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抓住特色亮點促農業轉型丨三農瞭望

眼下,全國夏收已近尾聲,大規模麥收基本結束。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地處華北的北京、天津、山西既有麥田,又有稻田。因為北京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稻、太原的晉祠大米口碑不錯,近年來市場供不應求、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特色農業的重要意義。

提到大米,人們會想到粳米的代表東北大米,也會想到秈米的代表南方大米。然而,能夠從這兩者中突圍的京西稻、小站稻及晉祠大米,若無過人之處,恐怕很難佔牢一席之地。分析起來,京西稻、小站稻和晉祠大米,不僅在於地理環境帶來的品質保障,還得益於其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消費者既有嚐鮮的意願,也有懷舊的情懷。近年來,這些地方又以稻田為基地,拓展農業的休閒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播等多種功能,積極推動品牌建設,給予地理標誌保護,從品種選育、綠色栽培到收儲加工實現了品種振興和品牌重塑,成效顯著。

搞旅遊講究特色化、差異化,農業亦然。當前,我國農業正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依靠質量和效益的現代農業轉型。可以說,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表現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且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農業的同質化程度高,品種佈局缺乏差異化、生產模式缺乏差異化、品牌打造缺乏差異化,導致時不時出現滯銷賣難。

對比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要,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要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多樣、質量優良,就要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轉變,由“賣大路貨”向“賣特色產品”轉變,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生產兩端、農業內外、城鄉兩頭,成為農業差異化發展的新方向。

生產兩端調結構。多的減下去,少的提上來,這是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卻切中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義。要增加綠色、有機等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適當調減滯銷品種生產,減少一般、過剩農產品供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農業的支援與保護,調什麼、如何調則應由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情況自主決定,避免“一窩蜂”。

農業內外謀效益。歷經漫長歲月的農業,正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當下,既要聚焦農業發展農業,又要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要立足地方特色,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透過“一縱一橫”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找回農業的價值所在、效益所在。“一縱”,就是縱向拓展新產業,貫通產加銷,將生產向加工、流通、品牌、銷售拓展,創造新供給。“一橫”,就是橫向拓展新功能,融合農文旅,將農業向休閒、旅遊、文化、教育拓展,催生新業態。由此來看,都市農業也好,功能農業也罷,都是統籌農業內外的產物。

城鄉兩頭樹品牌。有的農產品之所以能火,是由於產地因素而風味獨特,而隨著規模擴大、銷路開啟,因品牌打造不足、保護不力,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發生。目前,我國正探索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框架的農業品牌發展路徑。品牌是品質的背書,地理標誌農產品正是連線上述三大品牌體系的關鍵。各地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和農業品牌保護,主要從兩個“三品”上做文章:在產品結構上,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在生產方式上,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

總之,如果說資源是農業的第一生命,那麼特色則是農業的第二生命。在我們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們一定要錨定農業差異化發展新方向,緊緊抓住“特色”二字夯實基礎,力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

來源:經濟日報

分類: 農業
時間: 2021-07-04

相關文章

央地力推特色產業發展、農業全產業鏈培育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近期連續出臺政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並大力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目前,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和鏈主企業也在不斷壯大,對於加快全面鄉村振興.實 ...

2021-08(上)電商培育農業品牌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阿里電商平臺為例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中心聯合阿里研究院,對首批入選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的300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電商平臺的發展現狀.典型做法及存在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結合電 ...

農業農村部:中央安排超1000億補助資金,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業農村部:中央安排超1000億補助資金,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業補貼是"三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央財政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三補合一"改革,將原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調 ...

聚焦農業創新 助力鄉村振興 減少養殖碳排 引領綠色發展

聚焦農業創新 助力鄉村振興 減少養殖碳排 引領綠色發展
高質量低碳綠色環保養殖技術 生隆科技養殖有限公司位於福建省周寧縣瑪坑鄉紫竹村.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後田村,是一家以農業技術研發.生物技術研發.技術成果應用.高質量農業產業發展為主的科創產業融合公司.主要 ...

用好地理標誌 做強農業品牌
一段時間以來,茶葉博覽會.農產品交易會.農業產銷對接會等各類農業展會頻頻亮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吸引著消費者的目光.其中,地理標誌農產品成為購買的熱門. 我國地理標誌涉及的產品種類豐富,是一類與 ...

