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以來,因戰爭被劫掠以及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和不道德的方式,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有300批次、15萬餘件文物回國。國寶的流失與迴歸也折射出國家的治亂興衰。

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拍賣場上很多中國文物被中國人拍下帶回國內,國內的博物館購置文物的款項也逐年增加,促使中國文物大量回流中國。迄今為止,我國目前主要透過依法追索、民間捐贈、商業回購、跨國訴訟、直接談判等手段追回文物。

下面我們精心遴選了100件具有代表性的迴流文物(三)進行展示。

51.隋天龍山石雕佛首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佛首長33.7釐米,寬30.4釐米,高44.5釐米,重55.5公斤。科技檢測的測試分析結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構成,符合天龍山岩體特徵,內部一致性較好,無顯著裂隙發育。頂部和耳部發現彩繪痕跡,推斷佛像原始狀態應有彩繪。鼻翼及鼻樑部位存有有機材料,推斷有修復經歷,與鼻翼修整情況相契合。該佛首源自天龍山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應為1924年前後被盜。第8窟為天龍山石窟唯一有明確開鑿紀年(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且規模最大的石窟。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擬於東京拍賣,10月15日國家文物局致函拍賣行要求終止拍賣。11月17日,拍賣行董事長張榮(旅日華僑,浙江杭州人)將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移交使館保管,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此佛首肉髻低平,臉龐圓潤,露出笑容,雕刻技術嫻熟、表現手法細膩、時代特徵鮮明,具備北朝晚期至隋初的顯著特徵,是研究天龍山石窟乃至我國古代石窟藝術的珍貴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52.唐閻立本《孔子弟子像》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圖縱32.3釐米,橫870釐米,絹本設色,採取平列式構圖,繪孔子弟子立像五十九人,不用背景,人物形象各異,鬚眉生動。作品無名款,雖頗有爭議,然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與閻立本的畫風如出一轍。清宮舊藏,後流出宮外,於上世紀初被日本軍火商買走,並被列為日本國寶。2002年中貿聖佳春拍上,首都博物館以800萬元購入。此圖用墨筆勾勒線條輪廓,筆力圓勁雄渾,其鐵線描功力可見一斑,所繪人物神貌氣韻生動,形象逼真傳神,是閻立本最大最長最佳的一幅鉅作,是畫家傳世的六件作品之一,國寶級文物。

閻立本(601—673年),雍州萬年(今西安市臨潼區)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兄長閻立德擅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聞名於世。

53.唐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卷縱30釐米,橫292釐米,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深褐色絹面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優美的造型,生動的體態,將天王、神將那種“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冉冉欲動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全幅作品沒有著任何顏色,卻有著強烈渲染效果。畫面沒有任何款識,但徐悲鴻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幅出於唐代名家之手的藝術絕品。此畫創作年代有一定尚有爭議,現代畫家徐悲鴻、盛成以及張大千等人為代表的畫家認為該畫作創作於唐代,黃苗子、楊仁愷、徐邦達等人為代表的“宋派”則認為該畫作創作於宋代。1937年徐悲鴻於香港購得,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此卷場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神情之華妙,構圖之宏偉壯麗,線條之圓潤勁健,代表了中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是我國美術史上極其罕見的經典傳世之作,為一代畫聖吳道子現世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國寶級文物。

吳道子(約680—759年),玄宗賜名道玄,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第一大畫家,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他擅長壁畫,曾於大同殿作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成。在長安和洛陽的寺院裡畫有300多幅壁畫。所畫人物筆勢圓轉,衣帶飄舉,世稱“吳帶當風”。他的畫尤其注重線條變化,立體感強,風格奔放,開後世寫意畫先聲,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後人尊為“畫聖"。

