後,與兄弟老三驅車前往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接受紅色教育. 紀念館在紅色土地大餘縣黃龍鎮丫山腳下,離縣城約六公里.一路上調集曾經學習過的歷史,回憶起九十多年前的南方鋒火 ...

胡世宗與他的三本“長征”書
著名軍旅作家.詩人胡世宗. 作者:韓 光 在5月到7月這三個月的時間裡,著名軍旅作家.詩人胡世宗每月出版了一本書,按出版時間的順序分別是<人生與詩>(上下冊)<爸爸講給孩子的紅軍故事 ...

披露:為什麼紅軍長征紀念碑建在四川?

披露:為什麼紅軍長征紀念碑建在四川?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縣,有一座山名為元寶山,從山腳出發,一步一步地登上象徵紅軍長征期間所歷經的609次戰役的609級臺階,到達山頂,就能看見紅軍長征紀念總碑. 紀念碑總體可分為三個部分:碑 ...

改革開放後有人猜疑毛主席像會被取下天安門?鄧小平:永遠要保留

改革開放後有人猜疑毛主席像會被取下天安門?鄧小平:永遠要保留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順利召開,也正是在這一時刻,黨中央確定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便是後來我們熟知的改革開放. 而如今的中國,距離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十二個年頭,在 ...

長征路上的七根火柴

長征路上的七根火柴
現代作家王願堅作品<七根火柴>中,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用生命為部隊儲存七根火柴的故事感動了幾代人,讓人每每想起,就不禁感嘆長征的艱苦卓絕. 這位戰士的原型名叫鄭金煜,江西石城人,為紅一軍 ...

一場決定中央紅軍長征方向的秘密談判

一場決定中央紅軍長征方向的秘密談判
導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空前絕後的戰略大轉移,史稱長征.在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下,紅軍途經12個省,跨越二萬五千裡,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甘北.鮮為人知的是,長征前夕,周恩來.朱德 ...

1934年,一乞丐來到瑞金點名求見周恩來,幾天後紅軍長征拉開序幕

1934年,一乞丐來到瑞金點名求見周恩來,幾天後紅軍長征拉開序幕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正在路上行走的一名紅軍戰士,突然被一名渾身散發著異味的乞丐攔住.面對這樣的情況,紅軍戰士感到十分疑惑,但他還是禮貌地詢問乞丐,是否需要幫助.就在這時,這個乞丐口齒不清地反覆唸 ...

黃河的發源地到底在哪裡?不是峽谷、瀑布,三個源頭都在青海腹地

黃河的發源地到底在哪裡?不是峽谷、瀑布,三個源頭都在青海腹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開始,中華民族便經歷各個時期,各個朝代,而在歷史中第一次將中國劃分為區域的時期便稱為兩河流域,是由長江和黃河進行劃分. 自古以來,我國便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方山水 ...

紅色印記 | 紅軍長征跨越的那些大江河

紅色印記 | 紅軍長征跨越的那些大江河
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 和第二十五軍 進行了偉大的長征 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 環境之險惡.戰鬥之慘烈 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

14歲小紅軍捨身救幼童,會寧一家人世代替他“繼續長征”

14歲小紅軍捨身救幼童,會寧一家人世代替他“繼續長征”
會寧會師紀念館內無名小紅軍油畫. "繼徵""續徵""長征"是會寧縣魏氏三兄弟的名字,他們名字合起來就是"繼續長征".長征 ...

長征中,警衛員為救毛澤東而犧牲,主席為他蓋被,將辣椒粉灑墓上

長征中,警衛員為救毛澤東而犧牲,主席為他蓋被,將辣椒粉灑墓上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轉移,開始了兩萬五千裡的長征. 1935年,當毛主席一行人來到西康省滎經縣三合鄉茶合崗時,突遭敵軍轟炸.危機時刻,警衛班長鬍長保 ...

雲遊丨紅軍長征過雲南,帶你重走長征路

雲遊丨紅軍長征過雲南,帶你重走長征路
來源:雲南日報 中央紅軍長征,曾兩次轉戰雲南.在雲南境內先後活動28天,途經16個縣,期間橫貫7個地區,行程4700餘里.沿途留下的標語.宣傳讀物,用過的武器和用品.戰鬥過的遺址及紅軍烈士墓等紅色印跡 ...

星爺與捷途紅色自駕之旅第5程:于都到興安

星爺與捷途紅色自駕之旅第5程:于都到興安
長征初期,恐怕是最為艱苦的時刻.因為,萬事開頭難.從定居下一子變成居無定所,而且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心理承受能力差點兒的,很可能驟然崩潰.而且,對於紅軍來說,不光是旅途的艱辛,更要命的是還有4道封鎖線, ...

長征中有多少女紅軍?紅25軍最少,紅四方面軍最多,處境也最艱辛

長征中有多少女紅軍?紅25軍最少,紅四方面軍最多,處境也最艱辛
作者:象牙山男孩 土地革命戰爭的後期(1934-1936),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離開了原來的革命根據地,實行了戰略大轉移.在這些遠征的部隊中,有一批堅強的女戰士,活躍在各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