朱虹:十論江西文化(二)

朱虹:十論江西文化(二)
1.文化江西的歷史脈絡 2.傳播江西聲音的方式與技巧 3.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4.茶文化與"一帶一路" 5.江西文化"五個十" 6.讓書香飄滿贛鄱大地 7. ...

鄉村振興呼喚更多“新農人”
當前,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三農"格局正在發生積極變革.在這一背景下,"新農人"群體開始大量湧現,他們成為引領新農民.發展新農村.托起新農業的生力軍,徹 ...

趙猛:整縣光伏助推“雙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趙猛:整縣光伏助推“雙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今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開展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就是其中重要一項舉措.這對推動我國實現"雙碳"和"鄉村振興&qu ...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作者:盤和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促使農村金融改革創新.一方面傳統的金融機構向數字化轉型升級,金融產品.金 ...

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振興鄉村
來源:經濟日報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建立健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帶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 ...

科技創新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地
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全面支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近日,2021年農業農村部重大引領性技術正式釋出.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分別是:稻麥綠色豐產& ...

2000年,一農民直言不諱向總理傾訴煩惱,朱鎔基:我比你還急呀

2000年,一農民直言不諱向總理傾訴煩惱,朱鎔基:我比你還急呀
千禧年,中國迅猛發展,祖國大地上百花齊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可就在這樣較好的發展趨勢下,時任總理朱鎔基卻遇到了一個"愉快的煩惱". 多年以來,人民吃不飽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 ...

「探遊報告」組隊殺蟲《異形:火力小隊》評測報告-適用1.0版

「探遊報告」組隊殺蟲《異形:火力小隊》評測報告-適用1.0版
◆經過數日奮戰,死了無數次,差點砸鍵盤,總算把<異形:火力小隊>通關了,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最大感觸是"哪來的這麼多異形",不光要盯著地面,頭頂的也要注意,這還不算,後期 ...

「探遊內外」名副其實之作《武林閒俠》評測報告-適用1.01版

「探遊內外」名副其實之作《武林閒俠》評測報告-適用1.01版
◆名字的起得好不好,確實能在一起定程度上引起注意,甚至產生好奇,比如本篇的主角<武林閒俠>,就是被這個名字吸引的,起初,"武林"二字並沒有太感冒,畢竟仙俠類手遊一搜一堆 ...

從人骨中提取的古代DNA或改寫日本早期的歷史:現代人口有三方遺傳起源

從人骨中提取的古代DNA或改寫日本早期的歷史:現代人口有三方遺傳起源
據外媒報道,從人類骨骼中提取的古代DNA改寫了日本早期的歷史,它強調了現代日本人口有一個三方遺傳起源,這一發現完善了以前接受的雙基因組祖先的觀點.12個新測序的日本古代基因組顯示,現代人口確實顯示了早 ...

北斗“導航”美好生活 全球總使用者數超20億
空天地海精準時空服務 全球總使用者數超20億 北斗"導航"美好生活 北斗定位項圈監測羊群位置,手機上設定電子圍欄,足不出戶也能放牧:紅綠燈提前獲知即將到站的公交車,根據實際情況智慧 ...

江蘇省實施《中小學食堂管理服務規範》
今年5月,省市場監管局釋出省地方標準<中小學食堂管理服務規範>(以下簡稱<規範>),6月14日正式實施.<規範>由省教育廳組織研製,適用於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初 ...

只有 6 層的小公寓,卻是一層一戶的大平層

只有 6 層的小公寓,卻是一層一戶的大平層
前言 PREAMBLE 最近幾年流行主打精緻戶型的平層公寓,有別於以往大體塊.大地塊的樓體體量,「小而美」的低密佈局也有不俗的品質感. 今天要介紹的專案是一幢僅有6層高的公寓樓,每一層都是一套大平層, ...

陳舊與潮流的碰撞,資源枯竭型城市20年“變形計”
來源:新京報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20年"變形計" 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是所有曾經"家裡有礦"的城市難以繞開的"資源詛咒"宿命. 隨著金融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