54.唐鄧峪石塔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鄧峪石塔通高320釐米,塔身高177釐米,為砂岩質,通體浮雕加彩繪,圓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簷(帶平座)、塔剎四部分套合而成,略呈方柱體,四面各雕一主尊佛像,四個邊稜雕串珠形柱,上、中、下部各雕束蓮裝飾。據塔身刻銘記載,雕鑿於唐開元八年(720年)。鄧峪石塔原位於山西省榆社縣鄧峪村,1996和1998年塔剎和塔身先後被盜。塔剎至今迷失無蹤,塔身輾轉流入臺灣,後由私人藏家捐贈給中臺禪寺。中臺禪寺開山方丈釋惟覺長老得悉石塔來自山西后,於2017年4月進行了捐贈返還,現藏於山西博物院。此石塔造型莊嚴古樸,佈局疏密得當,高浮雕造像豐腴健美、優雅自然,氣度非凡,在我國現存唐代石雕四面造像塔中較少,是盛唐佛教石刻藝術傑作,對研究唐代佛教藝術與雕刻藝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55.唐武惠妃石槨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石槨約2.3米、寬約2.6米,長約4米,總重量達27噸,為立體減底浮雕做法,為宮殿形狀石槨,結構由5塊槨頂、10塊廊柱、10塊槨板、6塊基座,共31塊雕刻有精美圖案的石頭組成,高其內外均雕刻有侍女、花卉、鳥獸等。此石槨主人為貞順皇后武氏(699年-737年),又稱武惠妃,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父恆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楊氏。武惠妃遺傳了姑祖母武則天的聰慧、陰狠,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唐玄宗追贈其為貞順皇后,葬於敬陵。2005年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龐留村貞順皇后敬陵被盜出土,後流失至美國,2010年歸還中國,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此石槨造型精美,彩繪歷經千年仍十分鮮豔,是目前全國已發掘的20多座唐代墓葬中體量最大、反映內容最豐富、色彩儲存最好的,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從中可窺見大唐盛世開放和包容的氣度,是一件難得的唐代文物珍品,國寶級文物。

56.唐思惟菩薩像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這尊菩薩像為漢白玉質,菩薩坐在圓形高座之上,左腿翹起,上支左臂,左手支面頰,右手敷搭在右腿之上。他雙眼微閉,眼瞼下垂,正陷入深思之中,將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思惟的場面表現得極為真實感人。菩薩頭梳高髻,赤裸上身,下穿裙襬及足的長裙,跣足。菩薩形體與面相均刻劃得肥碩豐滿,前額寬厚,頰腮圓潤,細腰豐臀,兩足肥厚得體。1972年陝西省寶雞市隴縣火燒寨唐代寺院遺址出土,後流失海外,中國保利集團公司從海外回購,現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此尊菩薩像很可能為唐代皇帝奉祀所專用,是唐代皇室雕刻作品,具有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代表了當時石雕藝術的最高水準。

57.唐菩薩頭像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這尊菩薩頭像為圓雕作品,黃砂岩制,約出自山西地區。此菩薩頭髮梳成條縷狀,再於頭頂盤起,束成高發髻,並以帶束之,從側面觀之,盤起的高髻呈螺髻形,正面裝飾一朵七瓣小蓮花。菩薩面相渾圓,額部較短,眉似彎月,眉脊稍微突起,雙眼微閉,目略向下俯視,作凝神冥想狀。鼻樑尖而平直,嘴部略小,嘴角微微上翹,蘊含慈祥的笑意。臉頰較寬,雙耳長短適中,頸部粗而圓潤。中國保利集團公司從海外回購,現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此像形體較大,風化程度較輕,儲存基本完好,這在唐代砂岩製造像中十分少見,整體雕刻精美,刀法圓潤,面部呈現出一種慈祥肅穆的神情,具有比較典型的盛唐時期菩薩造型的特點,是現存唐代藝術水平較高的石雕作品之一。

58.唐韓滉《五牛圖》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圖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紙本設色,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 在技巧語彙表現上,作者更是獨具匠心,作者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此圖曾流入南宋內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汁等收藏過,清乾隆時流入清宮。清宮舊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時被劫出國外,後被香港企業家吳蘅孫買下,20世紀50年代初,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下以6萬港元成交回歸祖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筆法練達流暢,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是韓滉傳世孤本,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價值,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用紙作畫的作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國寶級文物。

韓滉(723—787年),字太沖,長安(陝西西安)人,經歷玄宗至德宗四代,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能書善畫,長於隸書;章草學梁侍中,草書得張旭筆法,亦工篆草。擅畫人物和畜獸,寫牛、羊、驢等走獸神態生動,尤以畫牛“曲盡其妙”。

