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3歲的杜祥琬
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
為我國氫彈試驗立下汗馬功勞
之後,為了國家需要
杜祥琬又從氫彈理論轉行研究鐳射
他說自己的人生訴求
就是服從國家需要
一起來了解下杜院士
▽▽▽
黨員名片:杜祥琬
杜祥琬,195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學家。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杜祥琬曾主持關於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曾任“863計劃”鐳射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制定強鐳射發展戰略和計劃,並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重要成果;提出併成功主持綜合實驗研究並解決多項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新型強鐳射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杜祥琬和同事用一把尺子核算出了氫彈原理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一年,杜祥琬從蘇聯學成回國
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與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人
一起參與氫彈研製
當時中國的相關裝置相當匱乏
杜祥琬和同事們
憑藉人手一把的計算尺
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後
終於摸清了氫彈原理的基本思路
並驗證了相關模型的正確性
杜祥琬曾回憶
1966年12月
他和另兩人從上海去新疆交資料
在試驗基地時
他們住和工作都在一個帳篷裡
裡面是鋪著木板、上面放上帆布的大通鋪
晚上他們在大通鋪上睡覺
白天就在上面工作
利用實驗前的時間再一次復算理論計算的結果
臨近試驗的最後幾天
他們搬進試驗場附近由解放軍搭建的帳篷
一個帳篷三個上下鋪,住六個人
夜裡很冷,需要生起一個小煤爐子
“在那裡,不管領導還是我們計算資料的,
大家一心一意就是想讓試驗成功。”
那段艱苦但充實的歲月
也成為杜老一生的珍藏
至今,他的書房裡還保留著一把
當時用過的計算尺
珍藏在他記憶中的
還有當年的戰友
“鄧稼先接到任務出發前
對妻子說
‘這事很重要了
就是為它死了都值得’
當時大家的想法就是為國獻身”
為專心搞科研他兩次拒絕領導提拔
一切為了國家的需要
杜祥琬在天文、數學、核物理、鐳射、能源研究等多個領域均有所研究。被問及感受時,他說:
“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就做一件事,他就會像挖井一樣,可以做得更深一點。我每次都並不想轉領域,但國家需要的事,我覺得有意義,就去做了。我所參與的‘863計劃’看似是離開了核去搞鐳射,實際上仍然沒有離開核的背景,或者說某種程度上還是為了核。”
“很多院士都在國外進修學習過。國外給了他們很好的工作條件,但他們堅持要回國。美國人曾開玩笑說我們都有一個‘M’,他們愛的是MONEY(錢),但我們愛的是MOTHER(母親)和MOTHERLAND(祖國)。其實我們也不是不懂得錢的重要,我們的國家也要富裕起來,這正需要我們去為祖國而努力。”
為了國家安全
完成使命不久後
杜老從氫彈理論轉行研究鐳射
在上世紀80年代
我國對鐳射這個全新的領域瞭解不多
國外對鐳射的應用研究也屢屢失敗
但杜祥琬和同事們找準薄弱環節
一步步攻堅克難
因成績突出
領導曾兩次想提拔杜祥琬
擔任領導職務
但為了把更多精力用於科研
他兩次拒絕了提拔
鐳射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數十年後,鐳射製造
已成為科技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進入醫療等民生領域為老百姓造福
父親的家國情懷一直影響著他
杜祥琬的父親杜孟模
早在1926年初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曾先後擔任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
中共北平市東城區委負責人
組織了一系列革命活動
可直到去世,他也不曾向兒子
講過曾為黨做過的貢獻
後來杜祥琬還是從一本書中
才知道父親這些往事
杜祥琬投身科研、報效祖國
“當時他知道我學的是核物理
知道這個方向中國很需要”
杜祥琬說,父親的家國情懷
一直深深影響著自己
“上一代到我們這一代的使命不一樣
但是要擔當使命
要為了國、為了家”
致敬家國情懷!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核工業
編輯:ivy、小能手
審稿:錢程燦