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少年,除非是李書記自己辭職不幹了,不然我們村老百姓次次選舉還得選他。”日前,乳山市海陽所鎮李家村的村民們紛紛表示。就這樣,李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雲志在村裡一干就是近20年,成為備受村民擁戴的“父母官”。
從上任的第一天起,李雲志就立志把李家村的“舊符”換掉,爭取換來一個富裕的、風清氣正的新李家。
透過近20年的努力,特別近幾年在黨的關於農村合作經濟的政策指引下,李雲志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使李家村有了巨大變化。全村600多戶,多數成為“小康之家”,村裡的集體存款早已過千萬,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後獲得威海市文明村、威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10多個榮譽稱號。
一身正氣贏民心
2004年7月份,李雲志走馬上任。上任後第一件讓他絞盡腦汁的事情就是蝦池承包問題。 李家村的蝦池有600多畝,是周圍村最多的,但以往因村裡的環境不好,蝦池維修也不及時,再加上承包人個個都惹不起,承包價總是上不去。一年8萬元的承包費,按合同還要負責蝦池維修,最後一算賬,多數年份虧錢,村民意見極大。
李雲志首先從承包合同入手,凡是新籤合同,需經過專業律師簽訂和村民代表表決後方能對外招標。這樣一改,承包價大幅提高,過去吃肥肉的人拉關係、託人情。但李雲志橫下一條心:“誰說話也沒用,我這事弄不硬,其他的事想都別想幹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他一方面向上彙報,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公安局的支援;另一方面,發動村民和更多的人參加投標,並把蝦池分成3份,分三年對外承包。合同一到期,按市場價進行調整,保證全過程都在陽光下操作。
投標當天,80多輛社會上的轎車陸陸續續開來了,村委大院裡裡外外,黑壓壓的。坐在車裡的人蠢蠢欲動,準備搶下李家村蝦池這塊肥肉。李家村村民想走進村委投標,均被不明身份的人擋在門外。
李雲志如同走進戰場前線的指揮所,沉著冷靜,指揮著這場投標大戰。他首先在喇叭裡喊:“任何人都不得衝擊李家村招標大會,否則必受到法律的制裁。現在公安局派出所對每個人都很關注,誰敢違法,當場法辦。”
然後,他步伐堅定地走出村委大院,親自把李家村想投標的村民領進村委。對於那些想阻攔的人,他怒目相對,毫不畏懼。
那些吃過肥肉的承包人,一看這架勢,知道遇上了硬茬,攝於正義的威力和法律的威嚴,也不敢胡來,招標順利完成。
最終,招標收入達到200萬元,村民們都拍手稱快。招標結束,有人問李雲志當時什麼心情。李雲志長出一口氣說:“我就像掉進冰窟窿裡,硬是憋著一口氣,咬著牙挺過來了。”
經過一場惡戰的李雲志並沒有停下來,他深知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李家村比什麼都重要。村裡修路要拆除違建,有人拒不執行,成了釘子戶。李雲志親自登門勸說。哪怕被恐嚇威脅,他也從不退縮,軟硬兼施,最終將違建拆除。
修路的過程中,由於沒有經驗,把工程給了一個承包商。但路修完不久便出現了很多問題,村裡好多人都認為這肯定是李雲志吃回扣了。後來,因原承包方到李雲志家裡大鬧索要尾款,李雲志據理力爭,以工程質量沒達到不能付全款,鬧到了派出所。前後一調查,承包商是送過錢,但李雲志連開啟都沒有,就給退了回去。事後人們說:“這路是修歪了,但李雲志身子是正的。”
對於那些見了公家東西就想佔便宜的,見了外地來做生意就想坐地欺客的,李雲志見一個就治理一個,徹底扭轉了農村那種經常出現、人們習以為常的歪風邪氣。
久而久之,李雲志就贏得了民心。次次換屆選舉都以高票當選。
苦幹實幹達民意
李雲志從擔任書記的第一天,就把村裡的大事小事都變成自己的事。用他妻子的話說就是:“你整天就是村裡的事,山裡的事,海邊的事,就是不管家裡的事。”
李雲志心裡清楚,村莊是個最基層的組織,各種事務紛繁複雜,只有親力親為,才能減少失誤。村裡的道路綠化要管,村容村貌要抓,衛生死角不能留……村裡的大街小巷路面硬化過程中,他吸取教訓,從頭到尾都親自參與,基本是到現場最早的一個,離現場最晚的一個,保證了修路質量。