59.唐雙龍耳盤口壺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這件唐代銅壺應當是中國工匠向古波斯即今伊朗一帶的藝術家們學習的結果。壺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對雙龍耳,它們的身軀呈S形,正墊起腳尖伸著頭向壺內,似乎正要飲壺內的瓊漿玉液,生動活潑。中國保利集團公司從海外回購,現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目前所見的雙龍耳盤口壺多是瓷器和唐三彩製品,青銅製品則極為罕見。此壺具有鮮明的中亞、西亞一帶的藝術風格,造型修長而優美,極為罕見。

60.唐三彩立馬俑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馬為立馬俑,高73.1釐米,長81.3釐米。四腿直立於長方底板之上,通體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點,馬前臉、鬃、尾、四蹄為白色。伸頸昂首,細腰健蹄,兩耳直豎,眼睛炯炯有神目視前方。造型精美、簡潔,但細部處理卻一絲不苟,如梳理整齊的三朵花式的馬鬃,有花紋裝飾的馬頭革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細部處理一絲不苟,馬鬃梳理整齊,馬頸部獨有的三朵花式馬鬃奠定了其獨一無二的地位。2004年海外回購,2008年國家文物局劃撥,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此馬體形碩大,造型精美簡潔,外形逼真,把皇家馬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立式馬俑,唐代黑釉馬又極為罕見,足見其珍貴之處。

61.五代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這件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共一對,高113.5釐米,寬58釐米,厚11.7釐米,武士身材魁梧,四肢粗壯,膀大腰圓,表情十分嚴肅,瞪著的雙眼和倒立的雙眉露出一股威嚴的氣勢。他戴著兜鍪,兜鍪兩邊還有兩片翻起來像帽翅一樣的東西,這叫“頓項”,它和頭盔是一體的,主要起保護脖頸的作用。武士身穿鎧甲,在胸前兩側各有一個圓護,俗稱護心鏡。鎧甲外有披膊,好像披肩似的。雙手持一把寶劍,劍鋒向下,插在一朵蓮花上。此外在武士的肩膀上趴著一條龍,龍嘴裡含著一顆寶珠,武士的腳下踩著一隻梅花鹿。1994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五代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被盜出土,後美國於2001年歸還,另一件由美國收藏家安思遠無償返還,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此石刻雕工極其精美,色澤鮮豔,是五代中的一件及其罕見的藝術作品,更是五代時期雕塑的典型之作。該浮雕石刻與同墓的壁畫繼承了唐代的藝術特點,為研究古代繪畫、雕刻藝術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國寶級文物。

62.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圖縱28.7釐米,橫335.5釐米,絹本設色,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後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略,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遊。圖分五段:一、宴飲賓客,彈奏琵琶;二、舞蹈,韓熙載親為擊鼓;三、賓客散去,熙載與諸女伎休憩;四、熙載更衣裳後聽女伎奏管樂;五、與賓客女伎調笑。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全圖男女造型,細緻生動,各段之間,或用屏風隔開,或自成段落。這幅畫卷不僅僅是一幅描寫私人生活的圖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風情。清宮舊藏,後流出宮外,後由張大千帶到香港,1952年以低價轉讓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構圖嚴謹,人物造型秀逸生動,線條遒勁流暢,色彩明麗典雅,在技巧和風格上比較完整地體現了五代人物畫的風貌,堪稱流傳有緒的古代繪畫珍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在我國古代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國寶級文物。

顧閎中(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0世紀),北海(山東濰坊)人,南唐元宗、後主時任畫院待詔,南唐著名人物肖像畫家,曾畫過後主李煜的肖像。工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態,與周文矩齊名,唯一傳世作品為《韓熙載夜宴圖》。

63.五代董源《瀟湘圖》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圖縱50釐米,橫141.4釐米,絹本設色,描繪的是湘湖地區的風景。畫面上山巒平緩圓潤,林間霧氣瀰漫,彷彿正籠罩於夏夜的氣氛中,薄暮的微光在湖面上閃爍,令人從中體味出畫家那種靜觀、深思和內省的精神境界。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本幅無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後視為至寶,並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清宮舊藏,後流出宮外,後由張大千帶到香港,1952年以低價轉讓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以平遠取勢構圖,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潤空靈與淡遠清深,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具有“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藝術旨趣,是傳統文人畫的經典範式,也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國寶級文物。

