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上勁爆:“一生迷倒無數美女,全球最帥的男人阿蘭德龍,不堪86歲年老多病決定安樂死”。
曾幾何時,這個被譽為電影界第一美男子的法國巨星,因為一部《佐羅》風靡華夏,無數觀眾競折腰。而在此之前,他早已在國際影壇光芒四射,紅透了西方半邊天。
阿蘭德龍即將實施安樂死的訊息一經公佈,多少影迷無限唏噓,心痛不已。有道是夕陽落山,英雄遲暮,再高的顏值、再帥的臉、再矯健的身手和再輝煌的星光,也架不住時間的流逝,最終都化作難以訴說的無奈!
但是本文要說的主人公,並不是阿蘭德龍,而是一位比他更帥更迷人的男神前輩——被譽為“美國永恆的偶像和好萊塢黃金時代標誌人物”的老牌影帝——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
閒話不多講,先上幾組派克先生在其人生不同年齡段的魅力照片。
英文網上有關派克的文章這樣寫道:“他是男人中又高又帥的縮影,幾乎不需要介紹,婦孺皆知。這位愛爾蘭裔美國電影明星是上世紀 40 年代、50 年代和 60 年代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這是舉世公認的定論。
光看派克的資料簡介,就足以讓你佩服的熱淚盈眶。 6 英尺 2 英寸(1米91)的身高,英俊陽剛的魅力,極其有味道的紳士風度,優雅和恰到好處的粗獷感。
這一切,都讓女人忍不住跪倒在地。
哦,我們有沒有提到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對待家庭認真負責,對待愛人和朋友一往情深,對待公眾溫和而謙沖有禮。
精瘦英俊,面容高貴,格雷戈裡·派克在數十部電視劇、西部片和愛情片中飾演堅強正派的英雄。
他本人作為一名長期反對戰爭和種族主義的活動家,林登·約翰遜總統於 1969 年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以表彰他一生的人道主義努力。最重要的是,他擁有一種最隱蔽但很少有人能做到的永恆風格。”
早年並不幸福的時光
1916 年 4 月 5 日,格雷戈裡·派克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一個海濱社群。然而,這個未來全球最靚的仔,其人生開端並不是田園詩般的祥和光景。
他的父親老派克是一名藥劑師,母親艾爾斯是一名話務員。幾乎從派克剛出生起,父母就一點也不和睦,整天吵架,或相互冷戰。派克年僅五歲時,便悲哀地在一旁看著父母離異,但更糟糕的是——當派克的父母分手時,這對離婚的夫妻只在一件事上達成了一致:倆人都不想撫養他們的兒子。
這個傳奇人物幼年時期,竟然得不到起碼的人倫溫暖。小派眼看就要被遺棄了,謝天謝地!他的祖母挺身而出,提出要撫養這個小男孩。似乎沒有人知道老派夫婦為什麼不想要他們的孩子,但有一點很清楚:雖然命運給了小派克不幸的童年,但這種早期的考驗,也為他長大後獲得巨大的成就提供了一個契機。
派克的祖母凱瑟琳·阿謝,是一位從愛爾蘭來到美國的移民。老人家接管了孫子的生活,每到週末,奶奶都會給他打扮一番,然後牽著孫子的手,帶他出門——不是你想象的那樣去教堂——而是去看電影。因為祖母的這個愛好,派克得以看過那個年代所有的影片,這當然對他未來的職業選擇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派克和奶奶住在一起一定很舒服,每週都會被帶去看電影。但他無憂無慮的日子不會這樣持續下去。到了十歲,他在祖母家平靜的生活戛然而止。他的父母做出了一個決定:將派克送到一所學員學校——當時是一所天主教學校。
派克吻別他的祖母,不情願地去了天主教學校。
可悲的是,這將是他最後一次親吻祖母,此後不久,祖母去世了,當時派克寄宿在學校,無法回來見祖母最後一面。這個孩子似乎又要變成孤零零的一個人。這讓他的父母別無選擇:他們有義務重新回到兒子的生活中……或者至少,他們中的一個不得不這樣做。
於是,他爹老派克只好把兒子接走,然後又送他就讀於聖地亞哥的一所高中。到了1934年,18歲的派克考入一所師範學院。再後來,派克又一度對學醫產生興趣,為了學醫,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儘管每年的學費只有區區 26 美元,但派克還是費盡心力才能勉強賺到讀書的錢。
