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季節,隨著氣溫下降,水溫自然也是下降的,受到低水溫的影響,這個階段魚口輕就成為常態。冬釣鯽魚,有抓小動作的說法,因為魚口輕,註定了漂相會比較輕微,抓準小動作才能有效提升中魚率。但是中魚率的高低,跟調漂的靈鈍有莫大關係,否則會有天壤之別。遇上魚口輕,有說釣靈的,也有說釣鈍的,道理好像都有,但是到底應該怎麼調漂呢?
一、釣靈
魚口輕,是因為水溫低,出現了魚身體僵硬的情況,魚兒的活力極大的下降。不光是進食,就連通常的呼吸都是“不死不活”的,只要表現就是開口的幅度很小,發現食物時進食也毫無力度可言。如果釣靈一些,訊號傳遞會更加迅速,從訊號傳遞的角度來說,釣靈好像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其中有個誤區,比如我們在水溫正常的季節釣鯽魚,採用不靈不鈍的方式來調漂,中魚的往往是躺底的下鉤,上鉤中魚反而很少。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魚都是比較“偷懶”的,什麼狀態的餌料更容易被吸入口中,最優先進食什麼狀態的餌料。
在來說說狀態,衡量靈鈍的標準並非單純的釣目、調目的高低,甚至可以說目數在對於靈鈍的影響並不大,尤其是鉤餌在水底狀態完全不同時,或者說只有鉤餌狀態在水底相同時,釣目、調目的不同,才導致靈鈍稍稍有差異。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漂尾產生的浮力其實非常輕微,自然對靈鈍影響並不大。子線繃直拉緊餌料時,是在釣靈,或者叫做下餌觸底,上餌懸浮時叫做釣靈。釣靈確實可以確保訊號傳遞更加快速,而且因為連子線都處於繃緊的狀態,輕微訊號也能傳遞。但是釣靈忽略了冬季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魚吸食餌料的力度輕微,雖然有漂相產生,但是鉤餌很難被魚吸入口中,所以中魚率其實非常低。
二、釣鈍
不管你信不信,在野釣中幾乎沒有機會釣靈。比如水溫高的季節釣大魚或者釣鯽魚,因為小魚較多的緣故,經常會採用釣鈍的方式來過濾這些輕微的進食動作,讓漂相顯得更加真實一些,這是有助於提升中魚率的。當然釣鯽魚跟釣大魚在調漂上還是稍稍有區別的,釣大魚時比較注重長時間守釣,調漂一般追求極鈍。因為大魚的覓食動作比較誇張,很鈍的情況下漂相也能傳遞出來。釣鯽魚,一般是不靈不鈍,因為鯽魚進食比較穩定,這樣也有助於訊號傳遞。
冬季釣鯽魚,不釣靈,是因為餌料不容易被吸入口中。釣鈍,目的是餌料更好入口,鯽魚只需要很輕的吸食動作即可。從漂相傳遞的角度來說,釣鈍的漂相會更加輕微,但是可以確保小動作都有較高的中魚率。釣靈是便於訊號傳遞,釣鈍時底層魚類可以更輕鬆就餌,讓訊號傳遞儘量快捷又讓魚類比較好就餌,調漂的本質就在於在兩者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總之,釣鈍永遠都比釣靈要好。冬季釣鯽魚,需要綜合考慮魚鉤很輕、餌料很輕的特點,而且不能釣靈,所以比較常用的調漂方法就是釣N釣N,或者N+1目以內,因為魚鉤很輕,釣目比調目大太多鉛墜就躺底了。
其實從釣法的角度來看,入冬之後臺釣其實並不那麼適合魚情,因為這是守著一個釣點的釣法。找不準魚窩,一天就空了。而且魚的覓食範圍比較小,抽窩的效果也會變差。所以玩臺釣,一定要選擇比較窄的小水面,否則難有作為。因為水面小,鯽魚的密度大,並且鯽魚扎堆不動的現象不如大水面。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