董源,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多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畫,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江南一帶山川景色,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潤淡雅,多畫平遠山勢,有蒼莽之氣。董源與巨然並稱“董巨”,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

64.北宋《淳化閣帖》拓本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淳化閣帖》是在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由宋太宗趙光義下旨鐫刻的一部古代書法叢帖。侍書學士王著奉旨編選了宮廷收藏的歷代帝王、名臣和書法家的墨跡,共108人420帖,分作十卷鐫刻在棗木板上,然後用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拓印成少量墨本,賜給親王大臣。《淳化閣帖》的原版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的宮中火災中全部焚燬。歷史上這4卷《淳化閣帖》一直流傳有序,最早為南宋王淮、賈似道等大家收藏,元朝被趙孟頫收藏,清代被大收藏家孫承澤、安歧、李宗瀚、李瑞清等遞藏。上個世紀40年代曾經在上海出現過,後來就流出國門,為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收藏。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元從安思遠處購得《淳化閣帖》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和第八卷。此帖開啟了官刻叢帖之端,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叢帖,被譽為“法帖之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迴歸引起了中國書法界的高度重視,著名書法家啟功表示“這是解放以來最重要的文物迴歸”,國寶級文物。

65.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青白釉又稱影青瓷,是指釉色介乎於青、白兩色,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燒製而成,具有獨特風格和鮮明時代特徵的新品種。此壺口徑6~7.3釐米、足徑10.4釐米、高40釐米。口部盛開的四瓣花象徵鳳冠,鳳首上大喙、大眼,鳳首後部恰似一束長羽上飄呈鉤狀,平衡了鳳首的座標,展現了鳳的精氣神,長頸漸寬,豐肩圓腹,頸下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有兩道凸弦紋。2002年國家從日本回購,2008年國家文物局調撥,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此壺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銀器影響演變而來,將東方的韻味與西方的裝飾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晶瑩剔透,鳳首美如琢玉,是宋代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66.北宋彩繪木雕菩薩坐像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這尊彩繪木雕菩薩坐像高2米,頭戴高花冠,面目清秀,神態安詳,雙目下視,似以無限悲憫的神情關注著人間。身披帔帛,帛帶繞臂飄逸身邊。胸飾瓔珞,下著長裙,長裙色彩鮮豔,覆座垂地。裙腰結帶,腰帶飾寶珠花飾。菩薩右手持蓮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極富生活情趣。這尊木雕觀音菩薩坐像是美籍華人陳哲敬先生上個世紀在美國購得的,2005年由國家文物局收購,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此菩薩坐像雕刻技藝高超,衣飾精美,造型飄逸脫俗,盡顯宋代的美學精神,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佛造像藝術展廳中最大的一尊造像,體型之大、木雕工藝之精美在國內實屬罕見,為我國古代木雕造像的精品之作。

67.北宋汝窯青釉圓形洗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目前已知的汝窯標準件不足百件,且多為小件器物。汝窯的基色調是“淡天青”,或有深淺。這種色調清淡含蓄,迎合了北宋上層社會主流知識分子的審美情趣。此件北宋圓形洗是天青釉,背面五支芝麻釘,保持完好。有土沁,雖然可以清洗,但為了保持它一路傳承過來的原始狀態便沒有清洗。2015年,故宮出版的《汝窯雅集》將這件北宋汝窯洗統計在內。馬未都先生早年從日本購得,現藏於北京觀復博物館。汝窯瓷器燒製時間短,傳世極少,故彌足珍貴。此圓形洗著色精緻淡雅,造型小巧,歷久韻悠,是當時的文房用具珍品,儲存至今十分珍貴,是少有的私人博物館藏汝窯瓷器,國寶級文物。