派克英俊的外表和迷人的嗓音很快就引起了專業人士的注意。一天,有個頗有眼力的劇團導演在街頭碰到他,便被這個身高1.91米的英俊小夥所吸引,並預言這個當時的醫學院預科生是塊演戲的料,而格利高裡·派克也覺得演戲挺好玩,於是便開始活躍在大學的戲劇表演舞臺上。
大學快要畢業時,格利高裡·派克已經被藝術表演迷住了,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學習的是表演而不是醫學。於是徹底扔掉了他的醫生夢,而把眼睛瞄準了美國的戲劇之都百老匯。
“我很孤獨,孤僻,充滿了自我懷疑,我想鑽進一個洞裡,然後從墨西哥爬出來。但我看到人們喜歡我,透過表演,我可以表達自己,贏得認可。”
1939年,在只差一門課就可以畢業時,派克做出了一個魯莽的決定,沒有拿到學位就離開了校園,帶著成為百老匯明星的夢想直奔紐約。
為實現夢想,派克在紐約市作為一名苦苦掙扎的演員伸展著他的長腿。
但是,不久之後,他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就發生了悲劇性的轉變。 有時,窮困潦倒的派克確實無家可歸,不得不睡在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中央公園。 他迫切需要一份收入,這樣他才能繼續學習他的手藝和參加試鏡。
演戲的微博收入當然不能支付賬單,所以他轉向了一些很不尋常的工作。
為了維持生計——並遠離公園——派克先後當過茶室夥計、司機、更夫,也當過遊客嚮導和服裝模特兒,在社會底層備嘗艱辛。但是在此後漫長的演藝生涯中,格利高裡·派克所顯示的那種令人敬畏的沉靜的男子漢的力量,便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根基。
結婚之後聲譽鵲起
1941年12月,25歲的派克在舞臺劇《醫生的困境》中得到了一個角色,正式以演員的身份謀生。隨劇團做巡迴演出時,他認識了團裡的髮型師,金髮碧眼的格麗塔·庫科寧。
格麗塔出生於芬蘭,幼年時移民美國。她身材嬌小,比派克大五歲,而且結過一次婚,前夫是一名商人。但美國人不在乎這個。青澀的派克在遇到成熟的格麗塔後,很快就陷入了情網。
1942年10月4日,兩人舉行了婚禮,在貝弗利山租了一套粉紅色的小房子。
派克和第一任格麗塔做了14年的夫妻,共同生下了三個孩子。
這期間,派克與電影公司簽了天價合約,便從此告別話劇舞臺,一心一意專注於電影拍攝。他緊緊跟上了好萊塢蓬勃發展的快車,塑造的多個經典熒幕形象就此樹立。
不得不說派克陽剛俊朗的外表非常符合上世紀的主流審美,這讓他在愛情片中如魚得水,收穫了大批女性粉絲。
如此具有雕塑感的臉部線條和如詩如畫的五官令國內當今一切小鮮肉黯然失色。
每當派克出現在銀幕上時,女性觀眾就無法停止互相交談,個個激動不已。事實上,男性觀眾不得不讓劇院裡的女性安靜下來。顯然,女人們一看到他英俊的臉龐,再加上溫潤如蜜,讓人神魂顛倒的風度和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引起某種情慾的騷動。最瘋狂的甚至直接寫信問他,“一個晚上多少錢”,工作人員對此極為惱火。派克知道後,輕鬆地說,你告訴她,我已經客滿了。
當然,引起轟動的不僅僅是他的臉,還有他出色的演技。
當派克意識到他對女性的巨大影響時,他做了任何男人都會做的事情——利用這種老天賜予的力量在銀幕大放光彩,名利雙收。
俊朗非凡,又風趣幽默,在銀幕上顯示出一種獨有的高尚的君子氣質,這樣的男人的確很迷人。不過如果僅僅是這些,還不足以讓派克成為美國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派克真正令人佩服的是,他在引導社會主流思潮方面做出的貢獻。比如: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主流輿論中依舊有對猶太人的歧視,於是在1947年派克主演了電影《君子協定》,並在其中扮演了一位深入猶太人生活,進而改變對猶太人歧視態度的白人作家。
派克是人道主義者,他反對種族歧視、反對戰爭、反對核武器的廣泛使用,一生追求平權。
他在成名作《王國的鑰匙》裡扮演一個千里迢迢隻身到中國建立天主教教區的傳教士,他穿上中國的長袍看起來也沒有太大的違和感(下圖)。
派克曾在美國發動募捐,將籌集的款項捐給中國以抗擊日本的侵略。
1987年派克訪華時,記者問:“派克先生在中國人民危難的時刻向保衛中國同盟捐款,向中國人民伸出了熱情之手,請問當時是什麼原因促使你這樣做?”
