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徐向前、陳昌浩帶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一部,渡過黃河,開始執行中央軍委所制定的寧夏戰役計劃。
但在11月初,胡宗南部突然阻斷了渡河紅軍與中央紅軍的聯絡,中央軍委被迫放棄了寧夏戰役的計劃。命令徐向前、陳昌浩率這路紅軍,繼續向西挺進開闢根據地,並將這路紅軍正式稱為“西路軍”。
在甘肅、寧夏一帶人煙稀少的荒漠戈壁上,西路軍戰士們面臨著缺水少糧的困難條件,又須時刻提防敵人的突然襲擊。
在與地方軍閥數個月的鏖戰後,西路軍漸漸不支,一些據點的西路軍被迫撤退,匯合在一起以集中兵力應對軍閥的圍攻。
在撤退途中,戰士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管紅軍戰士白天趕了多少路,沒多久敵人部隊就準會追上來,完全無法發揮出紅軍運動戰的特長。
就連徐向前後來也回憶道:敵人騎兵多,速度極快,辛苦走一夜,倆鐘頭被追上。
這是怎麼回事?西路軍遇到的這些敵人何以如此神速?
西北“青馬”勢力的起源
西路軍在甘肅、寧夏、青海一帶遇到的主要敵人,是以馬步青、馬步芳為首的地方軍閥。
“二馬”的祖父名叫馬海晏,從小善於騎射。
在清朝末年,馬海晏參加了白彥虎等人領導的反清運動。這期間,他作戰勇猛,在戰鬥中多次擊敗清軍,還在太子寺一戰中,擊殺清軍大將傅先宗。
後左宗棠平定陝甘回亂,馬海晏順勢投降清軍。
此後,馬海晏歷任中營馬隊管帶,中旗旗官,先後參與了甲午中日戰爭與抵抗八國聯軍的戰鬥。後在庚子國變中積勞成疾而死,清朝追封他為總兵,令其子馬麟繼承官位。
後馬麟又歷任西北軍幫統,西寧鎮守使,在清末民初逐漸擁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部隊。
在軍閥混戰的清末民初時期,馬麟善於見風使舵,在清朝統治時助清屠殺革命黨,在民國初年則投靠馮玉祥等各路軍閥。在這期間,馬家軍的勢力不斷壯大。
至1931年,馬麟病死,馬步芳繼承家業。
馬步芳不僅繼承了父親龐大的軍隊和政治勢力,也繼承了其父左右橫跳的政治作風。
在中原大戰期間,馬步芳果斷切斷了與馮玉祥的來往,選擇投靠蔣介石。同時在青海排除異己。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馬步芳兼任了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青海省保安處處長,並代理青海省主席,將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手裡。
因此以馬步芳為首的這支軍閥勢力,又稱“青馬”。
至1935年,馬家軍的正規軍規模已經擴張至三萬餘人,加上地方民團有十萬餘人,在西北是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除去人數眾多,馬家軍還裝備大量日式武器。其部隊不僅有步槍、手槍、輕機槍、手雷等輕武器,還裝備火炮等重武器。
馬家軍最大的特色,在於數量眾多的騎兵。這是馬家軍從清末沿襲下來的傳統,這支騎兵戰鬥力彪悍,又長於長途奔襲,機動性極強。
馬家軍計程車兵大多為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而且大部分文化水平很低。對此,馬步芳等人利用了伊斯蘭教中宣揚暴力的一面,對其進行洗腦,激發出士兵狂熱好戰的情緒。他甚至還惡意歪曲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宣傳共產黨是來剿滅伊斯蘭教徒的,這更激發了這些士兵愚昧、殘忍的一面。
西路軍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群強悍、野蠻的對手。
喋血大漠——西路軍與馬家軍騎兵的戰鬥
在寧夏戰役計劃被迫終止後,西路軍按照中央軍委的要求向西開闢根據地。
剛開始,西路軍的領導一致認為,黃河東岸已經被國民黨軍隊所控制,向東返回陝北根據地的難度較大。而西邊糧食物資相對富裕,有開拓新根據地的潛力。
然而,無論中央軍委,還是西路軍的主要領導,都大大低估了開闢河西地區根據地的難度。
首先,河西地區地廣人稀,籌糧籌款遇到了很大的問題。