68.北宋曾鞏行書《局事帖》頁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帖縱29釐米,橫39.5釐米,紙本行書,書寫在宋代印刷書籍紙張的背面,是曾鞏寫給“無黨鄉賢”的一封回信。當時的曾鞏已是花甲老人,外放12年遲遲未能迴歸京城,因此,這封書信中闡發了作者內心苦悶沉鬱的心境,讀來意味深長。此帖曾被多位重要收藏家珍藏,大致有以下幾位:的收藏者大致有以下幾位:何良俊、項元汴、安儀周、王芑孫、曾燠、費念慈、許源來、張珩、張文魁等。這幅曾在2009年重新整理當時中國書法作品拍賣紀錄的曾鞏《局事帖》於2016年最終以2.07億元成交,創造其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全篇包括上款、日期總共124字,以此次成交價格計算,單字價值167萬元,堪稱“一字千金”。將《局事帖》收入囊中的是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現藏於王中軍私人美術館(北京)。此帖字形修長,筆畫勁挺,字裡行間透著古雅淳樸,迭經千百年人間滄桑,經歷代有識者的鑑定遞藏,仍然保持著紙墨如新的良好狀態,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曾鞏傳世墨跡,彌足珍貴,國寶級文物。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局事帖》是迄今所見曾鞏傳世墨跡孤品。

69.北宋王安石《楞嚴經旨要》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卷縱29.9釐米,橫119釐米,紙本楷書,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親自校正楞嚴經卷文字,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以“三十二應”隨機變化現身說法,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一節。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結字修長緊聚,字勢於端莊中有奇縱的變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讓,橫筆逸出,孤撇出挑,頗有奇逸之趣。卷後有宋元明諸家跋,其中元人王蒙跋稱:“荊公(王安石)暮年,深悟禪理,故特於是經提出而親書之”。是卷經明項元汴,清安岐、曹溶等收藏,俱鈐有收藏印,流傳至近代,先由周氏收藏,後輾轉落入大藏家王南屏之手。1986年回到祖國懷抱,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卷用筆清勁,起筆輕按,導送收放,使轉靈活,頗得楊凝式的筆法。全篇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間錯落參差,並不板滯,有“橫雨斜風”之勢,得蕭散簡遠的意韻,為王安石存世最佳作品,也是目前公認的2件王安石傳世真跡之一,國寶級文物。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王安石以治政和文學名世,書法亦頗有造詣,時人評他的書法近學五代楊凝式和北宋沈遼,得沈之清勁,遠紹晉宋。《宣和書譜》記他“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書”,“美而不夭饒,秀而不枯瘁。”

70.北宋蘇軾《枯木怪石圖》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圖縱26.5釐米,橫50.5釐米,是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曾親往蕭縣聖泉寺時所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此畫中繪有一枝枯木,虯屈的姿態有如扭曲掙扎而生的身軀,顯示出了無窮的話力,氣勢雄強。樹腳下有一怪石,石狀尖峻硬實,石皴卻盤旋如渦,方圓相兼,既怪又醜,似快速旋轉,造成畫面的運動感,更能顯現出此石頑強的生命力。整個畫面的意境,荒空而沉鬱;石之盤旋,似乎凝聚著不平之氣。古木虯屈向上,權梢衝出右邊畫外,突破了扭曲盤結,衝向天際。古木與怪石的巧妙結合,透過情緒表象的描繪,顯現出更深層的理念。2018年11月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中,《枯木怪石圖》被一位中國人以4.636億港元買走,此圖又回到中國。此圖用筆簡單草率,不求形似,筆墨靈動,頗具神采,是最多進入美術史教科書中的一幅蘇東坡的作品,為傳世可靠的三件蘇軾繪畫真跡之一,是文人畫典型的作品,國寶級文物。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曾任鳳翔府籤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詞代表,並稱“蘇辛”。蘇軾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71.北宋米芾行書《研山銘》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卷縱36釐米,橫136釐米,紙本行書,共分為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的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第二段為繪製的《研山圖》;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書畫家陳浩的題跋。此卷用筆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從整體佈局上看氣象蕭森,筆走龍蛇,在跳蕩的表象之下,有渾然的整體存在,給人以強烈的對比感,通篇給人以強烈的音樂節奏感、韻律感。全篇筆跡無一處雷同,行中帶草,筆勢連綿,沒有絲毫的飄忽之感,沉著穩重,並無粗澀橫野,在圓轉流美之中顯示出恣肆爛漫、欹側生姿的美韻。此手卷流傳有序,近代時流落日本,2002年觀復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委託以2999萬人民幣以定向單人形式拍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卷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在書法技法和藝術風貌上均相當完備和成熟,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時人號海嶽外史,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72.北宋王居正《紡車圖》卷

