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和薛雪都是清朝著名醫家,都住在蘇州。
葉天士有《溫熱論》傳世,薛雪則寫了《溼熱論》。
薛雪曾經把住處命名為【掃葉山莊】,葉天士則把書房命名為【踏雪齋】。
兩人留下了很多醫林佳話,那麼,到底誰更厲害呢?
咱們通過幾個關於飲食的小故事,來細品高下,今天先講第一個。
話說,有兩個人比賽吃燒餅。
贏了的那位,吃傷了,腹中脹痛難忍,口中乾渴,想吐又吐不出來。
他找到薛雪,求一副瀉藥。
薛雪說:“燒餅是剛剛吃下去的,要想瀉出去,還得經過小腸、大腸,十萬八千里呢!”
病人說:“那就消一消食積吧,有什麼消導的藥可以用麼?”
薛雪說:“這也很難,不管什麼樣的湯藥,都含水分啊。燒餅是乾的,吸了水,只能膨脹,到時候,不把你的胃撐破了才怪!”
“可不可以吃丸藥呢?”
“丸者緩也,你這麼急的病,用丸藥怎麼行呢?而且丸藥也是乾的啊,沒有水,化不開,你也無法吸收啊。”
“那怎麼辦呢?”
“恕我黔驢技窮,沒辦法了,你另請高明吧。”薛雪客客氣氣地把病人送走了。
於是病人去找葉天士。
葉天士說:“彆著急,還有救。既然口渴,那就先喝一碗水吧。”
病人慌了,說:“薛先生說了,喝水會讓胃裡乾燥的燒餅膨脹,會把胃撐破的。”
“胃有上口也有下口,怎麼會這麼容易就脹破呢?何況,你不是還想吐又吐不出來嗎?那是因為燒餅太乾燥了,得到了水的滋潤,就能吐得出來了。”葉天士說。
果然,病人喝了一碗水,馬上就吐了;再喝一碗,又能繼續吐。吐得差不多了,也就不疼了。
葉天士給他開了些養胃的藥,叫他回去好好調養善後。
《黃帝內經》說過:“因其高而越之。”
邪在上則用吐法,是中醫治病常用的思維。
剛一開始吃壞了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吐出去。
病人已經有要吐的跡象了,只是吐不出來而已。醫生要做的,就是幫一把,用水潤一潤,也就行了。
而且,有是證便是藥,口渴必然要喝水,也是自然之理,何不從善如流?
為什麼要預設那麼多困難,處處為難自己呢?
薛雪就犯了這個錯誤。
面對困難,他不是去尋求解決的辦法,而是去預設困難,最後自己把自己嚇垮了,只能是束手無策。
其實,做任何事情也是這個道理。
並不是想得越多越好,關鍵要想到點子上,要能把事情往前推進;
如果東想西想,妄心必然生煩惱,那麼越是聰明的人越做不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