其次,當地群眾以少數民族為主,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
江西、陝西一帶的百姓大部分沒有宗教信仰,白紙一張,接受起共產黨的信仰自然也容易很多。這也是這兩個地方能成為中央紅軍根據地的重要原因。
而河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的少數民族群眾,長期接受伊斯蘭教文化洗禮,比起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明顯還是和真主安拉更親。此外,馬步芳、馬步青等地方軍閥、以及當地阿訇對紅軍的妖魔化宣傳,也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和紅軍的隔閡。
歷史上,清末陝甘回亂,造成的民族仇殺的創傷也仍未撫平,馬步芳等地方軍閥也利用了這一點,散佈民族仇視言論,激化百姓與紅軍之間的矛盾。
因此,在河西建立根據地困難重重,地方群眾難以接納紅軍。
而缺少地方群眾的支援,使本就缺糧少衣的西路軍過得更加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西路軍在向西進軍的途中又遭遇了一場慘敗。
1936年11月,西路軍攻佔古浪,之後遭遇了馬步芳所部馬家軍的反擊,攻佔古浪的西路軍只得被迫突圍,最終減員達2000餘人。
中央軍委在得知前線失利的情況後,命令西路軍停止西進,在永昌、涼州、民勤等地建立根據地。
面對這樣的形勢,西路軍的兩位領導人產生了分歧。徐向前元帥認為在這幾個地方建立根據地是不現實的,而陳昌浩則堅持要貫徹中央軍委的意圖。
最後,徐向前沒能爭過陳昌浩,西路軍在永昌、涼州一帶紮下根來,決心與馬家軍決一死戰。
在此後一個月的戰鬥中,西路軍將士奮勇作戰,擊斃馬家軍六千餘人。
但同時,馬家軍的騎兵部隊也給西路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馬家軍的騎兵數量眾多,經常組織集團型衝鋒,衝鋒規模龐大,而且次數極多。
再加上馬步芳等人又派上千名阿訇,在利用宗教鼓舞士氣,宣揚參與聖戰死後就會上天堂等宗教極端思想,這使得馬家軍的騎兵衝鋒時幾近瘋狂。
如此一場戰鬥下來,紅軍戰士要經受住馬家軍3-5次的騎兵衝鋒,這給西路軍的防禦陣地帶來了巨大壓力。
對付這種騎兵的大規模衝鋒,最好的辦法就是機槍大炮的重火力壓制。可西路軍恰恰是一支彈藥奇缺的軍隊,平均每兩名西路軍戰士才有一支槍。每名戰士平均分配到的子彈不超過25發,輕機槍、重機槍、大炮也基本沒有。
所以西路軍在和“青馬”部隊的交鋒中損失慘重,在近一個月的戰鬥中,西路軍從兩萬一千餘人減員至一萬六千餘人。
此後,西安事變爆發,中央軍委又命令西路軍繼續西進,打通“蘇聯援助”的道路。
西路軍又向高臺、臨澤開進。在途中,戰士們忍受著飢餓和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艱難地行軍,戰士們行軍時腿上像灌了鉛,行動力又大受影響。
這期間,他們還經常遭遇馬步芳派出的騎兵。
馬步芳手下的騎兵十分注意對馬匹的保養,餵食的飼料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這使他們的馬匹強壯又極有耐力。因此,不管西路軍一天走了多少路,馬家軍的騎兵總是能很快趕上。
但頑強的西路軍戰士,還是在1937年1月1號完成了既定計劃,攻佔了高臺縣城,還收編了城內千餘名民團武裝,其主力駐紮於倪家營子。
可剛攻佔高臺城沒多久,馬步芳的大軍便迅速包圍了縣城,守城的3000餘名紅軍戰士英勇奮戰。可交戰不久,城內原本幫助紅軍的當地民團突然叛變,裡應外合下,高臺城被攻破,守城的紅軍將士全軍覆沒。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得知高臺戰事緊急的訊息後,徐向前元帥派出了西路軍唯一一支快速機動部隊——騎兵師援助高臺城,但卻被馬家軍攔路阻截,騎兵師經過激戰後也全軍覆沒。
此時,西路軍面臨的局勢已經十分危急,經歷了數場大戰,戰鬥減員嚴重,又缺乏補給,已經到了近乎彈盡糧絕的絕境。
徐向前、陳昌浩意識到,如果再不採取行動,西路軍將遭遇全軍覆沒的局面。於是,他們向中央軍委發報,決定放棄西進,並要求軍委派出一支援軍,協助西路軍。