此圖縱21.6釐米,橫69.2釐米,表現農村婦女的戶外勞動。近景描繪的人物被兩條飄浮不定的線條分為兩組,線的一端是邊搖紡車邊哺乳的中年婦女、圍其左右戲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彎腰傴背、雙手拉著線團的老媼。人物彼此間聚散自然,神韻相通。人物的衣紋用轉折勁利的“戰筆描”表現,中鋒行筆,線條細勁圓潤,隨著人物形體的變化而頓折曲轉,從而準確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態和衣料的柔軟質地。圖中紡車、竹筐、杌凳用界畫形式表現,刻畫精工寫實,對後人瞭解宋代的紡車工藝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世紀50年代回購,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全幅主題突出,構圖巧妙,其難得可貴价值在於它表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真實的勞動場面,為人們瞭解研究當時的社會和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形象資料,是有著明確傳世脈絡的珍貴文物,更是一件難得的北宋風俗畫之代表作,國寶級文物。

王居正,北宋畫家,學丹青有父風,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與父王拙同馳名於畫壇。善畫仕女,師周昉,得其閒冶之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謂其:“精密有餘,而氣韻不足。”嘗於苑圃寺觀眾遊之處,居高臨下觀察遊人眾相及美人姿色尤為入微。其下筆前沉思靜慮,力求形神兼備,故所作構思巧妙,形象生動,刻畫細膩真實。

73.北宋趙佶《祥龍石圖》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圖縱53.8釐米,橫127.5釐米,畫有一塊立狀太湖石,石頂端生有異草幾株。太湖石宛如一條上下翻滾的蛟龍,其形貌佔據了奇石必備的五個審美條件:瘦、漏、皺、透、醜。細看石上,有楷書“祥龍”二字。宋徽宗將此類奇石異草的出現,視為大宋國運之祥兆,贊之“挺然為瑞”,竭盡全力繪之。圖左有宋徽宗為祥龍石而作的瘦金體題詩,署款“御製御畫並書”,押署“天下一人”,鈐朱文印“御書”、“宣和殿寶”。徽宗的題畫詩不在卷尾,而是作為畫面構成的一個部分,這必定是作者將構思和構圖同時經營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於香港回購,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構圖極簡,筆法工細,用色頗精,格調雅緻,呈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典雅之氣息,具有典型的北宋院體繪畫的藝術風格,詩、書、畫都統一在整幅畫面中,被公認為是宋徽宗的真跡,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流傳至今十分珍貴,國寶級文物。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靖康二年(1127)北宋淪亡後,與其子欽宗趙桓俱被擄北遷,後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汀依蘭),年五十四。宋徽宗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型皇帝,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自創一種書法字型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

74.北宋趙佶《寫生珍禽圖》卷

此圖縱27.5釐米,橫521.5釐米,畫卷共分十二段,每段接縫處有宋徽宗的雙螭印,共11方。圖中鳥之羽毛,用淡墨輕擦出形,又以較濃墨覆染,再以濃墨點染重點的頭尾、羽梢等部位,層疊描繪,反映鳥羽鬆軟的質感、豐富的厚度以及斑斕的色彩。枝葉的畫法也是類似,尤其竹葉的畫法與史籍記載完全一致。此圖卷亦有精彩之處,如第十一段“原上和鳴”的回首顧盼,第五段“碧玉雙棲”的動靜對比,以及第二段“薰風鳥語”的凝神引頸,皆生動寫實。清宮舊藏,後流出宮外,為日本著名的藤井有鄰館收藏,後由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拍得,2009年由上海收藏家劉益謙以6171.2萬元拍得,現藏於上海龍美術館。此圖筆調樸質簡逸,全用水墨,對景寫生,無論禽鳥、花草均形神兼備,是宋徽宗存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件,堪稱宋徽宗寫生花鳥畫的典範,國寶級文物。