對於栽樹綠化,他親自選品種、帶頭幹。現在村裡六條路,百日紅、四葉李、玉蘭、大葉貞、金絲柳……景色各異。新建花園5個,綠化空地700多平方米,種植各類樹木3400棵,實現了“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李家村成為了一個花園式的村莊。
李家村有耕地2000多畝,過去基本靠天吃飯。遇到天旱,地裡缺水,減產是常有的事。李雲志想,儘管土地都承包到戶了,但不能一包了之。為方便大姜種植戶灌溉,村裡投資3萬元,開挖大口井一處,可滿足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大姜的水源供應。蝦池被承包了,大壩防護卻是村裡的事。於是,投資70萬重新加固大壩,給承包人吃了定心丸。
大壩外不遠處的海面上,是全國最大的牡蠣養殖基地,儘管不歸李家村管,李雲志卻看到了商機,他說:“如果把海邊路修好,方便大車進出,來李家村加工牡蠣的人就會多,來加工的多了,村民就有活幹了,特別是家庭婦女更是有幹不完的活。”
正如他所料,現在村裡的婦女忙得很,牡蠣加工季節,快手一天能掙五六百元,慢手也能掙四五百元。僅此一項,李家村一年就能增加收入100多萬元。現在的李家村,男人忙,女人更忙,絕大多數家庭都已是小康。
“我們這書記能安心吃頓早飯都是奢侈,為了村裡的大小事務,他自己啥都顧不上,更別提吃早飯了。”村民們心疼地說。
凝聚合力帶民富
在周圍村看來,李家村有蝦池的幾百萬收入,村民溫飽小康沒問題。而李雲志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志存高遠,總想再上一層樓。黨中央關於農村合作經濟的政策一出臺,他立即將李家村的發展視角瞄向了現代農業合作經濟。2020年,李雲志利用“黨支部引領下的村社一體化”發展模式,成立了乳山市塔島灣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後,李雲志帶領村兩委積極探索種植新的經濟作物。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理念,多次到黑龍江、吉林考察,最後確定上馬黑木耳這一產業,並實行了村民家家持股的方式成立公司,將廢棄的校舍打造成“全國首家高鈣木耳培育試點基地”,將丹東的榨木屑,新增南海的牡蠣外殼粉加工成菌棒。建了9個大棚,每個約300平米,有高質木耳、玉木耳、靈芝等十多個品種,共計16萬棒。專案當年建成,當年獲利。經有資質的單位檢測,含鈣量和蛋白質含量均高於國家標準。
為了推動產品的銷售,李雲志一方面開展網上銷售,建立了500多人的客戶群,另一方面擴大“萬戶李”品牌的廣泛宣傳。在2020年威海市首屆工友創業大賽上,“萬戶李”品牌同多家上億元企業同臺競技,最終獲得了二等獎。再加上村民個個都是股東,人人都是品牌的宣傳員,產品產銷兩旺,年可實現利潤60萬。
黑木耳種植成功之後,李雲志又瞄上了旱稻種植。2021年年初,當他得知有個研究所培育出高產旱稻的資訊後,立即前去考察。5月份,他試種植了50畝。由於管理到位,旱稻產量達到700多公斤,不僅讓村民們驚喜,連研究所的專家都感到意外。他們認為李家村這樣的土質能產600公斤就很不錯了,沒想到能有如此高的產量,當即表示將在李家村進一步擴大實驗和推廣。
相關部門獲悉這一訊息也十分高興,得知水源不足時,當即表態,投資120萬改造那座有50年曆史的老平塘,由現在的深2米增加到5米,鋪設水利設施,將水送上大帽山,以保證大帽山前的李家村土地全能澆上水。一直徘徊在李雲志心頭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李雲志認為,村裡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依賴於自身的資源,應該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吸引更多的人到李家村投資發展。先後引進了海水育苗廠、海水加工廠等四個專案,使李家村成為了集海產品育苗、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於一體的產業鏈,四家企業共吸納村民100多人就業,集體增加收入40多萬元。(母愛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