中央軍委同意了西路軍領導向東返回的請示,於是,西路軍離開倪家營子,向東出動。
但馬家軍的騎兵又很快尾隨而至,西路軍在遭遇堵截後,又被迫返回倪家營子。
當西路軍返回倪家營子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馬家軍洗劫一空,到處都是斷壁殘垣,已經不能繼續作為據點駐守。
此時,陰魂不散的馬家軍又圍了上來。
西路軍又不得不在倪家營子和馬家軍展開激戰,由於彈藥基本耗盡,西路軍被迫和馬家軍的騎兵展開白刃戰,西路軍戰士揮舞著大刀,刺刀與馬家軍的騎兵砍殺,一時間在倪家營子的戰場上血肉橫飛。
西路軍領導見倪家營子已經難以固守,又被迫突圍。此後在祁連山幾經轉戰,西路軍的規模從1萬餘名戰士銳減到僅剩一千多名戰士。
西路軍殘部退守到石窩一帶的山上,在最後的會議上,西路軍領導班子討論決定,徐向前、陳昌浩離隊,回延安報告情況。剩下的部隊由李先念等人帶領,在西北打游擊。
徐向前此後打扮成羊倌,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而陳昌浩則幾經輾轉,回到了鄂豫皖老家養病。剩下的西路軍殘部,則由李先念領導,他們走出祁連山,來到了新疆。
當時的新疆軍閥盛世才是個首鼠兩端的投機分子,西路軍殘部到達新疆時,他正與斯大林打得火熱,因此對於到來的西路軍還算歡迎。此時,西路軍僅剩420人。
殘存的西路軍後來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絡,分批迴到了延安。
至此,西路軍悲壯的征程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
西路軍失敗原因淺析
西路軍的慘敗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慘痛的一頁。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路軍對於向西進軍與建立根據地的困難估計不足。在革命時期,紅軍多次大敗國民黨,和當地群眾的支援是密切相關的。缺少當地群眾的支援,紅軍自然會舉步維艱。
河西一帶缺乏建立根據地的人文條件與自然條件。同時河西廣袤的大漠戈壁適合騎兵作戰。紅軍善於運動戰的特點,在和馬家軍騎兵的作戰中完全無法發揮出來。
就連徐向前後來也回憶道:馬家軍騎兵多,速度極快,我們辛苦走一夜,結果倆鐘頭被追上。
因而在河西一帶,紅軍既無法建立有穩定群眾基礎的根據地,又無法發揮出運動作戰的特長大規模殲滅敵人。再加上兵力又弱於馬家軍,所以在戰場上難以獲得主動權。
其次,西路軍向西進攻的戰略意圖也不明確,戰略目標多次改易。一開始西路軍是為了執行寧夏戰役。此後寧夏戰役失敗,又打著“打通蘇聯”的口號向西進軍。
在遭遇阻礙後,又在繼續向西進軍與東返撤退的選擇中反覆糾結,在幾個據點反覆繞圈子,失去了戰略撤退的最佳時機。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中央軍委來說,當時面臨的局勢是極其複雜的,寧夏戰役剛剛開戰時,陝北蘇區面臨著敵人的圍攻,向西開闢根據地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西安事變之後,向西開闢根據地的必要性,讓位於向西打通國際通道、獲得蘇聯援助的必要性。因而,西路軍在任務的不斷切換中,不斷變化著自己的戰略意圖。
共產國際那邊,一開始提出要援助中國革命。此後中國共產黨卻發現,蘇聯的援助很多都給了新疆軍閥盛世才,原本西路軍打通國際通道的戰略意圖,此時也失去了意義。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西路軍不斷孤軍深入、而又缺乏補給的情況。
孤軍外懸是兵家之大忌,最終西路軍被重重包圍近乎全軍覆沒。
但西路軍的犧牲並不是沒有意義的。西路軍的西征策應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在河西地區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西路軍將士的悲壯事蹟將與他們的精神一同永垂不朽,為後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