75.北宋豔豔女史《草蟲花蝶圖》卷

國寶迴歸,100件迴流文物見證中國的治亂興衰(三)

此圖縱32.5釐米,橫333.5釐米,署款“豔豔畫”,是一幅極為罕見的工筆花鳥圖卷。此卷描繪了一幅秋光明媚的花鳥長卷。畫面中,在坡地、湖石之間,桂花、海棠、秋葵等花卉盛開、爭奇鬥豔,蝴蝶、蜜蜂、蜻蜓翻飛其間、形態各異,充滿生機。此卷中花卉設色妍麗,蟲蝶描繪栩栩如生而富於變化,與“勾勒纖細,敷色濃豔”的畫院“院體”花鳥畫風格十分相符,整體給人以寫實細膩之感。2005年回購,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卷用筆工細柔婉,敷色豔麗細膩,技法為工筆設色,風格與宋代宮廷畫院畫風相似,充滿女性細緻、淡雅之趣,是至今發現的豔豔女史的存世孤本,也是中國女畫家存世圖卷中年代最早者,彌足珍貴,有著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國寶級文物。

豔豔女史,活動於北宋、南宋之間,北宋名畫家宋迪之甥、灃州通判任才仲之妾,是一個出身良家的絕色美女,擅長山水花鳥畫。南宋鄧椿《畫繼》:“任才仲妾豔豔,本良家子,有絕色,善著色山,才仲死鍾賊,不知所在”。《草蟲花蝶卷》為其唯一傳世作品。

分類: 新聞
時間: 2021-10-12

相關文章

海外回購,100件迴流文物講述中國的治亂興衰和復興歷程(二)

海外回購,100件迴流文物講述中國的治亂興衰和復興歷程(二)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以來,因戰爭被劫掠以及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和不道德的方式,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有300批次. ...

浙江國際頻道《100年·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浙江記憶》走進高校

浙江國際頻道《100年·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浙江記憶》走進高校
為了更好打造國際傳播"重要視窗",講好浙江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浙江國際頻道創制了<100年·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浙江記憶>融媒傳播系列.近日,該系列節目作為教輔材料由浙江 ...

全國34個博物館,有42件國寶級文物:你見過幾個?

全國34個博物館,有42件國寶級文物:你見過幾個?
如今博物館旅遊已經成為每個地方必去之處,遊每個地方博物館,是瞭解當地歷史最重要的好去處,還是免費.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你見過哪些?筆者總結了42件鎮館 ...

“華夏之華”特展亮相清華藝博,300餘件山西文物精粹跨越萬年

“華夏之華”特展亮相清華藝博,300餘件山西文物精粹跨越萬年
縱觀歷史,華夏文明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始終一脈相承.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形,成為全國儲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的基因庫之一.10月8日,"華夏之華 ...

中國歷史上的“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中國歷史上的“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中國歷史上的"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問你三家分晉是在哪一年,你會怎麼說,先彆著急查答案,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歷史上,看似很簡單的事 ...

國寶歸來!外國藏家主動歸還中國文物!國寶的回家路,靠各行各業人士的守護…
賽事激烈,本期<中國國寶大會>賽場上只有一位選手答對關於"白石彩繪散樂圖浮雕"的問題.這件"小眾"國寶現藏於河北博物院,既真實再現了唐末五代時期樂舞 ...

盤點那些美國負責想,中國負責實現的武器,見證中國軍工高光時刻

盤點那些美國負責想,中國負責實現的武器,見證中國軍工高光時刻
美國作為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其軍工技術一直引領著世界的潮流,在很多軍事技術領域,美國相較其他國家都擁有領先甚至是代差的優勢.冷戰結束後,美國曾在多項前沿軍事技術領域提出了自己的發展規劃,這些發展 ...

戴明盟:見證中國海軍進入“航母時代”
[德耀中華]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鍾李 初夏,南海某海域,山東艦正劈波斬浪.高速航行.伴著巨大轟鳴,一架殲-15艦載機如離弦之箭衝出滑躍甲板.不一會兒,戰機又以堪稱完美的姿態降落在航 ...