派克以簡短四句話作答:一、“本能”;二、“感情的自然交流”;三、“因為這是真誠的,而真誠的東西是不能分析的”;四、“如果再遇到那樣的情況,我還會照樣做的。”
在派克顏值擔當,如日中天的黃金時代,他妻子格麗塔的容顏則急劇衰老。
長期面對丈夫在拍攝過程中,和一個又一個年輕貌美的好萊塢女明星卿卿我我,深情相擁,格麗塔內心再強大,也不免五味雜陳。而派克雖然竭力維繫著這個家庭,但那種說不出的感覺卻是誠實的——1953年當他與赫本合作拍攝《羅馬假日》時,事實上已經和格麗塔分居兩年了。
派克與赫本都從內心深處傾慕對方,但是他們之間始終是“發乎於情而止乎於禮”,彼此都很好地剋制了自己,並未發展為真正的戀人。
其中一個原因是:早在 1952 年,法國記者維羅妮克·帕薩尼采訪了派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當時,派克正與妻子分居,但半年後,當他的婚姻徹底結束時,派克請帕薩尼共進午餐,第二天,兩人便喜結連理。
派克把第二任太太帕薩尼帶回了美國,他們一起度過了餘生。
與英格麗·褒曼的婚外情
有人說,儘管在烏煙瘴氣的好萊塢,格利高裡·派克絕對算得上是一股清流,無論銀幕上還是銀幕下,他正直紳士的形象都深入人心。
派克將私生活掩藏得很好,人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忠於妻子的好丈夫,一個愛孩子的好父親,可能偶爾有人會質疑他的演技,但從來沒人質疑過他的人品。
一直到多年以後,他親口承認了婚外情,影迷們才驚訝地意識到,原來他並非聖人。
這個曾經與派克春風一度的女人,是鼎鼎有名的大明星英格利·褒曼(Indrid Bergman)。
褒曼原本是瑞典女演員,1915 年 8 月 29 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 她在 3 歲時失去了母親,在 14 歲時成為孤兒。
從十幾歲開始,她就對錶演產生了熱情,並於 1933 年加入了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戲劇學院。 然而,一年後她離開了它,轉向了電影院。
1935 年,她在瑞典電影中獲得了第一個重要角色。但在 1936 年,多虧了電影“間奏曲”,她被《亂世佳人》的製片人發現,這為她打開了好萊塢的大門。
然後,她用她那個時代的大牌明星搶走了好萊塢的心,比如在《卡薩布蘭卡》中與漢弗萊·鮑嘉合作,以及在三部希區柯克電影中扮演的其他角色。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她獲得了兩次奧斯卡獎和一個去世後獲得的艾美獎。
在私人感情方面,褒曼嫁給了皮特·阿隆·林斯特倫,兩人育有一個女兒皮婭。
但在 1949 年,她愛上了導演羅伯託·羅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離開了丈夫和女兒。
她繼續出演羅西里尼的電影《斯特龍博利》,這部電影在美國成為了真正的醜聞。 從他們的結合中誕生了三個孩子,其中包括最終成為女演員的伊莎貝拉。
這對夫婦於 1950 年結婚,但在 1957 年分居,一年後她與電影製片人拉爾斯·施密特結婚,然後於 1975 年再次離婚。後來在 67 歲生日時因乳腺癌去世。
我們把視線再拉回到1945年。
當時在好萊塢,年輕的想嘗試不同風格角色的派克,選擇與懸疑之王希區柯克合作,出演浪漫驚悚片《愛德華大夫》,與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演對手戲。
在片場,派克注意到希區柯克對自己並不友好。一段時間之後才明白原因:希區柯克原本想讓加里·格蘭特扮演這個角色,但格蘭特的公司拒絕讓他飾演一名精神病患者,無奈之下,希區柯克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了派克。
這個發現對派克的自信心是一個打擊,好在有褒曼支援他。
在派克眼裡,褒曼“就像一朵可愛的瑞典玫瑰”,他們都是正當青春綻放的明星,俊男靚女,舉世無雙,又在影片中扮演耳鬢廝磨的情侶。連續幾個星期在一起緊張而密切地工作,郎才女貌,乾柴烈火——想一想吧,即使發生點什麼,也是情不自禁,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個年代儘管也有八卦小報,但傳統上是要儘量減少有關明星私生活的報道,除非明星做得太過或者得罪了某個八卦專欄作家。派克與媒體的關係一向不錯,也很小心,可還是被發現了。
《愛德華大夫》劇組的一名演員對記者兼暢銷書作家勞倫斯·萊默透露,派克和褒曼有一次很晚才到達拍攝現場,頭髮蓬亂且衣冠不整。
他們有婚外情的傳言甚囂塵上。
四年以後,褒曼為了義大利導演羅伯託·羅西利尼,與牙醫丈夫離婚。這段公開的婚外情遭到了公眾輿論的強烈譴責,她與派克的地下情從此無人再提。
無論派克和褒曼是由於什麼原因分手,有一點可以確定,褒曼在電影拍攝結束後就放下了派克,而派克一直沒有放下她。
1987年,71歲的派克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暢談了他一生中崇拜並共事過的女明星,包括艾娃·加德納,勞倫·巴考爾,索菲亞·羅蘭,葛麗亞·嘉遜,簡·懷曼和奧黛麗·赫本。
當記者問及英格麗·褒曼時,他說:“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領域。我能說的就是我對她有一份真摯的愛,我想這就是我應該停止的地方。她像一朵可愛的瑞典玫瑰。我很年輕。她很年輕。我們(一起)密切而緊張不安地工作了好幾個星期。”
此時,褒曼已經去世五年。
前人望塵莫及,後人難以逾越
2003年6月12日,一代巨星格利高裡·派克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享年87歲。
無論如何,格利高裡·派克這位被冠以“優雅”、“深邃”、“高貴”、“謙虛”、“英俊”、“紳士”、“經典”等一系列褒義詞的奧斯卡影帝,其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已經超越了種族、國界和意識形態,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他為全世界電影樹立了標準,這個標準不僅他同時代的其他明星望塵莫及,恐怕現在和今後的明星也難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