南財快評:楊振寧百歲誕辰,見證中國基礎科學發展
2021年9月22日,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百歲誕辰(按虛歲計算).久負盛名,得享頤壽,楊先生的學術成就已無需多言--他無疑是在世物理學家中最偉大的一位.但可能被忽略甚至被誤解的是他對中國 ...

5個故事,見證中國經濟發展強勁新動能

5個故事,見證中國經濟發展強勁新動能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2021年, 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發展勢頭有目共睹. 攻關克難,打破技術壟斷: 轉型升級,最佳化產業結構: 賦能產業,數字經濟騰飛: 重視研發,人才價值放大: 開放市場,營商環境 ...

2021全球十大奢侈品牌榜單出爐,中國品牌進入前三十

2021全球十大奢侈品牌榜單出爐,中國品牌進入前三十
十大價值最高的奢侈品牌中,七個時尚化妝品產業,一個腕錶品牌,兩個汽車品牌,其中保時捷排第一. 奢侈品牌的價值排名,前三位和去年一樣,保時捷第一,古馳和路易威登位列二三位.香奈兒和卡地亞交換了一下位置, ...

我在中國過中秋(三)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體驗中秋習俗.他們在中國寧夏,一起做月餅,品嚐中國美食,瞭解中國文化. 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Don Vestal最享受在中秋與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月,這是他的幸福時光.同樣來自美國佛 ...

8月增速最快 榮耀榮登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前三

8月增速最快 榮耀榮登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前三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月度市場資料顯示,榮耀在今年8月實現反超,成為中國第三大智慧手機品牌. 同時,榮耀8月份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了18%,一舉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品牌之一. 能 ...

中國入世談判為何談了十五年?劉風講述金筆見證的時刻|紅色印記第89集

中國入世談判為何談了十五年?劉風講述金筆見證的時刻|紅色印記第89集
來源:央廣網 △國家一級演員.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劉風.配音代表作<諾丁山><翻譯風波><功夫熊貓>等 翻開厚重的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 ...

這四件收藏在中國的外國頂級文物,意義深遠,卻很少有人聽過

這四件收藏在中國的外國頂級文物,意義深遠,卻很少有人聽過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此前流失於海外的文物也逐漸走上了回國之路,雖然這只是所有流失海外文物很小的一部分,但對於中國來說卻意義重大. 關於這些流失於海外的中國文物,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 ...

流失在國外11家著名博物館裡的這些中國國寶,你知道多少?

流失在國外11家著名博物館裡的這些中國國寶,你知道多少?
小編之前曾經分兩期介紹過我國主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實這只是我國浩瀚如海的奇珍異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更精美絕倫,更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國寶級文物由於盜賣.走私和西方列強的掠奪而流失海外,文物的流失 ...

回家!已有15萬餘件流失海外文物歸國

回家!已有15萬餘件流失海外文物歸國
近日,我國成功從美國追索回12件文物藝術品.截至目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已有15萬餘件流失文物先後迴歸.回首往昔,圓明園馬首銅像.淳化閣帖.伯遠帖--一件件歸來的文物,見證了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願國寶 ...

德國潛水員印尼探險,6萬件唐朝國寶不幸被搶,專家怒斥:強盜

德國潛水員印尼探險,6萬件唐朝國寶不幸被搶,專家怒斥:強盜
德國潛水員印尼探險,6萬件唐朝國寶不幸被搶,專家怒斥:強盜!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澱,為我們後世留下了不少的珍寶文物.但是近代以來我國就戰亂不斷,不少的文物都不幸流失海外,甚至有些文物徹底消失在歷史 ...

宋代建盞,為什麼在中國存世稀少,在日本卻為國寶價值連城?

宋代建盞,為什麼在中國存世稀少,在日本卻為國寶價值連城?
建 盞 有人說,日本最大的收藏機構是寺廟,最大的收藏家就是僧人. 其實這麼說不無道理,因為很多日本博物館裡所藏的"唐物"也即是來自中國的古代文物,追溯其源頭,大多來自寺廟或者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